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61995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设一个液压减震装置,液压减震装置上环绕一组感应线圈、下侧连接车轮,车轮与安装架内的导轨滚动配合,安装架后端连接设有缓冲弹簧的后置挡块,当液压减震装置碰撞后移时其尾部与缓冲弹簧形成压缩配合;液压减震装置的伸缩杆前端穿出安装架与装有气囊的气囊容纳体连接,气囊容纳体前端与碰撞体连接;安装架上环绕一组电磁线圈,每个电磁线圈电学连接电磁驱动装置,电磁驱动装置电学连接信号采集处理模块,启停开关分别电学连接信号采集处理模块和汽车电气系统;声光报警器电学连接信号采集处理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危险提示和碰撞减震结合起来,具有自动防护功能,提高行驶安全性。提高行驶安全性。提高行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保护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轻则损坏汽车车身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及驾驶员生命安全。在现有的汽车防撞装置中,一般都是固定式防撞装置,不具备自动化和预警功能,或者是具有自动检测和预警功能,但是没有防撞保护模块。这都使得汽车和驾驶员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状况,目前市场上多是一些占据空间大和笨重的防撞装置,抑或是一些不具备防撞功能的自动化系统,这都无法满足当代人对汽车行驶安全问题的急迫需求。
[0003]申请号为CN202020329718.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包括底座、安装管、安装座、控制盒、灯珠、弹簧和外壳,通过设置的蜂鸣器和灯珠,并通过控制盒的控制,在汽车碰到该防撞装置后,可以立即发出警报,避免了汽车与墙壁进一步的接触,从而保护了汽车。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实现汽车防撞,但是只能在受力小的场景使用,而且其预警功能不具备自动化,缓冲性能十分有限,无法给汽车和人员提供有力的保护。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包括安装架(1),其特征在于:a、安装架(1)内设置一个具有缓冲和吸收外部冲击能量的液压减震装置(2),液压减震装置(2)沿其轴线方向环绕一组感应线圈(21),在液压减震装置(2)上设置一组车轮(3),车轮(3)与连接在安装架(1)内的导轨(4)滚动配合,在安装架(1)后端连接后置挡块(11),后置挡块(11)上连接缓冲弹簧(12),当液压减震装置(2)碰撞后移时,液压减震装置(2)尾部与缓冲弹簧(12)形成压缩配合;b、液压减震装置(2)的伸缩杆(24b)前端穿出安装架(1)与设有开口的气囊容纳体(5)连接,气囊容纳体(5)的空腔内安装气囊(5A),气囊容纳体(5)前端与碰撞体(6)连接;c、安装架(1)上环绕一组沿液压减震装置(2)轴线方向设置的电磁线圈(13),每个电磁线圈(13)电学连接电磁驱动装置(7),电磁驱动装置(7)电学连接信号采集处理模块(8),信号采集处理模块(8)分别电学连接启停开关(9)和声光报警器(10),启停开关(9)电学连接汽车电气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减震装置(2)包括: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的减震外壳(22),减震外壳(22)后端内侧连接前端开口的内管套(23),内管套(23)上设有一组溢流小孔(23a),内管套(23)与减震外壳(22)通过内外壁的间隙经溢流小孔(23a)相互连通,内管套(23)内壁与活塞头(24a)间隙配合,活塞头(24a)上连接伸缩杆(24b),伸缩杆(24b)杆身与连接在减震外壳(22)上的油封(22a)、直线轴承(22b)依次对应形成密封配合和滑动配合,在活塞头(24a)和减震外壳(22)后端之间设置一个伸缩弹簧(25),在减震外壳(22)前端和内管套(23)之间设有储压海绵(26),在减震外壳(22)后端上设有注油孔(22c),注油孔(22c)通过逆止阀(22d)连通内部油路,注油孔(22c)螺接堵头(2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自动碰撞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外壳(22)侧面还连接定位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祁杰张宇张化磊刘有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