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4675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包括壳体、扇叶和电机,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末端与第一分流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外表面设置有液体通道,且液体通道末端从壳体内部贯穿至外界,所述第一分流板外表面设置有导向管,且导向管内部安装有扇叶,所述导向管末端与第二分流板相连接,且第二分流板外表面安装有支撑杆,所述第二分流板外表面安装有连接管,且连接管末端从隔板内部贯穿。该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内部压力过大时,会带动密封块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与密封盒进行伸缩,使得壳体内部的气体通过通孔排向外界,气压较低时密封块可通过弹簧的弹性自动复位,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功能。现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功能。现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为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制冷换热器是制冷系统中在温度不同的流体介质间实现相互换热的设备,按其工作原理,换热器有间壁式和混合式二大类,通常使用者在制冷空调、暖通等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市面上涌现的制冷换热器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现有的装置还具有一定的使用缺陷,就比如:
[0003]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气压阀门需要人为开启和关闭,不能自动根据壳体内部的气压大小开启或关闭,若不能及时排出装置内部的冷流体,则会引起制冷换热器发生爆炸等意外状况,不方便使用者的使用,且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换热效果较差,不方便使用者的使用,并且现有的装置不具有过滤功能,从而导致装置的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装置不能自动开启气压阀门,且换热功能较差,并且不具有过滤功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包括壳体、扇叶和电机,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支撑杆,且支撑杆末端与第一分流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外表面设置有液体通道,且液体通道末端从壳体内部贯穿至外界,所述第一分流板外表面设置有导向管,且导向管内部安装有扇叶,所述导向管末端与第二分流板相连接,且第二分流板外表面安装有支撑杆,所述第二分流板外表面安装有连接管,且连接管末端从隔板内部贯穿,并且隔板两端与壳体内壁相连接,所述壳体上端安装有气体通道,且壳体内部安装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外表面设置有弹簧,且弹簧末端与密封盒相连接,所述密封盒末端与壳体下端相连接,且密封盒外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壳体上端安装有电机,且电机输出端与连接杆相连接,并且连接杆外表面设置有搅拌轴,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过滤网,且壳体下端安装有第一排水管,并且壳体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排水管。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板通过支撑杆与壳体构成拆卸安装结构,且第一分流板的面积与第二分流板的面积相等。
[0007]优选的,所述密封块通过弹簧与密封盒构成弹性结构,且密封块横向剖面呈倒“T”字状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通孔在密封盒的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且通孔之间的孔径大小相等。
[0009]优选的,所述搅拌轴在连接杆的外表面等间距设置,且搅拌轴的长度小于连接杆的长度。
[0010]优选的,所述过滤网俯向剖面呈矩形状结构,且过滤网的安装位置与第一排水管的安装位置相对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制冷用换热器,
[0012]1.现有的装置在使用时其内部压力过大时,会带动密封块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与密封盒进行伸缩,使得壳体内部的气体通过通孔排向外界,气压较低时密封块可通过弹簧的弹性自动复位,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装置气压阀门不具有自动开启的功能,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0013]2.该装置在使用时,待冷却的液体通过液体通道进入到导向管内部,水分在流动时可带动扇叶进行转动,扇叶转动时可在制造的涡流的作用下使得水分充分的与导向管的侧壁接触,从而使得导向管内部的水能够与壳体内部的冷流体充分接触,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只有位于导向管外侧的水分能够与壳体内部的冷流体进行接触的问题,提高该装置的换热效率;
[0014]3.该装置在冷却完成时,使用者可通过过滤网对水分进行过滤,当长时间使用时,使用者可关闭第一排水管外表面的阀门,打开第二排水管外表面的阀门,使得连接管内部排出的水分对过滤网进行浸泡,使得其内部的杂质通过水流分散到外界,最终与水流一同通过第二排水管排向外界,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装置不具有过滤功能的问题,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支撑杆与第一分流板安装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连接杆与搅拌轴安装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壳体;2、支撑杆;3、第一分流板;4、液体通道;5、导向管;6、扇叶;7、第二分流板;8、连接管;9、隔板;10、气体通道;11、密封块;12、弹簧;13、密封盒;14、通孔;15、电机;16、连接杆;17、搅拌轴;18、过滤网;19、第一排水管;20、第二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包括壳体1、支撑杆2、第一分流板3、液体通道4、导向管5、扇叶6、第二分流板7、连接管8、隔板9、气体通道10、密封块11、弹簧12、密封盒13、通孔14、电机15、连接杆16、搅拌轴17、过滤网18、第一排水管19和第二排水管20,壳体1内部设置有支撑杆2,且支撑杆2末端与第一分流板3相连接,第一分流板3外表面设置有液体通道4,且液体通道4末端从壳体1内部贯穿至外界,第一分流板3外表面设置有导向管5,且导向管5内部安装有扇叶6,导向管5末端与第二分流板7相连接,且第二分流板7外表面安装有支撑杆2,第二分流板7外表面安装有连接管8,且连接管8末端从隔板9内部贯穿,并且隔板9两端与壳体1内壁相连接,壳体1上端安装有气体通道10,且壳体1内部安装有密封块11,密封块11外表面设置有弹簧12,且弹簧12末端与密封盒
13相连接,密封盒13末端与壳体1下端相连接,且密封盒13外表面开设有通孔14,壳体1上端安装有电机15,且电机15输出端与连接杆16相连接,并且连接杆16外表面设置有搅拌轴17,壳体1内部设置有过滤网18,且壳体1下端安装有第一排水管19,并且壳体1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排水管20。
[0022]第一分流板3通过支撑杆2与壳体1构成拆卸安装结构,且第一分流板3的面积与第二分流板7的面积相等,方便使用者对第一分流板3与壳体1进行安装,从而方便使用者对第一分流板3进行更换与维护,壳体1为现有的装置密封箱结构。
[0023]密封块11通过弹簧12与密封盒13构成弹性结构,且密封块11横向剖面呈倒“T”字状结构,当壳体1内部气压较大时,密封块11通过弹簧12与密封盒13进行伸缩,方便使用者排出壳体1内部的气体,避免壳体1内部气压较大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
[0024]通孔14在密封盒13的中心轴线两侧对称设置,且通孔14之间的孔径大小相等,使用者可通过通孔14将壳体1内部的气体排向外界,当壳体1内部气体大小正常时,密封块11可对通孔14起到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制冷用换热器,包括壳体(1)、扇叶(6)和电机(15),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支撑杆(2),且支撑杆(2)末端与第一分流板(3)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3)外表面设置有液体通道(4),且液体通道(4)末端从壳体(1)内部贯穿至外界,所述第一分流板(3)外表面设置有导向管(5),且导向管(5)内部安装有扇叶(6),所述导向管(5)末端与第二分流板(7)相连接,且第二分流板(7)外表面安装有支撑杆(2),所述第二分流板(7)外表面安装有连接管(8),且连接管(8)末端从隔板(9)内部贯穿,并且隔板(9)两端与壳体(1)内壁相连接,所述壳体(1)上端安装有气体通道(10),且壳体(1)内部安装有密封块(11),所述密封块(11)外表面设置有弹簧(12),且弹簧(12)末端与密封盒(13)相连接,所述密封盒(13)末端与壳体(1)下端相连接,且密封盒(13)外表面开设有通孔(14),所述壳体(1)上端安装有电机(15),且电机(15)输出端与连接杆(16)相连接,并且连接杆(16)外表面设置有搅拌轴(17),所述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荣新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杭瑞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