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机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2648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播放机防护装置,其设于播放机内部,播放机具有一上机壳及下机壳,一遮蔽板设于下机壳后侧端墙,下机壳底面设下金属片,并与遮蔽板接触,电路板设于下金属片上方,一端靠着遮蔽板,光驱具有一接地的金属外壳,接触设于下金属片上方,并与电路板形成电连接,上金属片设于上机壳且位于电路板上方,延伸出至少一弹片触脚接触光驱,由上金属片向外延伸出弹片压条抵顶于电路板,至少一主金属弹片连接电路板与光驱,且多个副金属弹片分散设于电路板底表面,与下金属片接触,构成完整回路的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播放机,特别是涉及播放机用以保护电路板上精密电子零件,降低电磁干扰效应及避免静电破坏的防护置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因容易随身携带而广受欢迎。为了符合可携式轻薄短小的特性,电子装置的金属外壳逐渐被塑料材质所取代,以降低电子装置整体的重量。然而消费者经常拨弄把玩随身携带的电子装置,又直接接触电子装置进行调整或连接,不但身体近距离接触轻薄短小的电子装置,让消费者本身所带静电由电子装置的细缝,传导至内部的电子零件,导致精密电子零件遭到破坏。同时也因为电路板上电子组件密度太高,增加了干扰的机会。由电路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必须将其降低至最低的情况否则发出去的噪声会干扰其它的电路设备及仪器,或被其它电子仪器干扰,因而影响电子装置的效能。为了有效防止静电破坏及电磁干扰,虽然有些电子装置设有静电导除的防护装置,但为局部性防护,无法提供周密的防护,而且透过空气疏导静电荷,所形成的高阻抗,并不能有效导除静电,更不能作为有效的电磁干扰防护装置。因此,现有电子装置的静电及电磁干扰的防护,仍有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装置,通过连接碟机内部的防护构件,使播放机内部构成完整的防护装置,达到有效的静电及电磁干扰的防护。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播放机防护装置,利用简单的多个金属弹片分散直接接触防护构件,确保多路连通接地,增加静电及电磁干扰的导除的速度,以提高防护性能。为了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播放机防护装置,设于具有一上机壳及下机壳播放机的内部,包括设于下机壳后侧端墙的遮蔽板、下机壳底面的下金属片,并与遮蔽板接触,电路板设于下金属片上方,一端靠着遮蔽板,光驱具有一接地的金属外壳,接触设于下金属片上方,并与电路板形成电连接,上金属片设于上机壳且位于电路板上方,延伸出至少一弹片触脚接触光驱,由上金属片向外延伸出弹片压条抵顶于电路板,以及至少一主金属弹片连接电路板与光驱,且多个副金属弹片分散设于电路板底表面,与下金属片接触,构成完整回路的防护装置。通过简单的多个金属弹片,将上金属片、下金属片、遮蔽板及光驱金属外壳等碟机内部的防护构件连接,形成整体的防护装置,遮蔽重要的电路板及光驱内精密的电子零件。并利用光驱金属外壳连接碟机连接器所形成的接地,构成碟机内部整体的接地回路,以排除内外部形成的静电或电磁干扰。同时,多个金属弹片及上金属片向下延伸弹片压条,分散接触电路板,使各处产生的静电或高频的电磁干扰迅速的导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播放机内部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路板底部示意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播放机下机壳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播放机上机壳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播放机组合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播放机11 下机壳111 孔槽112 固定柱12 光驱13 面板14 电路板141 操作钮142 外接连接器143 碟机连接器144 固定孔 15 下金属片16 遮蔽板161 通孔17 主金属弹片171 弯折部172 副金属弹片18 上机壳19 上金属片191 弹片压条192 弹片触脚193 遮脚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加以说明如下。请参考图1,为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所在播放机10内部的立体图。该播放机10内部包括一下机壳11、光驱12、面板13、电路板14、下金属片15、遮蔽板16及主金属弹片17。主要将遮蔽板16靠于下机壳11的后侧端墙,再将下金属片15贴设于下机壳11的后侧底面,上方设置电路板14,使电路板14一端紧靠着遮蔽板16,另一端则固设主金属弹片17,下机壳11的前端设面板13,其后紧接光驱12,光驱12固定在面板13与电路板14间的下机壳11上,光驱12的后端电连接于电路板14,并抵顶于主金属弹片17。一盘片可由面板13的出入口,以箭头所示方向,置入一光驱12中,读写数据传输至电路板14,由电路板14上的电子零件作影音的处理,然后输出/输入影音讯号。