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光拾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835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驱光拾取装置,包括以下部件:摇臂,通过枢轴与光驱相结合,并且可以旋转;基板,设置于上述摇臂上;发光二极管,以裸芯片形式设置于上述基板一侧;软性PCV,一端与上述基板连接,另一端则与光驱主板相连,并且传达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控制信号;散热片,由附着于上述基板发光二极管设置面反面的接触面和上述接触面反面的散热面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应用中,可以通过散热片有效排出上述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因此防止由于过热引起的发光二极管输出能力下降现象和因频率变化造成的像差增加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驱光拾取装置,更详细地讲本现专利技术中提供的光驱光拾取装置,将现有装置中的多个分解部件进行整体化以及小型化处理,而且采用了现有光驱中的摇臂方式,另外还可以解决由于上述结构可能会引起的散热问题。光盘播放装置领域,从CD到DVD以及利用BLUE LD的高密度保存方式,不断致力于提高其记录容量。这种记录容量的增大,主要表现在数值孔径(NAnumerical aperture)以及波长等光学特性的提高方面,但这些光学特性的提高几乎将要达到极限,因此最近开始对超越光学特性技术极限的技术进行研究。这些技术中,作为光磁记录方式的磁性超级解像技术将记录密度提高到光学性极限以上。
技术介绍
图1是现有光驱光拾取装置的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的光驱拾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件照射出光线的发光元件1;将上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折射为平行光的准直透镜(collimate lens)2;将透过上述准直透镜2的光线折射到物镜8的分光镜3;将透过上述分光镜3的光照射到光盘9上的物镜8;Wollaston棱镜4;在上述光盘9上反射回的光线被上述分光镜3的反射面折射时,将上述折射光分为S波、P波以及S波和P波的混合光束;将通过上述棱镜4的光进行成像处理成像透镜4以及凹透镜6;从透过上述凹透镜6的光束中检测出信号的光感元件7。正如前面所讲述的,现有的光驱光拾取装置是由多数个独立部件组装而成的;根据部件的大小、重量,采用了滑行牵引方式。这种,使用滑行牵引方式的光拾取装置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韩国专利2000-83722以及韩国专利2000-58591等。但,这种滑行牵引方式的光拾取装置很难实现小型化以及高速化,因此很难适用于可移动设备中的超小型光盘播放装置。为了实现小型化和高速化,相关领域开始研究摇臂方式的光驱光拾取装置;但这种摇臂方式的应用中,必须尽量减小光拾取装置的配件重量和体积。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种种问题,通过韩国专利专利技术第03-16178号,提出了将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整体化、超小型化、轻型化的专利技术。适用于韩国专利专利技术第03-16178号的发光二极管,为了缩小其体积,要使用除去封装的裸芯片(bare chip);但无法有效排出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量,因此可能造成输出能力下降和因频率变化造成的像差增加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中的光驱光拾取装置将多个独立配件通过整体化(integrate)以及小型化处理,使用摇臂方式,并且解决了由于上述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散热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光驱光拾取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件摇臂,通过枢轴与光驱相结合,并且可以旋转;基板,设置于上述摇臂上;发光二极管,以裸芯片形式设置于上述基板一侧;软性PCV,一端与上述基板连接,另一端则与光驱主板相连,并且传达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控制信号;散热片,由附着于上述基板发光二极管设置面反面的接触面和上述接触面反面的散热面组成。另外,上述软性PCV插入到上述散热片和上述基板之间,并与上述基板相连;上述散热片中,与上述软性PCV相连部位的厚度要薄一些。而且,上述基板和上述软性PCV以及上述散热片之间用热传导性较高的两面胶带相连接。另外,上述基板和上述软性PCV以及上述散热片之间也可以使用热传导性高的聚氨酯相连接。而且,上述散热片的散热面采用凹凸轧花形态。另外,上述散热片的散热面也可以采用栅格形态。正如前面所讲述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多样的效果。只是,本专利技术不一定要发挥以下全部效果。首先,本专利技术实例中,通过散热片有效放出发光二极管产生的热,因此可以防止由于热量产生造成的发光二极管输出下降和因频率变化造成的像差增加等问题。另外,由于散热片比较薄,即使基板和散热片之间插入软性PCV,也不会发生间隔,因此可以防止热传导效率低下的现象。而且,散热片的散热面采用凹凸轧花或者栅格形态,因此增大了散热面积,同时增大了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光驱光拾取装置的构成示意图。