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4631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19: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包括:卷取装置,设置于起降台;连结件,将卷取装置与飞行体连结,且基于卷取装置而被卷取或被拉出;以及控制部,控制卷取装置和飞行体。控制部在接受到使飞行中的飞行体降落到起降台的降落要求的情况下,使卷取装置卷取连结件,并且控制飞行体的姿势,以使飞行体以该飞行体所具备的拍摄部朝向预先决定的规定拍摄方向的状态降落到起降台。由此,能够防止由降落后的飞行体进行拍摄时的拍摄方向的参差。体进行拍摄时的拍摄方向的参差。体进行拍摄时的拍摄方向的参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飞行体的控制系统,所述飞行体能够在车辆所设置的起降台上进行起降且具备拍摄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出于拍摄车辆的周围等的目的而提出了在车辆上附带飞行体的方案。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

138853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附设有摄像机的飞行体来辅助车辆的行驶等的车用导航系统。该系统中,飞行体通过线材连结于车辆,并且按照来自车内的导航装置的指示而在车辆上空飞行。进行飞行的飞行体通过摄像机拍摄包含自身车辆的映像,并且将拍摄数据发送给导航装置。导航装置分析发送来的图像,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来进行指定的行驶辅助(例如通过找出空的停车位来进行诱导自身车辆等的辅助)。
[0003]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中,飞行体对周围进行的拍摄必需通过飞行体在车辆上空飞行来进行。对此,例如降落在车辆上的飞行体如果还可附加地进行拍摄,则能够进一步扩大飞行体的用途,提高飞行体的便利性。但是,此情况下,有可能因降落后的飞行体的姿势状况而导致飞行体的拍摄方向出现参差。若拍摄方向出现参差,则不能获得乘员所希望的图像的情形会增加,导致难以有效地利用拍摄图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能够防止由降落后的飞行体进行拍摄时的拍摄方向的参差。
[0005]作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是控制能够在车辆所设置的起降台上进行起降的飞行体的系统,该飞行体具备拍摄部,该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包括:卷取装置,设置于所述起降台;连结件,将所述卷取装置与所述飞行体连结,且基于所述卷取装置而被卷取或被拉出;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卷取装置和所述飞行体;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接受到使飞行中的所述飞行体降落到所述起降台的降落要求的情况下,使所述卷取装置卷取所述连结件,并且控制所述飞行体的姿势,以使所述飞行体以所述拍摄部朝向预先决定的规定拍摄方向的状态降落到所述起降台。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止由降落后的飞行体进行拍摄时的拍摄方向的参差。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的车辆的外观立体图。
[0008]图2是表示起降台及其近傍的车身结构的剖视图。
[0009]图3是单独表示起降台的立体图。
[0010]图4是表示飞行体外观的立体图。
[0011]图5是表示车辆、起降台及飞行体的功能结构的方块图。
[0012]图6是表示控制飞行体的起降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同的附图中被附以相同符号的要素被看作为是相同或相应的要素。
[0014]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的车辆1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车辆1上搭载有能够在该车辆1外侧(车外)飞行的飞行体2。在车辆1的后部可装拆地安装有用于飞行体2的起飞降落的起降台3。飞行体2为通常被称为“无人机(drone)”的轻型的无人驾驶飞机。
[0015]图2是表示起降台3及其近傍的车身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及之前的图1所示,车辆1具备覆盖车室上侧面的车顶板6和与该车顶板6的后侧相连地设置的背门5。
[0016]背门5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被铰链结合于车顶板6的后缘,并且可开闭地覆盖形成在车辆1后部的行李室开口11a。背门5具备结合于车顶板6的呈框状的车门主体11和以覆盖车门主体11的框开口的方式固定于车门主体11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制的后窗12。后窗12以越往后侧而高度越低的倾斜的姿势安装于车门主体11。
[0017]如图2所示,在车顶板6的下方安装有构成车室的顶面的车顶装饰件23。在车顶板6和车顶装饰件23的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横梁21及延伸构件22。车顶横梁21是以指定的闭合剖面形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其以从下方支撑车顶板6的方式结合于该车顶板6的后端部。延伸构件22是在车顶横梁21的后侧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构件,其结合于车顶横梁21的后侧面。
[0018]在后窗12的前端部(上端部)的下方设置有上端框架部13。上端框架部13是构成车门主体11的上侧缘部(换言之为后窗的上框架)的构件,其以指定的闭合剖面形状且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上端框架部13以从下方支撑后窗12的方式结合(接合)于该后窗12的前端部。在上端框架部13的更下方安装有背门装饰件14,该背门装饰件14形成与车顶装饰件23的表面大致相连续的外形面。
[0019]后窗12的前端部下侧面且包含与上述的上端框架部13结合的结合部的区域被包含磁性体的屏蔽件15所覆盖。该屏蔽件15是兼备如下功能的片体:作为防止上端框架部13等结构件经由透明(或半透明)的后窗12而被视觉识别的屏蔽件的功能;作为通过吸引起降台3的前端部(后述的磁体39)来进行固定的磁性体的功能。
[0020]上端框架部13通过图外的门铰链结合于延伸构件22。换言之,背门5以设置在上端框架部13与延伸构件22之间的所述门铰链为支点且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而被安装于车身(车顶部)。
[0021]在延伸构件22的后端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条24。密封条24通过在背门5关闭时与上端框架部13抵接而将该上端框架部13与延伸构件22之间密封。
[0022]图3是单独表示起降台3的立体图。如该图3及之前的图2所示,起降台3具备台构件31、基部32、左右一对脚部33、卷绕器34。卷绕器34对应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卷取装置”的一个例子。
[0023]台构件31是具有指定厚度的平板状的构件。台构件31的上表面31a作为让飞行体2
起降的起降面而发挥作用。以下,将台构件31的上表面31a称作起降面31a。起降面31a是与水平面大致平行的平坦面。在起降面31a上标明了表示其是飞行体2起降时的地点的指定的设计图样。图1中显示了在起降面31a上标明了用圆圈包围“H”这一字母的设计图样的例子。
[0024]基部32是安装在台构件31前部下侧面的空心的箱体。基部32以越往后侧其厚度越大的方式形成,以便填充台构件31的前部与后窗12之间的间隙。
[0025]卷绕器34收容在基部32的内部。如图3等所示,卷绕器34具备圆筒状的卷绕器主体35和驱动卷绕器主体35转动的电动式卷绕马达36。卷绕器主体35上卷绕有系件4(图1至图3),系件4基于卷绕器主体35的转动而被卷绕器主体35卷取或者从卷绕器主体35被拉出。系件4的远端(与卷绕器主体35侧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飞行体2。系件4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连结件”的一个例子。
[0026]系件4是兼备如下功能的具有挠性的索体:作为将飞行体2维系于起降台3的系件(绳索)的功能;作为对飞行体2供应电力的电力线的功能。系件4以从卷绕器34(卷绕器主体35)向后方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控制能够在车辆所设置的起降台上进行起降的飞行体,该飞行体具备拍摄部,该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卷取装置,设置于所述起降台;连结件,将所述卷取装置与所述飞行体连结,且基于所述卷取装置而被卷取或被拉出;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卷取装置和所述飞行体;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接受到使飞行中的所述飞行体降落到所述起降台的降落要求的情况下,使所述卷取装置卷取所述连结件,并且控制所述飞行体的姿势,以使所述飞行体以所述拍摄部朝向预先决定的规定拍摄方向的状态降落到所述起降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飞行体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口拓允安竹昭有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