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和滑油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407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和滑油箱,滑油箱主要由回油接头、回油管、负过载舱、补偿管、贮油补偿舱、供油管、油箱壳体等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主动供回油机构设计,油箱壳体内部滑油供回油管路设计为发动机循环滑油从油箱上部回油接头进入油箱内腔,并由回油管直接连通流入油箱底部的负过载舱,使发动机循环滑油回油进入到油箱后先进入负过载舱,使负过载舱随时充满滑油,且油箱内部的供油管位于负过载舱顶部并与负过载舱隔板相连,由于负过载舱中可以随时充满滑油,便可以保证在负过载状态及各姿态下滑油箱能够持续供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发动机大容量滑油箱随飞机进行机动动作时的断油情况。断油情况。断油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和滑油箱


[0001]本技术属于航空发动机润滑传动系统
,涉及一种长航时航空发动机大容量滑油箱用主动供回油结构、供回油方法和包含该供回油结构的油箱。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润滑传动系统滑油箱的持续供油时间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正常安全工作,为了减小长航时发动机用滑油箱体积较大造成的随发动机进行翻滚、俯仰等机动动作时由于油面变化剧烈造成的滑油中断情况,在润滑传动系统大容量滑油箱设计时必须考虑其供回油机构的结构。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润滑油主要起润滑、冷却及清洁的作用,而在一个飞行任务内,发动机会随飞机一起经历不同的飞行姿态及过载工况,在这些工况下必须保证发动机的持续供油。而本技术就是依据这一客观现实需求而开展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和滑油箱,用以解决发动机在随飞机进行翻滚、俯仰等机动动作时出现的断油情况,以保证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持续供油,使发动机处于一个良好的工况。
[0004]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5]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包括,
[0006]回油管,所述回油管的一端与回油接头相连;
[0007]负过载舱,所述负过载舱与回油管的另一端相连;
[0008]补偿管,所述补偿管位于负过载舱内且与负过载舱连通;
[0009]贮油补偿舱,所述贮油补偿舱与补偿管连通;
[0010]供油管,所述供油管位于贮油补偿舱内,且供油管与负过载舱连通。
[0011]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包括油箱壳体,
[0012]所述油箱壳体内腔包括位于上方的贮油补偿舱和位于贮油补偿舱下方的负过载舱;
[0013]所述贮油补偿舱内设置有回油管和供油管,回油管的上端与油箱壳体上的回油接头连通,回油管和供油管的下端与负过载舱连通;
[0014]所述负过载舱内设置有补偿管,且补偿管分别与贮油补偿舱、负过载舱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回油接头、回油管、负过载舱、补偿管、贮油补偿舱和供油管均为油箱壳体内和油箱壳体上的铸造结构,即回油接头、回油管、负过载舱、补偿管、贮油补偿舱、供油管通过铸造集成到油箱壳体上。
[0016]优选的,所述贮油补偿舱的容积大于负过载舱的容积,且贮油补偿舱的水平横截面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0017]优选的,长航时航空发动机大容量滑油箱还包括,
[0018]第一隔板,多块所述第一隔板在贮油补偿舱内平行间隔分布,第一隔板上开有通
孔;
[0019]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作为贮油补偿舱和负过载舱的分隔结构,供油管的下端经第二隔板与负过载舱连通,补偿管的上端经第二隔板与贮油补偿舱连通,回油管的下端经第二隔板与负过载舱连通。
[0020]进一步,所述回油管和供油管分别位于不同的第一隔板分割的区域内,回油管入口端距离第二隔板的竖直高度大于供油管出口端距离第二隔板的竖直高度。
[0021]优选的,所述回油接头、回油管的流通面积大于等于发动机滑油回油管的最小流通面积。
[0022]优选的,所述补偿管位于供油管和回油管之间,补偿管的下端与油箱壳体连接,且与油箱壳体连接端的外表面沿轴周向开有通孔。
[0023]一种长航时航空发动机大容量滑油箱供油方法,由滑油回油管直接连接回油接口及负过载舱,使回油直接进入负过载舱配合供油管供油。
[0024]进一步,在所述负过载舱上方连接有一个贮油补偿舱,当回油流量减小时贮油补偿舱中的滑油流入负过载舱中,当回油流量增加时,多余的滑油则流入贮油补偿舱中。
[0025]本技术中,正常情况下回油路径为“回油接头