图2为光拾取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基板光学系统的放大立体图。图4为图3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图4中散热片散热面的主视图。图6为散热片的其他实例中散热片的散热面主视图。图7为热传导路径的图3中基板光学系统剖面图。附图主要部分符号说明20软性PCV70摇臂150基板 153发光二极管210散热片210a接触面210b散热面 212凹凸轧花213栅格 220,221两面胶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中,已知的功能或者结构在此不再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前面所讲述的结构和相同以及相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且省略了详细说明。图2至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例的结构图;图2为光拾取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基板光学系统的放大立体图;图4为图3中分解立体图;图5为图4中散热片散热面的主视图。正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例中的光驱光拾取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件摇臂30,通过枢轴与光驱主体相结合,并且可以旋转;枢轴轴承50,通过枢轴将上述摇臂30与主体相结合;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电机)偏转线圈装置40,以上述枢轴轴承50为中心,位于上述摇臂30的对面,并且与上述摇臂30形成为一体;基板光学系统60,设置在上述摇臂30上;悬挂装置70,一端固定在上述摇臂30的末端;滑块80,设置在上述悬挂装置70末端;软性PCM 20,一端与光驱主体的主板10相连,另一端则与上述一体型光学系统60相连接。VCM是利用弗莱明左手法则(F=Bli)的驱动装置,即磁场中的导体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磁场力的原理;由于偏转线圈采用了音频扩音器(Loud Speaker)相同的方式,也叫做音圈电机。VCM是将滑块80移动至光盘面13所需位置的一种电机。正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基板光学系统100包括以下几个部件基板150;取间隔的装置152,突出形成于上述基板150上;伺服全息图层140,形成于上述取间隔装置152上面;偏光层130,形成于上述伺服全息图层140;分光镜全息图120,形成于上述偏光层130上面;准直层110,形成于上述分光镜全息图120上面。上述基板150的上面设有发光二极管153和反射将上述发光二极管153发光光束的反射体154以及多个光感元件(图中未标示)。上述发光二极管,为了减小其体积,采用了除去全部封装的裸芯片(barechip)形式。但,使用裸芯片形式的发光二极管153时,如果不能有效散热,就会发生输出功能下降和因频率变化增加像差等问题,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需要具备适当的散热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上述散热装置;上述散热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件两面胶带221,附着在上述基板150中发光二极管153设置面反面;软性PCV 20,附着在上述两面胶带221的一面;两面胶带220,附着在上述软性PCV 20的另一面;散热片210,附着在上述两面胶带220,221中。上述两面胶带220,221要采用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另外,不仅仅是两面胶带220,221,上述基板150和上述软性PCV20以及上述散热片210之间要用热传导率较高的聚氨酯相连。上述软性PCV20采用配线方法与上述基板150的侧面电气性连接。上述散热片210中包括与上述两面胶带220,221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驱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摇臂,通过枢轴与光驱相结合,并且可以旋转;基板,设置于上述摇臂上;发光二极管,以裸芯片形式设置于上述基板一侧;软性PCV,一端与上述基板连接,另一端则与光驱主板相连,并且传达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控制信号;散热片,由附着于上述基板发光二极管设置面反面的接触面和上述接触面反面的散热面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驱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部件摇臂,通过枢轴与光驱相结合,并且可以旋转;基板,设置于上述摇臂上;发光二极管,以裸芯片形式设置于上述基板一侧;软性PCV,一端与上述基板连接,另一端则与光驱主板相连,并且传达上述发光二极管的控制信号;散热片,由附着于上述基板发光二极管设置面反面的接触面和上述接触面反面的散热面组成。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软性PCV插入到上述散热片和上述基板之间,并与上述基板相连;上述散热片中,与上述软性PCV相连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建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乐金广电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