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190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包括炉胆1;炉胆1位于对称开合的两个外壳体2中央;两个半壳体2在对接处采用多个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3进行连接;每个半壳体2底部设有壳体底部筋板4并安装有活动脚轮5;每个半壳体2中部设有用于对炉胆1加热的上区加热模块6和下区加热模块7;每个半壳体2的顶部空间内嵌装有炉顶保温块8、其中部空间内嵌装有加热区保温块9、其底部空间内嵌装有炉底保温块10和底部保温圈11;每个半壳体2外部安装有推拉把手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加热体与炉胆进行拆合设计,使得加热完成后可直接打开保温层,将炉胆暴露空气中,加快散热速度,使得实验生产试验效率获得提高,且实验成本较低。且实验成本较低。且实验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


[0001]本技术涉及电热炉
,具体为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用于生物质炭化或温度低于1000
°
的电加热外热炉。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普遍将炉体保温材料填充如炉体外壳与炉胆间,炉体与炉胆成型后保温材料与炉体密切结合不可拆分,这种设计制造成本低,适用材料成型等需要长期高温作业且对环境中氧气等含量无要求的领域,但在一些需要低氧或真空烧制的环境时,出料时的自然冷却过程将会受到保温材料影响降温缓慢,本设计主要针对需要冷却降温的工艺,多应用于实验设备中,例如在对生物质进行炭化时,需要低氧或无氧环境,生物质在完成炭化工艺后需要冷却降温再取出炭化后的物料,此时保温材料的使用就会阻碍设备散热,又因为目前炭化领域内电热炉一般为小型实验设备,体积较小,因为降温时间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实验时间,降低实验效率等。并且因为其加热后在保温材料阻隔下,炉体散热慢,在炭化炉使用过程中,等待炉体散热成为整个工艺流程中最耗时耗力的部分。为了加快散热,目前市场上的解决方案是对炉体采用真空设计,在降温时通入氮气等惰性气体进行快速冷却,但成本过高,对资源的浪费也会进一步加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是主要解决电热炉散热阶段,自然散热效率低、散热时间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
[0004]本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包括炉胆;所述炉胆位于对称开合的两个外壳体中央;两个半壳体在对接处采用多个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进行连接;每个半壳体底部设有壳体底部筋板并安装有活动脚轮;每个半壳体中部设有用于对炉胆加热的上区加热模块和下区加热模块;每个半壳体的顶部空间内嵌装有炉顶保温块、其中部空间内嵌装有加热区保温块、其底部空间内嵌装有炉底保温块和底部保温圈;每个半壳体外部安装有推拉把手。
[0006]外热炉加热体可拆合结构设计,包括炉体保温模块、炉体加热模块及壳体模块三大部分组成,壳体作为其承载主体,需要配合保温模块和加热模块,由于可拆合,保温模块和加热模块必须进行分区设计然后进行组装,由于需要预留炉胆烟道管道口,所以其两瓣壳体为减少制造难度,将烟道管道预留在两瓣壳体闭合处,两瓣壳体采用对称设计在外型等方面更符合审美,拆合使用上也更加便捷。为了保证设备受热均匀性问题,炉胆顶盖及下部排液处,均单独做保温处理,且将该处保温模块做分合处理,方便装卸,从而更加便捷。
[0007]本技术为了提高降温速率,减少资源损耗,在仔细分析原炭化炉降热慢原因后,将加热体与炉胆进行了拆合设计,使得加热完成后可直接打开保温层,将炉胆暴露空气中,加快散热速度,此外改设计还可采用外置水冷循环降温,大大减少了降温时间及其成
本,使得实验生产试验效率获得提高,且实验成本较低。
[0008]本技术由于其可拆合加热体设计,还可以更加有效的节约能源,不仅可以增加炉胆散热效率,还可以在进行下一炉烧制时提高初始烧制温度(加热体保温模块保留温度),从而减少电能消耗,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0009]本技术设计合理,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0]图1表示本技术处于分拆状态示意图。
[0011]图2表示本技术处于合体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0012]图3表示技术处于分拆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0013]图4表示本技术处于合体状态的外部示意图。
[0014]图5表示本技术处于合体状态的外部示意图。
[0015]图6表示技术处于合体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0016]图中:1

