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396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包括外筒体,外筒体同轴设置有内筒体,外筒体内两端封闭,外筒体与内筒体沿同轴线贯穿安装一根电极杆,电极杆两端通过绝缘体绝缘固定于外筒体两端封板上;内筒体左端与外筒体内壁通过隔离板密闭固定,隔离板中部设置有隔离网;内筒体与电极杆之间空间构成荷电区;内筒体与外筒体间间隙内填充有集尘用载体构成集尘区;外筒体外壁设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与外筒体内腔联通且位于荷电区进气端外侧,出气管与集尘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静电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带可吸附类载体的回流区域,并使之成为气流的唯一通道,结构设计新颖,拆卸维护方便,增大收尘面积、延长清理周期、提高捕集效率。高捕集效率。高捕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尾气后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进入道路车辆国六排放阶段、以及非道路国四排放阶段,整车后处理系统无可避免的需要使用DPF/GPF产品作为PM颗粒物的最佳治理手段。然而,因受制于DPF/GPF的结构所困,主、被动再生后产生的各类灰分、金属屑、硫酸盐等物质无法排出DPF/GPF的壁流式结构可吸附类载体,会逐步导致排气系统背压的上升,最终导致排气系统压力过高,需要经常性停机清理倒吹DPF/GPF可吸附类载体,使其重新具备提升捕捉能力,降低DPF/GPF可吸附类载体的累积背压。
[0003]随着DPF/GPF累积的背压越来越高,发动机整体性能会受到诸多负面影响甚至直接损坏;停机清理DPF/GPF不仅需要特定的清理工具而且单次清理维护时间较长。柴油机械DPF尾气颗粒物处理装置,DPF结构容易发生堵塞,进而导致发动机拉缸损坏。
[0004]目前市场现有的柴油尾气静电吸附产品,其结构设计不具备实用性,由于静电吸附产品的吸附效率收到集尘面积很大因素的制约,而作为车载尾气净化或家用空气净化领域的产品,外形尺寸尺寸往往都会收到制约,这就迫切需要设计研发一套在外形尺寸限定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空间作用的产品。如专利号CN201921149267.1一种尾气净化器,集尘极也是丝网式机构,但是丝网并非是气流的唯一通道,由于尾气流速过高大部分被荷电的颗粒物经过电场区后就直接出去了而来不及被吸附,导致电吸附效率降低;另外颗粒物浓度过大时,一小段时间后靠近电晕极尖端一侧的丝网表面就会被塞满,同样导致上述一样的结果;除了以上问题,还有就是丝网不是气流的唯一通道就导致产品的实际集尘面积很小,清理周期严重降低。
[0005]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提升产品的吸附效率、延长清理周期、便于拆卸清理的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弥补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在静电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带可吸附类载体的回流区域,并使之成为气流的唯一通道,结构设计新颖,拆卸维护方便,增大收尘面积、不会发生堵塞、延长清理周期、提高捕集效率。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包括外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同轴设置有内筒体,外筒体内两端封闭,外筒体与内筒体沿同轴线贯穿安装一根电极杆,电极杆两端通过绝缘体绝缘固定于外筒体两端封板上;
[0009]所述的内筒体左端与外筒体内壁通过隔离板密闭固定,隔离板中部设置有与内筒体左端相匹配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隔离网;
[0010]所述的内筒体与电极杆之间空间构成荷电区;
[0011]所述的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集尘用载体构成集尘区;
[0012]所述外筒体外壁设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与外筒体内腔联通且位于荷电区进气端外侧,出气管与集尘区连通。
[0013]所述的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杆外壁上分布有若干电极,电极沿着电极杆径向设置。
[0014]所述的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体右端与外筒体内壁间安装有支撑件,支撑件包括嵌入筒、环形板,嵌入筒插入内筒体中,环形板上镂空设置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风空洞,环形板安装有外壁与外筒体内壁接触。
[0015]所述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板与外筒体端部为可拆卸连接,外筒体两端安装封板后内部构成密闭空间。
[0016]所述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吸附载体为丝状编织物、纤维布、陶瓷具有孔隙率的载体。
[0017]所述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气管设置位置靠近隔离板。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在结构设计巧妙,将整个装置分为荷电区和集尘区,在静电吸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带可吸附类载体的回流区域,并使之成为气流的唯一通道,提高了提高捕集效率。
[0020]2、本技术在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间隙内填充可吸附载体,能够增大产品的集尘面积,延长产品的清理周期;
[0021]3、本技术集尘区内的可吸附载体,使得经过电场后的气流强制进入该区域,全长度的布置方式,增大了颗粒物经过后的碰撞概率而被吸附,提高产品的捕集效率;
[0022]4、本技术内筒体左端固定,右端用支撑件进行支撑,同时配合外筒体两端开拆卸的封板设计,可在一定周期内进行自由拆卸并手工清理,制造工艺简单,节省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包括外筒体1,外筒体1同轴设置有内筒体2,外筒体1内两端封闭,外筒体1与内筒体2沿同轴线贯穿安装一根电极杆3,电极杆3两端通过绝缘体4绝缘固定于外筒体两端封板5上;
[0027]内筒体2左端与外筒体1内壁通过隔离板6密闭固定,隔离板6中部设置有与内筒体
2左端相匹配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隔离网12,可以有效保证伴随气流进入集尘区8内的颗粒度均匀,也可以对其他大颗粒的杂质进行过滤,降低集尘区的负荷;
[0028]内筒体2与电极杆3之间空间构成荷电区7;
[0029]内筒体2与外筒体1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集尘用载体构成集尘区8;
[0030]外筒体1外壁设有进气管9、出气管10,进气管9与外筒体1内腔联通且位于荷电区7进气端外侧,出气管10与集尘区连通。
[0031]电极杆3外壁上分布有若干电极3

1,电极3

1沿着电极杆3径向设置,电极3

1可以等间距布置,也可以非等间距布置。
[0032]内筒体2右端与外筒体1内壁间安装有支撑件11,支撑件11包括嵌入筒11

1、环形板11

2,嵌入筒11

1插入内筒体2中,环形板11

2上镂空设置有若干间隔分布的风空洞11

3,风空洞11

3一般为扇形,保证气流回流后进入荷电区不受阻;环形板11

2安装有外壁与外筒体1内壁接触。
[0033]封板5与外筒体1端部为可拆卸连接,外筒体1两端安装封板后内部构成密闭空间,内筒体2左端固定,右端用支撑件11进行支撑,可在一定周期内进行自由拆卸并手工清理,制造工艺简单,节省人力成本。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包括外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体同轴设置有内筒体,外筒体内两端封闭,外筒体与内筒体沿同轴线贯穿安装一根电极杆,电极杆两端通过绝缘体绝缘固定于外筒体两端封板上;所述的内筒体左端与外筒体内壁通过隔离板密闭固定,隔离板中部设置有与内筒体左端相匹配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隔离网;所述的内筒体与电极杆之间空间构成荷电区;所述的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集尘用载体构成集尘区;所述外筒体外壁设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与外筒体内腔联通且位于荷电区进气端外侧,出气管与集尘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柴油颗粒电捕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杆外壁上分布有若干电极,电极沿着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旭东王远书李炜莫志远沈继成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宝发动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