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9183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涉及汽车减震领域,包括第一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远离第一减震机构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活塞机构,所述第一活塞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远离第一活塞机构的一侧固定有联通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机构、第一活塞机构、联通机构、第一单向齿轮盘、第二单向齿轮盘、第二活塞机构、第二减震机构,由于液压油突然受到较大压力时,其阻力会变大,从而导致装置主体磨损较大,而采用了第一活塞杆、第一减震管与出气管的设计,对最开始快速产生的压力进行卸力,然后在通过后续步骤中的液压油进行再次卸力。通过后续步骤中的液压油进行再次卸力。通过后续步骤中的液压油进行再次卸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减震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振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振器,为衰减振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振器多是液力减振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振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振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振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汽车悬架系统对车辆行驶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及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传统的悬架来说,其具有固定的悬架刚度和阻尼系数,无法根据路况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对于注重安全舒适的当今社会,这种被动的悬架显然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0003]但是传统的汽车悬挂通常都是独立存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坑洞时,靠近坑洞一侧的汽车悬架受到振动较大,会导致车辆振动幅度较大,与此同时对靠近坑洞一侧的汽车悬架的磨损较大,不便于使用者对车辆的保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机构,所述第一减震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导流管,所述第一导流管远离第一减震机构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活塞机构,所述第一活塞机构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导流管,所述第二导流管远离第一活塞机构的一侧固定有联通机构,所述联通机构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单向齿轮盘,所述联通机构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单向齿轮盘,所述联通机构的一侧位于第二导流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流管,所述第三导流管远离联通机构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塞机构,所述第二活塞机构远离第三导流管的一端安装有第四导流管,所述第四导流管远离第二活塞机构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减震机构;
[0006]所述第一减震机构包括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外壁连接有第一减震管,所述第一减震管的外壁固定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端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管的外壁位于挡板的下方安装有进气管,所述第一减震管远离进气管的一侧连接有出气管,所述第一减震管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活塞板,所述第一活塞板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减震管,所述第二减震管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油管。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活塞机构包括有第三减震管,所述第三减震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塞板,所述第二活塞板的内部设置有滤孔,所述第二活塞板的外壁与第三减震管的内壁贴合。
[0008]优选地,所述联通机构包括有第四减震管,所述第四减震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活塞板,所述第三活塞板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三活塞板的一端安装有第
四活塞板,所述第四活塞板的外壁连接有第五减震管,所述第五减震管的内壁位于第四活塞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五活塞板,所述第五活塞板远离第四活塞板的一端固定有移动杆。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减震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一导流管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活塞机构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一导流管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二导流管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三导流管的数量为两组,所述第四导流管的数量为两组。
