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驱写入速度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6198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驱写入速度的控制方法。写入时判断光驱预定的写入速度是否大于主机传输到缓冲区的数据传输率。若是,将写入速度设定为等于该数据传输率的定线速模式继续写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关于光驱写入速度的控制方法,且特别涉及关于有效提高平均写入速度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可烧录光驱(Recordable Optical Drive)中写入光盘片(CD-R或CD-RW)的模式可区分为下列几种(I)定线速(Constant Linear Velocity,以下简称CLV)模式所谓定线速(CLV)模式,即代表单位时间之内通过光学读写头的轨道长度(Track Length)为一定值。也就是说,光学读写头在存取数据于光盘片内圈时,光盘片的转速会较快;反之,当光学读写头在存取数据于光盘片外圈时,光盘片的转速会较慢。在定线速(CLV)模式之下,光盘片的转速根据光学读写头的位置而定,亦即,当光学读写头由内圈往外圈移动时,光盘片的转速会逐渐减小。一般来说,1倍速(1X)光驱的定义为光学读写头与光盘片之间的相对速度约为1.2m/s至1.4m/s,数据传输速率为4.3218MB/s。而更高倍速的光驱的定义即为上述数值的整数倍速关系,例如2倍速(2X)、4倍速(4X)、8倍速(8X)、16倍速(16X)、20倍速(20X)…等等。(II)定角速(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CAV)模式所谓定角速(CAV)模式,即代表光盘片转速为一定值。也就是说,在光盘片转速为定值之下,光盘片的内圈与外圈的写入速度会有很大的差异。亦即,当光学读写头记录数据于光盘片内圈时,写入速度较慢;反之,当光学读写头记录数据于光盘片外圈时,写入速度较快。(III)区域定线速(Zoned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以下简称ZCLV)模式区域定线速(ZCLV)模式将光盘片的内圈到外圈分成数个区域,在每一个区域用稳定的定线速(CLV)控制速度进行写入盘片的工作。如图1所示,在区域1(Zone 1)的写入速度是16倍速(16X),区域2(通过T1点后)的写入速度是20倍速(20X),区域3(通过T2点后)的写入速度则是最高的24倍速(24X)。区域定线速(ZCLV)模式利用超连接点(super-link)技术连接T1与T2,超连接点技术是一个能够连接烧录断点并继续烧录的技术,可以暂停并重新开始烧录操作。所以在区域1与区域2及区域2与区域3之间皆会有键结(link)的情况。(IV)部分定角速(Partial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以下简称PCAV)模式部分定角速(PCAV)模式在写入初期,因为光盘片内圈以较慢的写入速度写入,愈往外圈移动写入速度逐渐增加。当写入速度是光盘片本身所允许的最高写入速度或光驱可提供的最高倍速时,就维持此速度直到数据写入完毕。请参照图2,其为以部分定角速(PCAV)模式写入数据时光盘片上的时间与写入速度的示意图。以光盘片上的时间点T4为准将光盘片区分为定角速区域与定线速区域,在时间点T4之前主轴马达提供光盘片一定转速,因此,在光盘片最内圈以4倍速(4X)的写入速度开始直到时间点T4时的写入速度为10倍速(10X)。而在时间点T4之后即以10倍速(10X)的定线速(CLV)写入数据。请参考图3,一般当光驱进行数据写入的操作时,先由主机(Host)1将要写入的数据送到光驱中的缓冲区(data buffer)3(此时数据传送的速度称为数据传输率),伺服系统5再依光驱现行设定的写入速度从缓冲区抓取数据,接着伺服系统5控制光学头7进行数据写入的操作。而在光驱进行写入时,光驱会监视缓冲区的状态。当写入速度大于数据传输率时,就容易发生缓冲区欠载运行(buffer underrun)的情况,导致写入失败。一旦监测到缓冲区快要欠载运行时,通常伺服系统会发出降低写入速度的命令,使得写入速度变慢,减少缓冲区欠载运行的机率。请参考图4,以部分定角速(PCAV)为例,当光驱一开始进行写入时,会依照光盘片所允许的最高写入速度(假设40倍速)订定其定线速区域的写入速度。但是在写入时如果数据传输率太慢造成缓冲区快欠载运行的情况发生,伺服系统就会降低倍速,如图4所示。本来采用定线速区域的写入速度为40倍速,因主机达不到40倍速的数据传输率,伺服系统发出降低倍速的命令。原本40倍速的写入速度降到32倍速继续写入,如果数据传输率还是不够快,则再降到24倍速,以此类推。然而此种降低倍速的规则(algorithm)严重影响写入数据的效率,一旦遇到可能发生欠载运行缓冲区的情况,立即降低倍速。此举虽然保证写入数据的品质,却因主机不能达到上限的数据传输率而严重拖慢光驱写入的速度。