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链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射成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108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拉链模具,包括上模板、下模板、上载台和下载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形成有拉头仿形槽,上载台部分地盖设在上模板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上,上载台的第一载台与第二载台以相互远离方式从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上挪开,第一载台和第二载台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一部分拉鼻穿孔,下载台部分地盖设在下模板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上,下载台的第三载台与第四载台以相互远离方式从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上挪开,第三载台和第四载台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二部分拉鼻穿孔,上载台和下载台之间的拉片仿形槽围绕拉鼻穿孔周向延伸,挂孔仿形槽与拉鼻穿孔互不连通,以通过注射孔分别向拉头仿形槽和拉片仿形槽中注射拉链成型液,实现拉片与拉头共同成型。头共同成型。头共同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链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射成型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种拉链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射成型机。

技术介绍

[000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 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通常是在外力作用下使液态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0003]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内腔形状可使液态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固态形状。模具一般包括上模和下模(或动模和定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液体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拉链主要包括拉头和拉片,拉头具有拉鼻,拉片具有挂孔,拉片通过挂孔挂设在拉头的拉鼻上,在现有技术中,拉链成型模具由于无法解决拉片挂设在拉头上共同成型会使拉片与拉头发生干涉的问题,导致难以实现拉片挂设在拉头上共同成型,因此,现有的拉链模具一般都是将拉链的拉头和拉片分开进行成型,再通过组装工序将拉片的挂孔挂设在拉头的拉鼻上,这造成拉链的生产效率较低,而且,拉头与拉片分开成型再进行组装的拉链,拉片在拉力作用下很容易从拉头的拉鼻中脱离,使得拉链的品质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模具及具有其的注射成型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拉片挂设在拉头上共同成型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拉链模具,所述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之间形成有拉头仿形槽;上载台,所述上载台部分地盖设在所述上模板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上,且,所述上载台被至少一个分割面分割为第一载台和第二载台,其中,所述第一载台与所述第二载台以相互远离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上挪开,所述第一载台和所述第二载台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一部分拉鼻穿孔;以及下载台,所述下载台部分地盖设在所述下模板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上,且,所述下载台被至少一个分割面分割为第三载台和第四载台,其中,所述第三载台与所述第四载台以相互远离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下模板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上挪开,所述第三载台和所述第四载台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二部分拉鼻穿孔;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拉鼻穿孔和所述第二部分拉鼻穿孔对应地设置,以使所述拉鼻穿孔与所述上模板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和所述下模板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均连通,
所述上载台和所述下载台之间形成有至少部分的拉片仿形槽,所述拉片仿形槽的挂孔仿形槽被构造为围绕所述拉鼻穿孔周向延伸,且,所述拉片仿形槽的挂孔仿形槽与所述拉鼻穿孔互不连通;其中,所述上模板具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分别与所述拉头仿形槽和所述拉片仿形槽连通,以通过所述注射孔分别向所述拉头仿形槽和所述拉片仿形槽中注射拉链成型液。
[0006]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载台与所述第二载台以直线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上相互远离地移开,且,所述第一载台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载台的移动轨迹之间具有夹角;和/或所述第三载台与所述第四载台以直线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上相互远离地移开,且,所述第三载台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四载台的移动轨迹之间具有夹角。
[0007]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角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中的一种。
[0008]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载台包括第一承载部和第一导向部,部分拉鼻穿孔和部分拉片仿形槽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上,其中,所述上模板具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载台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一载台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二载台包括第二承载部和第二导向部,部分拉鼻穿孔和部分拉片仿形槽位于所述第二承载部上,其中,所述上模板具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载台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一载台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三载台包括第三承载部和第三导向部,部分拉鼻穿孔和部分拉片仿形槽位于所述第三承载部上,其中,所述下模板具有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载台通过所述第三导向部与所述第三导向槽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三载台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四载台包括第四承载部和第四导向部,部分拉鼻穿孔和部分拉片仿形槽位于所述第四承载部上,其中,所述下模板具有第四导向槽,所述第四载台通过所述第四导向部与所述第四导向槽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四载台沿预定轨迹移动。
[0009]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导向槽具有第一止挡部,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止挡部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一导向部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导向槽具有第二止挡部,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二导向部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导向部具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导向槽具有第三止挡部,以通过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三止挡部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三导向部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三导向槽;所述第四导向部具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导向槽具有第四止挡部,以通过所述
第四限位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四导向部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四导向槽。
