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2129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1:32
换热器(5)包括:多个扁管(11);集管(12),连接着多个扁管;流入板(15),在集管内部划分出制冷剂流入部(14)和下循环部(16);上下分隔板(18),划分出下循环部(16)和上循环部(17);下分隔板(161),将下循环部中除下连通路(163)外的部分分隔成内侧的上升路和外侧的下降路;以及上分隔板(174),将上循环部中除上连通路(172)外的部分分隔成设于下风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升路和至少设于上风侧的下降路,流入板在下风侧且内侧具有喷出制冷剂的喷出孔(151),上下分隔板分别在下风侧且内侧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一通过口(18di),至少在上风外侧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二通过口(18uo)。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二通过口(18uo)。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二通过口(18u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空调机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一种换热器,其具有下述结构:具有多个流路孔的扁管(导热管)的两端与集管连接,在集管内将制冷剂分流到扁管。扁管在与制冷剂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层叠有多个。这类换热器中,在集管内部的制冷剂流速较低时,由于重力的影响会在其下部发生液态制冷剂的滞留,而在集管内部的制冷剂流速较高时,会在集管的上部发生液态制冷剂的滞留,因此无法使制冷剂的分流均一。此外,虽然扁管的内部设有多个流路孔,但由于扁管的上风侧与下风侧的换热量存在差别,所以在扁管内的多个流路间制冷剂的状态会变得不均一,从而使热交换能力降低。
[0003]相对于此,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换热器5A,如图5A所示,包括:孔口(orifice)151A(喷出孔),其设于用于划分集管12A的制冷剂流入部14A与循环部16A的流入板15A;分隔板161A,其与扁管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配置,将集管12A内部的循环部16A分成内侧16iA(连接着扁管的一侧)和外侧16oA(与扁管相反的一侧)的空间;以及上部连通路162A和下部连通路163A,其中上部连通路162A设于分隔板161A的上侧,且下部连通路163A设于分隔板161A的下侧。另外,图5A、图6A和图7A中集管12的剖视图示于图5B、图6B和图7B中。专利文献1中,从流入管13A流入到制冷剂流入部14A中的液态制冷剂,通过孔口151A使其流速提高,来抑制液态制冷剂在循环部16A的下部的滞留,并且通过使其在由上部连通路162A及下部连通路163A和分隔板161A所分隔出的循环部16A内循环,使移动到循环部16A的上部的液态制冷剂返回到下部,来抑制在上部的滞留(图中,制冷剂的流动用箭头表示)。然而,专利文献1的结构存在下述问题:无法改善扁管11A的上风侧与下风侧的制冷剂状态的不均一。
[0004]为此,考虑采用换热器5B,如图6A和图6B所示,包括:第一分隔板161B,其将集管12B内部的循环部16B分成内侧16iB(即扁管11B侧)和外侧16oB(即扁管11B侧的相反侧)的空间;第二分隔板164B,其进一步将外侧16oB的空间分成上风侧16uoB的空间和下风侧16doB的空间;上部连通路162B和下部连通路163B,其中上部连通路162B设于第二分隔板164B的上侧,且下部连通路163B设于第二分隔板164B的下侧;以及间隙165B、166B,其设于第一分隔板161B的侧面。
[0005]这一结构中,从流入管13B流入到制冷剂流入部14B中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流入板15B的孔口151B使其流速加快,来抑制液态制冷剂在循环部16B的下部的滞留,并且通过使其在由上部连通路162B及下部连通路163B和第二分隔板164B所分隔出的循环部16B内循环,使滞留在循环部16B的上部的液态制冷剂返回到下部,来抑制制冷剂在集管12B的上部的滞留。图中,上风侧16uoB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表示,而下风侧16doB的制冷剂的流动用实线箭头表示。
[0006]此外,该集管12B中,外侧16oB与内侧16iB的空间通过第一分隔板161B的间隙165B、166B连通,因此制冷剂边循环边逐渐流到内侧16iB的空间。基于该结构,循环路径的
返回侧(上风侧16uoB)的流速减慢,能使更多的液态制冷剂经由间隙165B流到内侧16iB的上风侧,因此除专利文献1的效果之外,还能改善扁管11B的上风侧与下风侧中制冷剂状态的不均一。然而,对于该结构,存在下述问题:如图7A和图7B所示,液态制冷剂R会在循环路径的返回侧空间的下部连通路163B附近滞留(用阴影线示出),偏流到扁管11B。另外,图7A中省略了一部分扁管11B的图示。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1276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作出的,旨在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使各扁管的制冷剂的分流均一化,改善扁管的上风侧与下风侧中制冷剂状态的不均一,并抑制在循环的返回侧空间滞留的液态制冷剂偏流到扁管。
