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散电缆。它主要解决现有电缆在电能传送过程中因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线路损耗、环境污染以及信号干扰等问题。其技术要点是:本发明专利技术为钢芯(铁心)绞股线缆,电缆内所有导线线芯必须是相同的绝缘导线,相邻两层线芯都以与钢芯相交夹角相同且反相入射角绞股缠绕在钢芯上,每条电缆内的线芯层数最少为两层,每层线芯最少包括两条导线芯;每层线芯中相邻的线芯内必须导入反相且其他特征相同的电流,一条电缆内所有的线芯中必须且只能导入两项反相且其他特征相同的电流。主要用途是作为电能传输线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离散电缆的技术。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是由平面电磁铁(平面磁场)技术延伸开发出来的一种全新概念电缆,这种电缆相对于现有电缆而言,能大幅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线路能耗和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没有这种电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由平面电磁铁(平面磁场)技术延伸开发出来的一种全新概念电缆,这种电缆相对于现有电缆而言,能大幅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电磁波辐射产生的线路能耗和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1、如图1所示,以圆钢(铁)芯为轴,将n条相同绝缘导线,以α角(α为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根据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α角的大小,要求尽可能小于15°)为入射角,致密且均匀的绞股缠绕在钢芯上形成第一层;再将m条相同绝缘导线以与第一层导线以钢芯为轴对称反相的入射角(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亦为α)致密均匀的绞股缠绕在第一层导线上形成第二层;以此类推,使相邻下一层的绝缘导线都反相较股缠绕于上一层外面,形成一条多层(最少两层)组合导线电缆。该电缆中所有绝缘导线均为相同特征导线,线芯材料、规格、芯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每层导线的线芯数最好为偶数。(m,n≥2)2、为防止生产使用过程中,因拖拽电缆而造成绝缘层破坏,该电缆还必须外加护套层,护套层的材料必须绝缘、耐磨、耐老化、比重尽可能小,护套层的厚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如图1所示,使每层导线中,相邻的导线内导入反相且其他特征均相同的电流,在同一条电缆内不同的线芯中,必须且只能导入两项反相且其他特性均相同的电流,这就是离散电缆必须具备的运行环境。如按以上条件1、2方式组合,在条件3方式运行环境下的特定电缆,称之为离散电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电缆而言,能大幅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电磁波辐射产生的线路能耗和电磁波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电缆外观上基本没有差别,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也类似,可采用现有电缆生产的成熟技术稍加变更整合,其生产成本比较现有电缆的同类产品成本估计增加约5~10%。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剖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如图1所示,以圆钢(铁)芯为轴,将n条相同绝缘导线,以α角(α为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根据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α角的大小,要求尽可能小于15°)为入射角,致密且均匀的绞股缠绕在钢芯上形成第一层;再将m条相同绝缘导线以与第一层导线以钢芯为轴对称反相的入射角(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亦为α)致密均匀的绞股缠绕在第一层导线上形成第二层;以此类推,使相邻下一层的绝缘导线都反相较股缠绕于上一层外面,形成一条多层(最少两层)组合导线电缆。该电缆中所有绝缘导线均为相同特征导线,线芯材料、规格、芯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每层导线的线芯数最好为偶数。(m,n≥2)2、为防止生产使用过程中,因拖拽电缆而造成绝缘层破坏,该电缆还必须外加护套层,护套层的材料必须绝缘、耐磨、耐老化、比重尽可能小,护套层的厚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如图1所示,使每层导线中,相邻的导线内导入反相且其他特征均相同的电流,在同一条内不同的线芯中,必须且只能导入两项反相且其他特性均相同的电流,这就是离散电缆必须具备的运行环境。如按以上条件1、2方式组合,在条件3方式运行环境下的特定电缆,称之为离散电缆。