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236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棘胸蛙蓄养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包括蓄养室、设于蓄养室内的水池,还包括盖板装置,水池,包括流水道、走道;盖板装置,包括两个底座、上盖板、下盖板,两个底座分别平行设于蓄养室内两侧,所述底座上设有上下布置的上导轨与下导轨,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架设于两个底座之间,且上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上导轨处,下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下导轨处,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上下错位设置,互不干扰;通过上盖板与下盖板在走道与流水道之间的滑动,从而改变不同位置的流水道的开关闭合状态,更加方便快捷,且不占用空间。且不占用空间。且不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


[0001]本技术涉及棘胸蛙蓄养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

技术介绍

[0002]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日益增长;而因野生资源几乎枯竭,市场有价无货、供不应求。但是石蛙的人工养殖非常困难,生存条件要求高导致存活率低,成本高,现有技术的养殖手段耗水量大,容易造成污染,难以规模化,且为了给棘胸蛙制造阴凉的栖息场所,通常在水池上盖设竹板、石棉板等等,不方便挪动,且占用活动空间,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既可以达到环保节水、也可以为棘胸蛙提供稳定且方便的栖息场所的室内蓄养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包括蓄养室、设于蓄养室内的水池,还包括盖板装置,水池,包括连续弯折形成的流水道、在水池凸出设置的走道;盖板装置,包括两个底座、上盖板、下盖板,两个底座分别平行设于蓄养室内两侧,所述底座上设有上下布置的上导轨与下导轨,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架设于两个底座之间,且上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上导轨处,下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下导轨处,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上下错位设置,互不干扰;
[0005]上盖板可通过上导轨在流水道与走道之间滑动,下盖板可通过下导轨在流水道与走道之间滑动,通过上盖板与下盖板在走道与流水道之间的滑动,从而改变不同位置的流水道的开关闭合状态。
[0006]进一步的,所述流水道蓄养室内地面向下开槽设置,所述流水道采用“U”型连续弯折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蓄养池内壁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设于流水道端部,所述流水道尾部设有吸水管,所述出水管朝流水道内送水,吸水管往外吸走流水道内的水,形成持续换水。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管上设有静音抽水泵。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下盖板采用石棉材料盖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蓄养室顶部设有若干通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底部皆设有若干轮子,所述上盖板通过轮子在上导轨上滑动,所述下盖板通过轮子在下导轨上滑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端部分别设有限位块。
[0013]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设计“U”型流水道,且一端送水,一端吸水,形成持续换水,作用在于可以时刻保持水质清洁,为棘胸蛙提供洁净的生活水质;设置盖板装置的作用在于为棘胸蛙提供
阴凉的栖息场所,且通过滑动的方式控制盖板,操作简单、也不占用活动空间、且方便工作人员对池内的棘胸蛙进行喂养或抓取。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主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侧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俯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标识对应如下:1.蓄养室、11.通孔2.水池、21.流水道.211.出水管、212.吸水管、213.静音抽水泵、22.走道、3.盖板装置、31.底座、311.上导轨、312.下导轨、32.上盖板、33.下盖板、34.轮子、35.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1]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包括蓄养室1、水池2、盖板装置3。
[0022]水池2设于蓄养室1内,所述水池2包括包括连续弯折形成的流水道21、在水池2凸出设置的走道22,所述蓄养室1内地面向下开槽设置形成所述流水道21,所述流水道21采用“U”型槽连续弯折设置;所述流水道21内壁设有出水管211,所述出水管211设于流水道21端部,所述流水道21尾部设有吸水管212,所述出水管211朝流水道21内送水,吸水管212往外吸走流水道21内的水,可在流水道21内形成持续换水,因为棘胸蛙生存环境的水质量要求较高,所以需要为棘胸蛙持续提供水质量高的生活环境,所述吸水管212上设有静音抽水泵213,因为棘胸蛙生存环境不适合有太大的噪音,所以需要使用噪音小的静音抽水泵213。
[0023]盖板装置3,包括两个底座31、上盖板32、下盖板33,两个底座31分别平行设于蓄养室1内两侧,所述底座31上设有上下布置的上导轨311与下导轨312,所述上导轨311与下导轨312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上盖板32和下盖板33架设于两个底座31之间,且上盖板32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31的上导轨311处,下盖板33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31的下导轨312处,所述上盖板32与下盖板33上下错位设置,互不干扰;上盖板32可通过上导轨311在流水道21与走道22之间滑动,下盖板33可通过下导轨312在流水道21与走道22之间滑动,通过上盖板32与下盖板33在走道22与流水道21之间的滑动,从而改变不同位置的流水道21的开关闭合状态。使得流水道21内的透光阴凉程度可以轻松切换,操作简单、也不占用活动空间、且方便工作人员对池内的棘胸蛙进行喂养或抓取,代替了现有直接盖上盖板的方法,需要人工挪动,较为麻烦。
[0024]蓄养室1顶部设有若干通孔11,可让阳光照射进蓄养室1内,更近一步模拟棘胸蛙生存环境,给棘胸蛙提供适当的阳光、透气性更好;所述上导轨311与下导轨312端部分别设有限位块35,防止上盖板32和下盖板33滑落。
[0025]该种棘胸蛙蓄养室1的工作原理如下:
[0026]安装过程,将两个底座31分别安装于蓄养室1内两侧,且平行设置,并将上盖板32通过轮子34安装于两个底座31上的上导轨311处,将下盖板33通过轮子34安装于两个底座
31上的下导轨312处,使得上盖板32与下盖板33滑动的时候互不影响;
[0027]使用过程,当需要遮挡流水道21的时候,将上盖板32、下盖板33移动至所需遮挡的流水道21上方,刚好将流水道21覆盖住,并通过流水道21持续换水,为棘胸蛙提供阴凉光线暗且水质量高的生活环境。
[0028]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包括蓄养室、设于蓄养室内的水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装置,水池,包括连续弯折形成的流水道、在水池凸出设置的走道;盖板装置,包括两个底座、上盖板、下盖板,两个底座分别平行设于蓄养室内两侧,所述底座上设有上下布置的上导轨与下导轨,所述上导轨与下导轨上下平行设置;所述上盖板和下盖板架设于两个底座之间,且上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上导轨处,下盖板可滑动的设于两个底座的下导轨处,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上下错位设置,互不干扰;上盖板可通过上导轨在流水道与走道之间滑动,下盖板可通过下导轨在流水道与走道之间滑动,通过上盖板与下盖板在走道与流水道之间的滑动,从而改变不同位置的流水道的开关闭合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棘胸蛙室内蓄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道蓄养室内地面向下开槽设置,所述流水道采用“U”型连续弯折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进全黄其煅苏进德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健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