其中,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的光驱12具有一由金属外壳,例如薄型光驱等,而遮蔽板16为一长条形的金属片,其上配合下机壳11的后侧端墙上的对外孔槽111,设有相对大小形状的通孔161。如图2所示,为电路板14底部立体示意图。电路板14上设有许多精密的IC电子零件(未图标),邻近后侧端缘则设操作钮141及外接连接器142,而在前端缘设有一碟机连接器143,电路板14两端角落上各设一固定孔144。此外,主金属弹片17为一薄金属片状,一端夹固于电路板14前端缘,另一端形成具有弹性的弯折部171,伸出电路板14的前端缘。另两个副金属弹片172,弯折形成Z字形,分散设于电路板14底表面,本实施例是分别设于靠近两固定孔144附近。如图3所示,为设有下金属片15的下机壳11立体图。下机壳11后侧端墙设有孔槽111,近后端两侧相对前述电路板14固定孔144的位置,并各设一固定柱112,用以固定该电路板14。下金属片15为一薄金属片,例如铜箔片等,平贴于下机壳11的后半侧大部份底面,主要在含盖前述电路板14及光驱12的重要电子零件,并露出下机壳11后侧端墙孔槽111及固定柱112。另外,图4为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的上机壳18内部立体图。上机壳18后侧内表面贴设一上金属片19,上金属片19为例如铜箔片等的薄金属片,后侧端靠着上机壳18后侧端墙,其上一体向外延伸出至少一弹片压条191,前侧端大部分向外斜延伸一列相邻的弹片触脚192,而在上金属片19两端及相对光驱12缺角的前侧端部位,则向外延伸出较为陡峭的相邻遮脚193。如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组合后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组合时,先将遮蔽板16固定在下机壳11的后侧端墙,使各通孔161对准相对孔槽111。再将上下金属片15接触遮蔽板16固定于下机壳11的底面后半侧,接着以螺丝穿过电路板14固定孔144固定于固定柱112,将电路板14固定于下金属片15的上方,使相关电子零件伸出相对的孔槽111,并使附着于底表面的副金属弹片172,接触到下金属片15,形成良好接触,主金属弹片17则固定于电路板14的前端缘,光驱12的后端置于下金属片15上形成接触,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14碟机连接器143,使光驱12的后端抵顶于主金属弹片17前端的弯折部,以金属弹片17的弹性形成良好的接触。光驱12的前端再设置一面板13,供光盘片进出及操控光驱12。最后盖上上机壳18,使上机壳18内的上金属片19前侧端弹片触脚192压触光驱12的上外壳,形成良好的接触。而上金属片19的弹片压条191,则向下延伸抵顶于电路板14或直接抵顶于EMI较严重的电子零件上,上金属片19的遮脚193则向下垂伸,遮住电路板14四周未被遮蔽的部位,例如电路板14的两端及靠近光驱12缺角的部位。通过以上本专利技术防护装置,就可利用简单的多个金属弹片,将上金属片19、下金属片15、遮蔽板16及光驱12金属外壳等碟机内部的防护构件连接,形成整体的防护装置,遮蔽重要的电路板14及光驱12内精密的电子零件。并利用光驱12金属外壳连接碟机连接器143所形成的接地,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播放机防护装置,设于播放机内部,播放机具有一上机壳及下机壳,该防护装置包括:一下金属片,设于下机壳的底面;一电路板,设于下金属片上方;一光驱,接触设于下金属片上方,并与电路板形成电连接;一上金属片,设于上 机壳且位于电路板上方,设有至少一弹片触脚接触光驱;以及至少一金属弹片,连接电路板与光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播放机防护装置,设于播放机内部,播放机具有一上机壳及下机壳,该防护装置包括一下金属片,设于下机壳的底面;一电路板,设于下金属片上方;一光驱,接触设于下金属片上方,并与电路板形成电连接;一上金属片,设于上机壳且位于电路板上方,设有至少一弹片触脚接触光驱;以及至少一金属弹片,连接电路板与光驱。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放机防护装置,其中该光驱具有一接地的金属外壳。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放机防护装置,其中该下机壳的后侧端墙设孔槽,防护装置进一步包括一遮蔽板,为一长条形的金属片,设于下机壳的后侧端墙,并与下机壳接触,其上设有相对孔槽大小形状的通孔。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放机防护装置,其中该电路板前端缘设有一碟机连接器与光驱形成电连接。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放机防护装置,其中该金属弹片为薄金属片状的一主金属弹片,一端夹固于电路板,另一端形成具有弹性的弯折部,伸出电路板抵顶于光驱。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播放机防护装置,其中该金属弹片为多个副金属弹片,分散设于电路板底表面,与下金属片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维彭文宽
申请(专利权)人: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