离散电缆在电能的传输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区别于现有电缆的特征 1、在低压恒稳较大直流电的实验条件下,流经离散电缆中的电流所产生的次生离散(磁场)的最大离散半径(从离散源到能量的相对零势位,现代物理学看作无穷大,其实不然)几近于零,远小于目前所使用的电缆在输送电能过程中所产生的此生离散的离散半径。即其周围空间只能非常微弱的磁场(将其所产生的磁场聚焦并放大都很难感应测试到),而现有的电缆在同样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当强的磁场。2、在220v,50Hz交流试验条件下,通过对现有的常规输电电缆线与离散电缆做电磁波辐射检测对比试验。为增强对比监测数据,试验中将相同长度的一条常用电缆线与一条离散电缆都绕成相同螺线圈。a、在靠近被检测点常用电缆线螺线圈附近(小于1cm)同一个检测点位,试验结果表现出通电情况下,常用电缆线螺线圈产生的电磁波比非屏蔽非通电情况下空间中同一个检测点位各类干扰信号强2个数量级以上。b、在靠近被检测离散电缆螺线圈附近(小于1cm)同一个检测点位,试验结果表现出通电情况下,离散电缆线圈被检测点位所测数据相对于非通电条件下非屏蔽空间中同一检测位信号波检测数据有一个非常明显且稳定的减弱变化。这说明,离散电缆在通电情况下,在其电缆周围空间内产生了一个吸收场。c、为了更好的弄清楚离散电缆在通电情况下对空间中电测波的吸收状况在同一检测点位附近(小于1cm)通过一条直线离散电缆并接通电流,试验结果显示,在直线情况下与螺线情况下,同一个检测点位所监测到的相对于不通电非屏蔽空间中的电磁波数据的减弱变化相差不大。这就进一步说明离散电缆在通电情况下产生的吸收场所吸收的电磁波只限制在一定频段范围内(推测所吸收的一定频段范围的电磁波,可能与该线路中通过的电流频率相关)。d、现有常用电缆线在直流情况下所产生电磁场,是由电流的相对运动衰变而来的次生离散所形成的闭合相对时空扭曲。相对时空扭曲所限制的能量与其相对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正相关;在交流情况下次生离散不能形成闭合相对时空扭曲,其所辐射出去的能量与该电流具有的能量正相关,还与输送电压,电缆长度,时间正相关。如该电缆单位时间内传输电能(动能)越多,次生离散(交变磁场)越强;传输电压(扩散速度与电压正相关)越高,其电磁波辐射也越强,损耗也越多;输送电能所用电缆越长,能耗越大。而离散电缆则因可使离散半径接近于零,且撕裂扭转常用电缆在通电情况下所产生的次生离散,所以其次生离散(交变电磁场)远低于现有空间中干扰信号波强度,其传导方向与离散方向是螺旋于离散电缆表面且相互抵消,这就导致离散电缆在通电情况下相对周围空间产生了一个相对的电磁波空洞,因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场,这就达到了大幅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电磁波辐射产生的线路能耗和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目的。e、以上所有试验结果,都来自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可反复验证!3、由于该技术为平面磁场(平面电磁铁)技术的延伸开发,因之也具有平面磁场的基本特征零涡损。生产条件以一条生产线而言,按国内中型电缆生产厂的设备水平估算,原材料外加工,不计算库存,约需人民币200~300万。这种方法下生产的离散电缆其生产成本比较现有电缆的同类产品成本估计增加约5~10%。注为了制图方便,图中将线芯画出了间距,在实际工艺中,所有线芯都是致密均匀排列的,钢芯及线芯规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以圆钢(铁)芯为轴,将n条相同绝缘导线,以α角(α为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根据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α角的大小,要求尽可能小于15°)为入射角,致密且均匀的绞股缠绕在钢芯上形成第一层;再将m条相同绝缘导线以与第一层导线以钢芯为轴对称反相的入射角(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亦为α)致密均匀的绞股缠绕在第一层导线上形成第二层;以此类推,使相邻下一层的绝缘导线都反相较股缠绕于上一层外面,形成一条多层(最少两层)组合导线电缆。该电缆中所有绝缘导线均为相同特征导线,线芯材料、规格、芯数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每层导线的线芯数最好为偶数。(m,n≥2)。
【技术特征摘要】
1.以圆钢(铁)芯为轴,将n条相同绝缘导线,以α角(α为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根据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α角的大小,要求尽可能小于15°)为入射角,致密且均匀的绞股缠绕在钢芯上形成第一层;再将m条相同绝缘导线以与第一层导线以钢芯为轴对称反相的入射角(导线与钢芯的锐夹角亦为α)致密均匀的绞股缠绕在第一层导线上形成第二层;以此类推,使相邻下一层的绝缘导线都反相较股缠绕于上一层外面,形成一条多层(最少两层)组合导线电缆。该电缆中所有绝缘导线均为相同特征导线,线芯材料、规格、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梓余,
申请(专利权)人:裴梓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