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构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该模块包括在使用状态下互呈叠合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其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以模制方式一体形成并排配置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以及位于两构件之间以便连接两构件并可弯折的连接件;将第二构件通过连接件的弯折而相向翻转叠合在第一构件上。上述方法可减少模具设备、省略形成孔口所需的滑块并简化制造过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形成类似蚌壳形式的可掀式。
技术介绍
模具设计的重点之一在于,为使成品后续加工减至最少并控制在容许范围内,所以尽可能用模具直接成形成品预定位置上的孔、口、沟槽等部位。以图1所示的塑胶构件模块90为例,其包括上、下平行叠合的第一构件91和第二构件92,且第一、第二构件91、92上各具有一开孔911、921,该构件模块90的成形除通过左、右相配合的阳模93和阴模94外,尚须各由一滑块95、96同时形成开孔911、921。很明显,滑块95、96的设置不仅增加制造成本,而且模具的装配拆卸也耗费时间极其不便;如果将第一、第二构件91、92分别在不同模具成形后再上下叠合,则对于各模具而言虽可省去滑块的设置,但仍然需两组模具,除增加设备成本外,也增加塑胶原料料头的消耗量。因此,对于上述包括上、下叠合两构件的塑胶构件模块,如何提供一简易且减少成本的制造方法,是本专利技术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简化制造过程的。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模具设备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省略形成孔口所需的滑块、斜销的。为达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中,该模块包括在使用状态下互呈叠合的一第一构件和一第二构件,其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以模制方式一体形成并排配置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以及一位于该两构件间以便连接两构件并可弯折的连接件;(2)将第二构件通过连接件的弯折而相向翻转叠合在第一构件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步骤(2)还包括一将叠合构件模块固定在一第三构件的次步骤,步骤(1)则包括在第一和第二构件上形成可在叠合位置相互结合的一对结合件的次步骤。附图说明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以及为达到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其功效,将在以下配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中详细说明图1是塑胶构件模块的制造模具配置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步骤流程图;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所采用的模具配置示意图,其中的虚线代表塑胶扣件模块在模具中成形后的对应位置;图4是图3中模具所形成的塑胶扣件模块平面示意图,显示该塑胶扣件模块包括相连接的上扣件、连接件及下扣件;图5是图4中塑胶扣件模块进一步相向折合一定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中塑胶扣件模块经弯折叠合并固定于金属板件上的使用状态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其是以制造光盘机(图未示)的塑胶扣件模块1为例,该扣件模块1包括一上扣件11和一下扣件12,通过上、下扣件11、12分别固定在一金属板件2的上、下表面21、22上,并相互呈上、下叠合状,用以夹持电性连接该光盘机的主轴马达(图未示)和电路板(图未示)的软性扁形电缆3。在变型例中,该塑胶扣件模块1可以是其他形状、作用的构件模块型式,其材质也可以是如POM(聚缩醛)或其他具有适当韧性的材料,上、下扣件11、12则分别可由在使用状态下互呈上、下叠合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取代,这些都不限于本实施例所例举的型式。在图2所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步骤中,首先如步骤41所示,提供一组装在一压模机50中以压模成形法操作的模具5。如图3所示,模具5包括上、下相配合的一上模51和一下模52,下模52上依据扣件模块1上扣件11和下扣件12的设计形状尺寸,预先形成位于同一水平底面并排连通的第一模腔521、第二模腔522,以及位于第一模腔521和第二模腔522间的第三模腔523,第一、第二模腔521、522分别用作上、下扣件11、12成形,第三模腔523则可形成连接上、下扣件11、12的较薄的带状连接件13。上模51则设有耦合对应上、下扣件11、12的多个凸块或开孔的凹凸部(图中形状只是简化示意出),以配合下模52的第一、第二模腔521、522共同界定的上、下扣件11、12的构形。结合图5、6所示,上扣件11还具有在图6的叠合使用状态下,位于上、下相反侧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下扣件12则具有在此状态下位于上、下相反侧的第三表面121和第四表面122。结合图3所示,在步骤41中模具5的设计是使上、下扣件11在相对完全展开状态下成形,即上扣件11的第一、第二表面111、112相对位于第一模腔521较上方和底部,下扣件12的第三、第四表面121、122则位于第二模腔522底部和较上方。此外,如图4至6所示,上扣件11还具有一圆形通孔113,下扣件12具有一对向下凸伸的弹性接合臂123,上扣件11具有一向下凸伸的卡勾114,其可接合在下扣件12的一侧边沿水平方向凸伸的一对夹臂124之间,其作用将在下面详述。如步骤42和43所示,一般压模成形法的程序是将粉状或粒状塑胶原料置入经适当加热的模腔521、522和523中,再将上、下模51、52上、下封闭并适当相向加压,经过足够时间以后使塑胶原料硬化,一体形成相连接且大致位于同一平面的上、下扣件11、12和连接件13。另外须指出,本专利技术并非限于采用本实施例所举的压模成形法,如注射成形法、挤压成形法、吹塑成形法以及其他任何须利用模具成型的公知模制技术等都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其流程步骤根据各种技术确定,与本实施例有所差异。如步骤44所示,使上、下模51、52脱离,将由上、下扣件11、12和连接件13构成的塑胶扣件模块1从模具5中取出,其整体成品如图4所示。如步骤45和图5所示,利用塑胶连接件13可弯折的材料特性,将下扣件12朝上扣件11第二表面112接近并翻转,而后如图6所示,使上、下扣件11、12分别固定在金属板件2的上、下表面21、22上,其中上扣件11是以其通孔113通过一螺栓115旋拧在金属板件2的对应螺孔23中,下扣件12则以其成对接合臂123接合在金属板件2对应的二扣合槽24中。同时,上扣件11通过其卡勾114勾扣在下扣件12对应的成对夹臂124间,除了具有防止上、下扣件11、12上、下反向脱离的固定效果外,并可限制上、下扣件11、12沿水平方向相对移动。应特别指出,塑胶扣件模块1的上、下扣件11、12并不是必须固定在金属板件2的上、下两相反侧,而可选择用上、下扣件11、12中的任一个固定或支撑在其他任何适当的第三构件上,且上、下扣件11、12之间也可选择性的用任何适当形式的结合件结合,从而防止其脱开。根据上述实施步骤,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类似蚌壳形式的可掀式叠合构件模块,其与公知的构件模制方式比较具有下述显著的优点一、与公知成形方法中将上、下扣件11、12用不同模具分别制出,而后将其配置在上下叠合使用位置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是用单一组模具一体形成上、下扣件11、12,其可节省模具设备成本和制造时间,还可大幅度减少如料头等的原料损失。二、本专利技术将上、下扣件11、12在并排的展开位置下一体成形,并进而相向叠合,与公知方法中将上、下扣件11、12用模具配合滑块或斜销上、下一体成形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可免除滑块、斜销等的设置成本,并简化成形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同样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以上所示的附图和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非不是为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所做出的其他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包括在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叠合构件模块的制造方法,所述模块包括在使用状态下互呈叠合的一第一构件和一第二构件,所述方法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合构件模块的制造方法,所述模块包括在使用状态下互呈叠合的一第一构件和一第二构件,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以模制方式一体形成并排配置的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构件之间以便连接所述两构件并可弯折的连接件;和 (2)将所述第二构件通过所述连接件的弯折而相向翻转叠合在所述第一构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嘉新,陈俊宏,赖志忠,
申请(专利权)人: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