回油管

负过载舱

供油管”流动。当回油量多于供油量时或供油量多于回油量时,通过“贮油补偿舱

补偿管

负过载舱

补偿管

贮油补偿舱”的路径来补偿。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的主动供回油结构、包括该结构的滑油箱和滑油箱供油方法,可以解决航空发动机滑油箱固定式供油管造成的发动机在随飞机进行机动飞行时断油的难题。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主动供回油机构的示意简图;
[0028]图2为主动供回油机构中回油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主动供回油机构中负过载舱、贮油补偿舱及补偿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但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31]为满足发动机长航时要求,为其润滑系统配备的滑油箱的总容积一般均大于85L,加油量在65L~70L之间,为满足要求油箱体积可达到670mm
×
450mm
×
760mm。由于油箱体积较大,当发动机在随飞机进行翻滚、俯仰等机动动作时,油面变化也较剧烈,如采用常规硬管供油机构会造成飞机机动过程中出现滑油供油中断情况。采用本技术的主动供回油机构设计时,油箱壳体7内部滑油供回油管路设计为发动机循环滑油从油箱上部回油接头1进入油箱内腔,并由回油管2直接连通流入油箱底部的负过载舱3,使发动机循环滑油回油进入到油箱后先进入负过载舱3,使负过载舱3随时充满滑油,且油箱内部的供油管6位于负过载舱3顶部并与负过载舱3隔板相连,由于负过载舱3中可以随时充满滑油,便可以保证在负过载状态及各姿态下滑油箱能够持续供油。
[0032]由于发动机回油流量不是恒定值,为了对不同流量下负过载舱中的滑油量进行补
偿,在负过载舱3及贮油补偿舱5之间设计有补偿管4,该补偿管4上部与负过载舱3上端的第二隔板201相连,下部与油箱壳体7相连,当回油流量减小时上部贮油补偿舱5中的滑油通过补偿管4流入负过载舱3中,当回油流量增加时,多余的滑油则通过补偿管4流入上部贮油补偿舱5。本技术可有效解决发动机大容量滑油箱随飞机进行机动动作时的断油情况。
[0033]如图1,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主要由回油接头1、回油管2、负过载舱3、补偿管4、贮油补偿舱5、供油管6、油箱壳体7组成,滑油箱内部从上到下分为两个舱体,上方为贮油补偿舱5,下方为负过载舱3,贮油补偿舱5的水平横截面从上到下逐渐增大,贮油补偿舱5的容积大于负过载舱3的容积。贮油补偿舱5内有四块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开有通孔,四块第一隔板平行间隔分布,将贮油补偿舱5划分为多个区域,供油管6和回油管2位于不同的区域内,贮油补偿舱5下方采用第二隔板201与负过载舱3进行分隔。主动供回油机构包括回油接头1、回油管2、负过载舱3、补偿管4、贮油补偿舱5、供油管6,且上述主动供回油结构通过铸造集成到油箱壳体7上,回油接头1、回油管2的流通面积应大于等于发动机滑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主动供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油管(2),所述回油管(2)的一端与回油接头(1)相连;负过载舱(3),所述负过载舱(3)与回油管(2)的另一端相连;补偿管(4),所述补偿管(4)位于负过载舱(3)内且与负过载舱(3)连通;贮油补偿舱(5),所述贮油补偿舱(5)与补偿管(4)连通;供油管(6),所述供油管(6)位于贮油补偿舱(5)内,且供油管(6)与负过载舱(3)连通。2.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包括油箱壳体(7),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壳体(7)内腔包括位于上方的贮油补偿舱(5)和位于贮油补偿舱(5)下方的负过载舱(3);所述贮油补偿舱(5)内设置有回油管(2)和供油管(6),回油管(2)的上端与油箱壳体(7)上的回油接头(1)连通,回油管(2)和供油管(6)的下端与负过载舱(3)连通;所述负过载舱(3)内设置有补偿管(4),且补偿管(4)分别与贮油补偿舱(5)、负过载舱(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接头(1)、回油管(2)、负过载舱(3)、补偿管(4)、贮油补偿舱(5)和供油管(6)均为油箱壳体(7)内和油箱壳体(7)上的铸造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航时航空发动机用大容量滑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补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铭黄伟东童文涛杨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