[0010]根据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远离所述分割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分割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导向槽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远离所述第一承载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分割面,所述第一止挡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二承载部远离所述分割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分割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导向槽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部远离所述第二承载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分割面,所述第二止挡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导向部位于所述第三承载部远离所述分割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三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分割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三导向槽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三导向部远离所述第三承载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分割面,所述第三止挡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纵向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四导向部位于所述第四承载部远离所述分割面的一侧,且,所述第四导向部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分割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四导向槽的纵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包括:上模板(200)和下模板(300),所述上模板(200)和所述下模板(300)之间形成有拉头仿形槽(101);上载台(220),所述上载台(220)部分地盖设在所述上模板(200)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210)上,且,所述上载台(220)被至少一个分割面(221)分割为第一载台(222)和第二载台(223),其中,所述第一载台(222)与所述第二载台(223)以相互远离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200)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210)上挪开,所述第一载台(222)和所述第二载台(223)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一部分拉鼻穿孔(104);以及下载台(320),所述下载台(320)部分地盖设在所述下模板(300)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310)上,且,所述下载台(320)被至少一个分割面(221)分割为第三载台(322)和第四载台(323),其中,所述第三载台(322)与所述第四载台(323)以相互远离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下模板(300)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310)上挪开,所述第三载台(322)和所述第四载台(323)之间纵向形成有第二部分拉鼻穿孔(104);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拉鼻穿孔(104)和所述第二部分拉鼻穿孔(104)对应地设置,以使所述拉鼻穿孔(104)与所述上模板(200)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210)和所述下模板(300)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310)均连通,所述上载台(220)和所述下载台(320)之间形成有至少部分的拉片仿形槽(102),所述拉片仿形槽(102)的挂孔仿形槽(103)被构造为围绕所述拉鼻穿孔(104)周向延伸,且,所述拉片仿形槽(102)的挂孔仿形槽(103)与所述拉鼻穿孔(104)互不连通;其中,所述上模板(200)具有注射孔(260),所述注射孔(260)分别与所述拉头仿形槽(101)和所述拉片仿形槽(102)连通,以通过所述注射孔(260)分别向所述拉头仿形槽(101)和所述拉片仿形槽(102)中注射拉链(100)成型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台(222)与所述第二载台(223)以直线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200)的第一部分拉头仿形槽(210)上相互远离地移开,且,所述第一载台(222)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二载台(223)的移动轨迹之间具有夹角;和/或所述第三载台(322)与所述第四载台(323)以直线运动的方式从所述上模板(200)的第二部分拉头仿形槽(310)上相互远离地移开,且,所述第三载台(322)的移动轨迹与所述第四载台(323)的移动轨迹之间具有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台(222)包括第一承载部(2221)和第一导向部(2222),部分拉鼻穿孔(104)和部分拉片仿形槽(102)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221)上,其中,所述上模板(200)具有第一导向槽(230),所述第一载台(222)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部(2222)与所述第一导向槽(230)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一载台(222)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二载台(223)包括第二承载部(2231)和第二导向部(2232),部分拉鼻穿孔(104)和部分拉片仿形槽(102)位于所述第二承载部(2231)上,其中,所述上模板(200)具有第二导向槽(240),所述第二载台(223)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部(2232)与所述第二导向槽(240)相
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一载台(222)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三载台(322)包括第三承载部(3221)和第三导向部(3222),部分拉鼻穿孔(104)和部分拉片仿形槽(102)位于所述第三承载部(3221)上,其中,所述下模板(300)具有第三导向槽(330),所述第三载台(322)通过所述第三导向部(3222)与所述第三导向槽(330)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三载台(322)沿预定轨迹移动;所述第四载台(323)包括第四承载部(3231)和第四导向部(3232),部分拉鼻穿孔(104)和部分拉片仿形槽(102)位于所述第四承载部(3231)上,其中,所述下模板(300)具有第四导向槽(340),所述第四载台(323)通过所述第四导向部(3232)与所述第四导向槽(340)相互配合引导所述第四载台(323)沿预定轨迹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2222)具有第一限位部(2223),所述第一导向槽(230)具有第一止挡部(231),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2223)和所述第一止挡部(231)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一导向部(2222)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一导向槽(230);所述第二导向部(2232)具有第二限位部(2233),所述第二导向槽(240)具有第二止挡部(241),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2233)和所述第二止挡部(241)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二导向部(2232)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二导向槽(240);所述第三导向部(3222)具有第三限位部(3223),所述第三导向槽(330)具有第三止挡部(331),以通过所述第三限位部(3223)和所述第三止挡部(331)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三导向部(3222)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三导向槽(330);所述第四导向部(3232)具有第四限位部(3233),所述第四导向槽(340)具有第四止挡部(341),以通过所述第四限位部(3233)和所述第四止挡部(341)相互配合而限制所述第四导向部(3232)在沿预定轨迹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所述第四导向槽(34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拉链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2222)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2221)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德强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市翰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