炉胆,2

外壳体,3

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4

壳体底部筋板,5

活动脚轮,6

上区加热模块(含电热丝16),7

下区加热模块(含电热丝16),8

炉顶保温块,9

加热区保温块,10

炉底保温块,11

底部保温圈,12

推拉把手,13

热电偶,14

炉胆排烟孔道,15

保温模块切入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8]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可拆合自然散热机械结构设计在结构上包括炉体保温模块、炉体加热模块及壳体模块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和图6所示,炉胆1位于对称开合的两个外壳体2中央;两个半壳体2在对接处采用多个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3进行连接(如图4所示);每个半壳体2底部设有壳体底部筋板4并安装有活动脚轮5(如图5所示);每个半壳体2中部设有用于对炉胆1加热的上区加热模块6和下区加热模块7;如图2所示,每个半壳体2的顶部空间内嵌装有炉顶保温块8、其中部空间内嵌装有加热区保温块9、其底部空间内嵌装有炉底保温块10和底部保温圈11;每个半壳体2外部安装有推拉把手12。上区加热模块6和下区加热模块7的加热材料采用铁铬镍合金电热丝。半壳体2顶部安装热电偶13。两个半壳体2在对接处预留有炉胆排烟孔道14。
[0019]整个外壳体分为两瓣(半)设计,使用两个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将两瓣壳体连接,再通过向炉体保温模块内穿插入加热模块,最后将保温模块嵌入壳体中,在控制上分别对两组加热模块进行同步协调控制即可。
[0020]具体实施时,壳体结构在设计上两瓣壳体采用对称设计,右壳体需在顶部最后预留两个热电偶孔,用于安装热电偶。对于单瓣壳体,需要留置半径25mm的半圆排烟孔道(用于炉胆排烟孔道),基本采用中心对称设计,从而更好的对炉胆进行包裹。为方便闭合,壳体底部各装配滑轮三组,其中位于壳体底部中心位置采用双滑轮设计,共计单瓣4个滑轮,保证壳体平稳滑动,单瓣壳体上在从底部往上约高1m位置安装推拉把手,以约35
°
间隔单瓣壳体外共安装4个把手,方便推拉。散热时,只需要打开不锈钢搭接锁块即可将两瓣壳体拉开即可完成。
[0021]保温结构根据两瓣壳体外型,以及为提高温控精度采用上下两区温控,考虑到加热丝的安装并与壳体嵌合,将整个保温模块分为八个小模块进行设计装配,保温材料上选择氧化铝纤维,相比于传统的耐火砖等材料保温性能更好,有利于减少电能损耗,降低使用成本。
[0022]加热模块主要进行了分区温控,加热材料上选择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的铁铬镍合金电热丝,在分布上进行环绕分布,每个半区由左右两瓣壳体各三组组成,间距控制组内约为63mm,组间80mm,接线头处布线中间六组分为两区,区内间隔约为50mm,区间间隔约140mm,两端两组约185mm间隔布线,保证加热时上下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拆合自然散热结构的外加热立式电热炉,包括炉胆(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胆(1)位于对称开合的两个外壳体(2)中央;两个半壳体(2)在对接处采用多个可调不锈钢搭接锁块(3)进行连接;每个半壳体(2)底部设有壳体底部筋板(4)并安装有活动脚轮(5);每个半壳体(2)中部设有用于对炉胆(1)加热的上区加热模块(6)和下区加热模块(7);每个半壳体(2)的顶部空间内嵌装有炉顶保温块(8)、其中部空间内嵌装有加热区保温块(9)、其底部空间内嵌装有炉底保温块(10)和底部保温圈(11);每个半壳体(2)外部安装有推拉把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文博张成梁曹岁录姚晶晶张翘楚
申请(专利权)人: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