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3184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该技术方案在兼顾密封性和角度可调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快接式的装配结构。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连接位置采用球形部和球形腔体相配合,构建了类似球铰的结构,从而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角度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依靠被连接的流体管将固定环顶压在球形腔体下端,在固定环和球形部之间垫置L型圈,构建第一道密封;在球形部和球形腔体之间垫置O型圈,构建第二道密封;基于两道密封作用,可在低压条件下保证良好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论管道的对接还是密封圈的装配都较为简便,与常规可变角接头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简单快速、密封性和可调性良好,而且使用寿命也相对可靠,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技术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

技术介绍

[0002]可变角接头是指在实现管道连接的基础上,能够在连接位置调节两段管道角度的接头。常规管道接头均为固定模式,仅着眼于连接的密封性和便捷性,而接头的夹角是固定;在部分工业应用中,需要将流体的输送通路引导至不同方向,此时就需要采用可变角接头。
[0003]可变角接头的核心性能在于密封性和可调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寿命和安装便捷性也是评价可变角接头性能的重要方面。现有技术中,为了兼顾密封性和可调性,目前大部分可变角接头的装配结构十分复杂,导致安装和调试过程占用工时较多,整体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以解决现常规可变角接头装配结构过于复杂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包括管体,短管,凸环,球形部,安装座,丝扣,固定环,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管壳,弧面护套,其中,在管体中衬接有软管,在短管的外壁上具有若干凸环,在短管的下端具有球形部,短管插入至管体中,凸环顶压在所述软管的内壁上,在安装座的内壁下部具有丝扣,在安装座的内壁上部具有球形腔体,球形部嵌入至所述球形腔体中,在丝扣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在固定环与球形部之间垫置有第一密封圈,在球形部与所述球形腔体的内壁之间垫置有第二密封圈,管壳固定连接在管体外壁下部,在管壳的下端具有弧面护套,弧面护套笼罩在安装座上端。
[0007]作为优选,在管体的上端设有另一丝扣,在所述丝扣上以及所述另一丝扣上分别连接有流体管,连接在丝扣上的流体管顶压在固定环上。
[0008]作为优选,第一密封圈为L型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0009]作为优选,短管轴线与安装座轴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35
°

[0010]作为优选,在所述球形腔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环形槽,第二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嵌入至所述环形槽中。
[0011]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管体的上端以及安装座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丝扣,二者分别与需要对接的流体管进行连接;短管用于将来自管体的流体导入安装座;短管外壁的凸环用于顶压在管体内壁的软管上,从而可采用插接方式快速的将短管和管体进行对接;短管下端的球形部与安装座上端的球形腔体相配合,从而形成类似球铰的结构,使短管及管体能够在安装座上自由调节角度;安装座一方面用于构建上述球形腔体,另一方面用于设置丝扣;固定环作为第一密封圈的着力点,使第一密封圈紧密贴合在球形部外周,形成第一道密封;固定环主要受连接在丝扣上的流体管管口顶压而得以固定;第二密封圈垫置在球形部
与球形腔体之间,形成第二道密封;管壳及其下端的弧面护套主要对管体与短管之间的接缝、球形部与球形腔体之间的接缝起到笼罩作用,避免其外露。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该技术方案在兼顾密封性和角度可调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快接式的装配结构。具体来看,本技术在连接位置采用球形部和球形腔体相配合,构建了类似球铰的结构,从而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角度调节功能。在此基础上,依靠被连接的流体管将固定环顶压在球形腔体下端,在固定环和球形部之间垫置L型圈,构建第一道密封;在球形部和球形腔体之间垫置O型圈,构建第二道密封;基于两道密封作用,可在低压条件下保证良好的密封性。本技术无论管道的对接还是密封圈的装配都较为简便,与常规可变角接头相比,本技术装配简单快速、密封性和可调性良好,而且使用寿命也相对可靠,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纵剖视图;
[0015]图中:
[0016]1、管体
ꢀꢀꢀꢀꢀꢀꢀꢀꢀꢀ
2、短管
ꢀꢀꢀꢀꢀꢀꢀꢀꢀꢀ
3、凸环
ꢀꢀꢀꢀꢀꢀꢀꢀꢀꢀ
4、球形部
[0017]5、安装座
ꢀꢀꢀꢀꢀꢀꢀꢀ
6、丝扣
ꢀꢀꢀꢀꢀꢀꢀꢀꢀꢀ
7、固定环
ꢀꢀꢀꢀꢀꢀꢀꢀ
8、第一密封圈
[0018]9、第二密封圈
ꢀꢀꢀꢀ
10、管壳
ꢀꢀꢀꢀꢀꢀꢀꢀꢀ
11、弧面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0]实施例1
[0021]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如图1、图2所示,包括管体1,短管2,凸环3,球形部4,安装座5,丝扣6,固定环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管壳10,弧面护套11,其中,在管体1中衬接有软管,在短管2的外壁上具有若干凸环3,在短管2的下端具有球形部4,短管2插入至管体1中,凸环3顶压在所述软管的内壁上,在安装座5的内壁下部具有丝扣6,在安装座5的内壁上部具有球形腔体,球形部4嵌入至所述球形腔体中,在丝扣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7,在固定环7与球形部4之间垫置有第一密封圈8,在球形部4与所述球形腔体的内壁之间垫置有第二密封圈9,管壳10固定连接在管体1外壁下部,在管壳10的下端具有弧面护套11,弧面护套11笼罩在安装座5上端。
[0022]该可变角接头的结构特点如下:管体1的上端以及安装座5的下端分别设置有丝扣6,二者分别与需要对接的流体管进行连接;短管2用于将来自管体1的流体导入安装座5;短管2外壁的凸环3用于顶压在管体1内壁的软管上,从而可采用插接方式快速的将短管2和管体1进行对接;短管2下端的球形部4与安装座5上端的球形腔体相配合,从而形成类似球铰的结构,使短管2及管体1能够在安装座5上自由调节角度;安装座5一方面用于构建上述球
形腔体,另一方面用于设置丝扣6;固定环7作为第一密封圈8的着力点,使第一密封圈8紧密贴合在球形部4外周,形成第一道密封;固定环7主要受连接在丝扣6上的流体管管口顶压而得以固定;第二密封圈9垫置在球形部4与球形腔体之间,形成第二道密封;管壳10及其下端的弧面护套11主要对管体1与短管2之间的接缝、球形部4与球形腔体之间的接缝起到笼罩作用,避免其外露。
[0023]实施例2
[0024]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如图1、图2所示,包括管体1,短管2,凸环3,球形部4,安装座5,丝扣6,固定环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管壳10,弧面护套11,其中,在管体1中衬接有软管,在短管2的外壁上具有若干凸环3,在短管2的下端具有球形部4,短管2插入至管体1中,凸环3顶压在所述软管的内壁上,在安装座5的内壁下部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管道的可变角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短管(2),凸环(3),球形部(4),安装座(5),丝扣(6),固定环(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管壳(10),弧面护套(11),其中,在管体(1)中衬接有软管,在短管(2)的外壁上具有若干凸环(3),在短管(2)的下端具有球形部(4),短管(2)插入至管体(1)中,凸环(3)顶压在所述软管的内壁上,在安装座(5)的内壁下部具有丝扣(6),在安装座(5)的内壁上部具有球形腔体,球形部(4)嵌入至所述球形腔体中,在丝扣(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7),在固定环(7)与球形部(4)之间垫置有第一密封圈(8),在球形部(4)与所述球形腔体的内壁之间垫置有第二密封圈(9),管壳(10)固定连接在管体(1)外壁下部,在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小雄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联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