[0009]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结构进行把握。
[0010](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观点为一种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其在与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层叠;中空的集管,其与所述多个扁管的一侧端部连接;流入板,其在所述集管的内部,划分出制冷剂流入部和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上方的下循环部;上下分隔板,其在所述集管的内部,划分出所述下循环部和所述下循环部的上方的上循环部;下分隔板,其与所述扁管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将所述下循环部分隔成内侧的上升路和外侧的下降路;下连通路,其在所述流入板与所述下分隔板之间,连通所述下循环部的上升路与下降路;上分隔板,其与所述扁管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将所述上循环部分隔成设于下风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升路和至少设于上风侧的下降路;以及上连通路,其连通所述上循环部的上升路与下降路,其中,所述流入板在下风侧且内侧具有用于喷出制冷剂的喷出孔,所述上下分隔板分别在下风侧且内侧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一通过口,在上风外侧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第二通过口。
[0011](2)在上述(1)的换热器中,在从截面观察时,所述流入板的所述喷出孔位于所述下分隔板与所述多个扁管的一端部侧之间。
[0012](3)在上述(1)的换热器中,所述下循环部的所述下分隔板的下端位于比最下面的扁管靠下方处。
[0013](4)在上述(1)的换热器中,所述上分隔板由用于在所述上循环部的内侧划分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第一分隔部、以及用于在所述上循环部的下风侧划分外侧和内侧的第二分隔部,形成为截面形状呈L字状,且所述上升路分隔在下风侧且内侧,所述下降路分隔在上风侧及下风外侧。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使各扁管的制冷剂的分流均一化,改善扁管内的上风侧与下风侧中制冷剂状态的不均一,并抑制在循环的返回侧空间滞留的液态制冷剂偏流到扁管。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用于说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图。
[0016]图2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图,为示出换热器的俯视图。
[0017]图2B是示出换热器的正视图。
[0018]图3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图。
[0019]图3B是示出图3A的B

B线截面且示出流入板的俯视图。
[0020]图3C是示出图3A的C

C线截面的剖视图。
[0021]图3D是示出图3A的D

D线截面且示出上下分隔板的俯视图。
[0022]图3E是示出图3A的E

E线截面的剖视图。
[0023]图4A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集管(下循环部)中液态制冷剂的滞留的图。
[0024]图4B是示出图4A的F...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扁管,其在与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层叠;中空的集管,其与所述多个扁管的一侧端部连接;流入板,其在所述集管的内部,划分出制冷剂流入部和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上方的下循环部;上下分隔板,其在所述集管的内部,划分出所述下循环部和所述下循环部的上方的上循环部;下分隔板,其与所述扁管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将所述下循环部分隔成内侧的上升路和外侧的下降路;下连通路,其在所述流入板与所述下分隔板之间,连通所述下循环部的上升路与下降路;上分隔板,其与所述扁管的层叠方向平行地延伸,将所述上循环部分隔成设于下风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上升路和至少设于上风侧的下降路;以及上连通路,其连通所述上循环部的上升路与下降路,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政利前间庆成高冈亮冈孝多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