另外在其降低倍速的过程中,由40倍速跳到32倍速,而后又跳至24倍速,此降低倍速的过程犹如部分定线速模式的区域转换,所以也会有键结(link)的产生,提高光驱读出写入数据的困难度。因此,实需要有一更有效控制写入的速度,同时又可以保持原有写入品质良好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藉以解决在写入光盘时因降低倍速容易造成平均写入速度太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驱中写入光盘片的速度控制方法,其简述如下判断写入时光驱预定的写入速度是否大于主机传输到缓冲区的数据传输率。若是,将写入速度设定为等于该数据传输率的定线速模式继续写入。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起见,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该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以区域定线速(ZCLV)模式写入数据时光盘片上的时间与数据传输速率的示意图;图2为以部分定角速(PCAV)模式写入数据时光盘片上的时间与数据传输速率的示意图;图3为已知光驱写入数据时其数据流向示意图;图4为已知降低倍速时光盘片上的时间与写入速度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写入速度切换的流程控制图;以及图6为本专利技术写入数据时光盘片上的时间与写入速度的示意图。附图符号说明1主机 3缓冲区5伺服系统 7光学头100 以光驱预定的部分定角速模式写入 102 数据传输率A1是否小于写入速度104 将写入速度设为该数据传输率A1的定线速模式继续写入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克服进行数据写入时,因写入速度切换规则(algorithm)的限制,导致光盘片的写入效率不佳。本专利技术根据主机的数据传输能力控制写入速度以解决上述问题。请参考图5,其所绘示为本专利技术写入速度切换的流程控制图。步骤100以光驱预定的部分定角速模式写入。当光驱开始写入时,伺服系统会根据要写入的光盘片计算其适用的写入速度。步骤102数据传输率A1是否小于写入速度。若是,执行步骤104;若否,则回到步骤100。步骤104将写入速度设为该数据传输率A1的定线速模式继续写入。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将数据写入一光盘片,其光盘片本身所容许的最高写入速度为40倍速(40X)。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模式写入数据时其写入速度对光盘片位置的关系如图6所示。光驱采用部分定角速(PCAV)模式写入,所以其定线速区的写入速度定为40倍速。然而在写入时因实时监测缓冲区的情况,检测到由主机到缓冲区的数据传输率太慢,以致于在光盘片位置T3时可能发生缓冲区欠载运行的现象。此时计算数据传输率为24.5倍速,将写入模式由定角速区域直接切换为定线速模式继续写入数据。亦即在T3之后的光盘片范围皆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驱中写入光盘片的速度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利用一特定模式写入一光盘片时,若预定写入该光盘片的一时间位置点的一写入速度大于主机传输至缓冲区的一数据传输率,停止该特定模式;以及    以该数据传输率写入该时间位置点以后的一光盘片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驱中写入光盘片的速度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利用一特定模式写入一光盘片时,若预定写入该光盘片的一时间位置点的一写入速度大于主机传输至缓冲区的一数据传输率,停止该特定模式;以及以该数据传输率写入该时间位置点以后的一光盘片范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特定模式为定角速模式及部分定角速模式,二者择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部分定角速模式的定线速区域写入速度为光盘片本身所允许的最高写入速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部分定角速模式的定线速区域写入速度为光驱所提供的最高写入速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光驱为一可烧录光驱。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光盘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仁傑马健群
申请(专利权)人: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