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调光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568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除雾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PDLC液晶层、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导热层一端设有第三电极,另一端设有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对导热层进加热除雾,并对调光层调光,适用范围广,且安装方便,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雾调光膜


[0001]本技术涉及调光膜设备
,具体为一种除雾调光膜。

技术介绍

[0002]车窗玻璃结雾的主要原因是车内外温差造成的。车外温差的关系,多出现在冬季和关闭窗口,在没有通风的情况下,车窗容易起雾,原因是车窗玻璃与外界接触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凝结在玻璃上形成雾气。同时,在炎热的夏季,汽车在室外停放时,车内温度会升高很多,使用调光膜可阻隔紫外线,有效隔热。
[0003]调光膜是一种电子控光产品,其作用原理是聚合物分散液晶,是将低分子液晶与预聚物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经聚合反应,形成微米级的液晶微滴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网络上,再利用液晶分子的介电各向异性获得具有电光响应特性的材料,它主要工作在散射态和透明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灰度。在无外加电压的情况下,膜间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随机,呈现无序状态,薄膜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当施加了外电压,液晶微粒的光轴垂直于薄膜表面排列,即与电场方向一致。微粒之间寻常光折射率与聚合物的折射率基本匹配,无明显介面,构成了一基本均匀地介质,所以入射光不会发生散射,薄膜呈透明状。因此,在外加电场的驱动下,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具备光开关特性。
[0004]调光膜应用于电子窗帘、广告多媒体、汽车贴膜、卫浴、智能家具等领域,用途广泛。目前,大部分调光膜在通电时所需的电压较大,能耗比较大,如出现故障也容易危害使用者人身安全,且大部分调光膜使用的调光层为ITO透明薄膜,ITO薄膜质地比较脆,柔韧性较差,且现有的调光膜在遇到较大温度变化时,玻璃面会产生一层水汽,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除雾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PDLC液晶层、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导热层一端设有第三电极,另一端设有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源电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为电源控制器,更优选的,第一电源采用交流电控制器。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源为固态电池。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下方还设有用于贴合基底表面的胶粘层,优选的,所述胶粘层可采用OC胶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和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为纳米银导电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为纳米银线导热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为交流电源,电压为0

30V。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源为直流电源,电压为12

20V。
[0013]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的厚度为50
±
5μm。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透明导电层和导热层,可以实现调光、除雾的功能,并且利用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分别进行控制,使得调光和除雾功能彼此之间不受影响,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本技术的除雾调光膜具有通电透明,断电雾化,阻隔紫外线以及隔热的作用。
[0016]2.本技术采用纳米银作为导电层,可有效隔热,利于PDLC调光膜从雾态变为透明态时降低驱动电压,且纳米银膜对红外光具有反射作用,通过外加电场使得PDLC液晶定向排列,使得光线透过,断电状态,PDLC液晶呈不规则排列,光线无法透过,起到良好保护隐私的效果。
[0017]3.本技术采用纳米银线材料,电阻值低,具有十分高的导电率,纳米银线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及电稳定性,通过对纳米银线加热进行除雾,防止温差造成水雾凝结。
[0018]4.本技术采用低电压低电流的模式,加压至18V时即可达到相应的除雾效果,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除雾调光膜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除雾调光膜控制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中标号说明:
[0022]1‑
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11

第一电极,2

PDLC液晶层,3

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31

第二电极,4

导热层,41

第三电极,42

第四电极,5

胶粘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除雾调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1、PDLC液晶层2、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3、导热层4;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1一端设有第一电极11,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3一端设有第二电极31,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31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连接;导热层4一端设有第三电极41,另一端设有第四电极42,第三电极41和第四电极42分别与第二电源电连接。
[0025]本技术通过设置透明导电层和导热层,可以实现调光、除雾的功能,并且利用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分别进行控制,使得调光和除雾功能彼此之间不受影响,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本技术的除雾调光膜具有通电透明,断电雾化,阻隔紫外线以及隔热的作用。
[0026]在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可以采用交流电,有效降低驱动电压,采用电源控制器和逆变器设备控制;第二电源采用直流电,使用固态电池控制输出电压,保证低电压电流的条件使导热层发热,保证安全。
[0027]在本技术中的导热层4下方还设有用于贴合基底表面的胶粘层5,胶粘层5采用OC胶层、光刻胶等,除雾调光膜的形状为矩形,应该理解的是,除雾调光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剪裁成其它标准形状以及非标准形状,供用户更好的使用。
[0028]本技术中的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1和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3均为纳米银导电层,采用阻值低、高透光率的纳米银导电层作为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1和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3,对红外光具有良好的反射的作用,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有利于使PDLC调光膜从雾态变为透明态时降低驱动电压,提高开态透过率、降低开态雾度。
[0029]本技术中的导热层4为纳米银导热层,纳米银阻值低,具有十分高的导电率,纳米银线对光线几乎没有阻碍,有很高的光线穿透率,纳米银线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及电稳定性,温度升高的状态下,可保证其电稳定性。
[0030]本技术中的第一电源为交流电源,电压为0

30V,采用交流电进行控制电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将电压控制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雾调光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PDLC液晶层、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二柔性透明导电层一端设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导热层一端设有第三电极,另一端设有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分别与第二电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雾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下方还设有用于贴合基底表面的胶粘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雾调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仪珊潘莹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