[0010]优选地,所述进气管的内部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出气管的内部设置有单向阀与压力阀,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外壁与第一减震管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一活塞板的外壁与第二减震管的内壁贴合。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三活塞板的外壁与第四减震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四活塞板的外壁与第五减震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五活塞板的外壁与第五减震管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移动杆的顶端设置有卡齿,所述移动杆的底端设置有卡齿,所述移动杆顶端的卡齿与第一单向齿轮盘外壁卡齿相啮合,所述移动杆底端的卡齿与第二单向齿轮盘外壁卡齿相啮合,所述第一单向齿轮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发电机,所述第二单向齿轮盘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发动机。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机构、第一活塞机构、联通机构、第一单向齿轮盘、第二单向齿轮盘、第二活塞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较小的坑洞时,会挤压第一活塞杆,由于出气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压力阀,且挤压第一活塞杆的压力值未达到出气管内部压力阀的阈值,从而使得第一活塞杆带动第一减震管移动,第一减震管移动带动第一活塞板移动,第一活塞板移动带动第二减震管内部的液压油移动,第二减震管内部液压油依次通过排油管与第一导流管进入第三减震管内部,进入第三减震管内部的液压油推动第二活塞杆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活塞板移动,由于第三减震管的内部装满液压油,且第二活塞板的内部设置有贯穿至其外壁的滤油孔,从而导致第二活塞板在移动的同时其内部滤孔中不断有小股液压油流过,第二活塞板移动将大股的液压油压入第二导流管内部,第二导流管内液压油随之就被压入第四减震管内部,注入第四减震管的内部的液压油推动第三活塞板移动,第三活塞板移动带动连接杆移动,从而带动第四活塞板移动,由于第四减震管、第三活塞板、连接杆的数量均为四组,所以当第四活塞板移动时带动四组第四减震管、四组第三活塞管、四组连接杆同步移动,从而导致第二减震机构反向操作上述第一减震机构,便于将第一减震机构所受到压力充分吸收,增加了装置主体的减震效果,于此同时通过联通机构将两组第一减震机构与两组第二减震机构进行联通,当其中一组第一减震机构或第二减震机构发生受到压力时,会将这个力分解到两组第一减震机构与两组第二减震机构内部,减少了第一减震机构与第二减震机构的磨损;
[0014]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机构、第一活塞机构、联通机构、第一单向齿轮盘、第二单向齿轮盘、第二活塞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当第四活塞板移动带动连接杆移动的同时,第四活塞板挤压第五减震管内部的液压油,从而使得液压油带动第五活塞板移动,第五活塞板移动的同时带动移动杆移动,移动杆移动带动第一单向齿轮盘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发电机进行发电,当装置主体开始复位时,移动杆开始复位,移动杆复位带动第二单向齿轮盘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发电机开始发电,便于装置主体利用减震时所产生的力用以发电;
[0015]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机构、第一活塞机构、联通机构、第二活塞机构、第二减震机构,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较大的坑洞时,会快速挤压第一活塞杆,由于出气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压力阀,且挤压第一活塞杆的压力值达到出气管内部压力阀的阈值时,第一活塞杆挤压第一减震管内部气体,第一减震管内部气体通过出气管排入第二减震管的内部,将快速产生的力进行快速解压一部分,剩余部分的压力通过上述步骤即可再次降解,由于液压油突然受到较大压力时,其阻力会变大,从而导致装置主体磨损较大,而采用了第一活塞杆、第一减震管与出气管的设计,对最开始快速产生的压力进行卸力,然后在通过后续步骤中的液压油进行再次卸力。
[0016]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减震机构、第一活塞机构、联通机构、第一单向齿轮盘,当第一减震机构开始运行时,通过第一活塞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包括第一减震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机构(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导流管(2),所述第一导流管(2)远离第一减震机构(1)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活塞机构(3),所述第一活塞机构(3)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导流管(4),所述第二导流管(4)远离第一活塞机构(3)的一侧固定有联通机构(5),所述联通机构(5)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单向齿轮盘(6),所述联通机构(5)的底端安装有第二单向齿轮盘(7),所述联通机构(5)的一侧位于第二导流管(4)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导流管(8),所述第三导流管(8)远离联通机构(5)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塞机构(9),所述第二活塞机构(9)远离第三导流管(8)的一端安装有第四导流管(10),所述第四导流管(10)远离第二活塞机构(9)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减震机构(11);所述第一减震机构(1)包括有第一活塞杆(101),所述第一活塞杆(101)的外壁连接有第一减震管(102),所述第一减震管(102)的外壁固定有挡板(103),所述挡板(103)的底端设置有减震弹簧(104),所述第一减震管(102)的外壁位于挡板(103)的下方安装有进气管(105),所述第一减震管(102)远离进气管(105)的一侧连接有出气管(106),所述第一减震管(102)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活塞板(107),所述第一活塞板(107)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减震管(108),所述第二减震管(108)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油管(1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机构(3)包括有第三减震管(301),所述第三减震管(30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塞杆(302),所述第二活塞杆(302)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塞板(303),所述第二活塞板(303)的内部设置有滤孔,所述第二活塞板(303)的外壁与第三减震管(301)的内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汽车减振及能量回收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肖毅新孙轶晗李济源翟荣杰李大瑞单李阳苏宏博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