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菌种发酵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675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菌种发酵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菌种发酵罐,包括外壳、搅拌机构和加热机构,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保温板,外壳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顶部设置有进料管的内壳且进料管顶部贯穿外壳顶部;搅拌机构包括隔板内部和内壳靠近底部的位置开设的空腔,转轴表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转动连接有与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转接盘,套筒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内壳内壁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加热机构包括均匀安装在内壳表面的加热管、均匀开设于内壳顶部和隔板底部的通孔和开设于隔板右侧的连接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对液体菌种均匀搅拌,避免形成涡流,也避免内部出现菌种沉淀的情况。也避免内部出现菌种沉淀的情况。也避免内部出现菌种沉淀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菌种发酵罐


[0001]本技术涉及菌种发酵
,具体涉及了菌种发酵罐。

技术介绍

[0002]菌种发酵罐是用于菌丝体培养液体菌种生产的发酵设施装备,是利用生物发酵原理,给菌丝生长提供一个最佳的营养、酸碱度、温度、供氧量,使菌丝快速生长,迅速扩繁,在短时间达到一定菌球数量,完成一个发酵周期,现有的菌种发酵罐加热慢,罐体受热不均匀,稳定性差,同时菌种原料在罐体内会跟随搅拌叶的运动方向产生涡流,降低菌种原料的搅拌效果,因此需要设计菌种发酵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菌种发酵罐,具备罐体受热均匀、搅拌效果好等优点,解决了罐体受热不均匀、搅拌效果差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菌种发酵罐,包括外壳、搅拌机构和加热机构,所述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保温板,所述外壳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顶部设置有进料管的内壳且进料管顶部贯穿外壳顶部,所述内壳内壁之间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隔板内部和内壳靠近底部的位置开设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壁右侧安装有输出轴固定有齿轮的电机,所述空腔内壁底部转动连接有表面固定有第一转接盘的转轴,所述转轴表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转动连接有与齿轮传动连接的第二转接盘,所述第二转接盘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接于转轴表面的套筒,所述转轴表面靠近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套筒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内壳内壁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均匀安装在内壳表面的加热管、均匀开设于内壳顶部和隔板底部的通孔和开设于隔板右侧的连接孔。
[000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能对液体菌种均匀搅拌,使内壳液体菌种受热均匀,有利菌种的培养。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顶部且靠近进料管底部的位置开设有内部安装有第一单向阀的连接管,所述内壳底部固定连通有位于连接管底部且内部安装有第二单向阀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底部贯穿外壳底部。
[000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方便液体菌种灌入内壳内部,给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接盘与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接盘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转接盘逆时针转动。
[000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能避免搅拌时液体菌种形成涡流,利用搅拌的差异性极大的提高液体菌种的蠕动程度,使搅拌更加充分。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杆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第一搅拌杆,所述第二连接杆顶部均匀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呈交错设置,位于转轴顶部所述第一连接杆与内壳内壁顶部滑动连接。
[00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能对液体菌种均匀搅拌,避免形成涡流。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转轴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内壳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一刮板,所述第二连接杆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内壳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二刮板,所述隔板将内壳内部分为两个发酵室,两个所述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的高度和与发酵室的高度相同。
[00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在对液体菌种搅拌的同时,能刮除内壳内壁粘附的菌种,避免内壳内壁产生粘黏膜。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内壁之间均匀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分别位于每个第二连接板顶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均匀开设有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连接板顶部均匀开设有第二通气孔且第二通气孔与第一通气孔呈交错设置。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计,能避免液体菌种通过通孔外溅,同时能保证热气的输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技术通过搅拌机构和加热机构的相互配合,能对液体菌种均匀搅拌,避免形成涡流,也避免内部出现菌种沉淀的情况,能够让液体菌种相互之间更充分的接触,加热机构对液体菌种进行加热,使内壳液体菌种受热均匀,有利菌种的培养;搅拌机构中的第一转接盘配合第二转接盘的设置能避免搅拌时液体菌种形成涡流,利用搅拌的差异性极大的提高了液体菌种的蠕动程度,使搅拌更加充分;第一刮板、第一搅拌杆配合第二刮板、第二搅拌杆的设置,在对液体菌种搅拌的同时,能刮除内壳内壁粘附的菌种,避免内壳内壁产生粘黏膜,方便后续对内壳内部清洗;加热机构中设置的通孔,使得热气能通过通孔传导至内壳内部,使菌种能充分发酵,保证了发酵效果。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通孔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电机、齿轮和转轴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外壳;2、保温板;3、内壳;4、隔板;41、空腔;5、进料管;6、连接管;7、电机;8、齿轮;9、第一转接盘;10、转轴;11、第二转接盘;12、套筒;13、第一连接杆;131、第一刮板;132、第一搅拌杆;14、第二连接杆;141、第二刮板;142、第二搅拌杆;15、加热管;16、出料管;17、连接孔;18、通孔;19、第一连接板;20、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物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物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物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4]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
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菌种发酵罐,包括外壳1、搅拌机构和加热机构,外壳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保温板2,外壳1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顶部设置有进料管5的内壳3且进料管5顶部贯穿外壳1顶部,内壳3内壁之间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隔板4;搅拌机构包括隔板4内部和内壳3靠近底部的位置开设的空腔41,空腔41内壁右侧安装有输出轴固定有齿轮8的电机7,空腔41内壁底部转动连接有表面固定有第一转接盘9的转轴10,转轴10表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转动连接有与齿轮8传动连接的第二转接盘11,第二转接盘11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接于转轴10表面的套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菌种发酵罐,包括外壳(1)、搅拌机构和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保温板(2),所述外壳(1)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顶部设置有进料管(5)的内壳(3)且进料管(5)顶部贯穿外壳(1)顶部,所述内壳(3)内壁之间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隔板(4);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隔板(4)内部和内壳(3)靠近底部的位置开设的空腔(41),所述空腔(41)内壁右侧安装有输出轴固定有齿轮(8)的电机(7),所述空腔(41)内壁底部转动连接有表面固定有第一转接盘(9)的转轴(10),所述转轴(10)表面靠近顶部的位置转动连接有与齿轮(8)传动连接的第二转接盘(11),所述第二转接盘(11)顶部固定连接有套接于转轴(10)表面的套筒(12),所述转轴(10)表面靠近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3),所述套筒(12)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内壳(3)内壁底部滑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14);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均匀安装在内壳(3)表面的加热管(15)、均匀开设于内壳(3)顶部和隔板(4)底部的通孔(18)和开设于隔板(4)右侧的连接孔(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种发酵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顶部且靠近进料管(5)底部的位置开设有内部安装有第一单向阀的连接管(6),所述内壳(3)底部固定连通有位于连接管(6)底部且内部安装有第二单向阀的出料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华裘梁赵奎陶雪莹张志鸿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