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和主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4168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其包括因主减速器壳与主减速器盖间的相连而围构形成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迷宫空腔和第二迷宫空腔,且第一迷宫空腔通过通气入口与主减速器内连通,第一迷宫空腔与第二迷宫空腔通过连通口连通,并于主减速器壳或主减速器盖上设有与第二迷宫空腔内连通的通气阀安装孔;通气入口与连通口之间,以及连通口与通气阀安装孔之间均为左右错位布置,并于通气入口处设有位于主减速器壳或主减速器盖上的凸起,凸起构成对通气入口的遮挡,而使通气入口通过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开口与主减速器内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可避免主减速器内齿轮油液直接冲击通气孔入口,从而防止油液冲出通气阀而导致的漏油情况。导致的漏油情况。导致的漏油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和主减速器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主减速器通气结构。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主减速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行驶中,由于主减速器内部齿轮不断旋转运作,会引起主减速器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为确保腔内压力维持在一定水平,缓解密封件压力及防止出现油液渗漏现象,一般会在主减速器增加通气结构以将膨胀的气体排出。然而,主减速器在设置通气结构后,由于齿轮油液随内部齿轮旋转飞溅,很容易随高压气体经通气阀排出主减速器外,导致汽车出现渗油现象,影响汽车驾驶体验,长时间的渗漏油液还会导致轴承润滑不良,从而烧蚀轴承,影响主减速器寿命。
[0003]目前,为防止渗油情况发生,一般会在通气结构中的通气孔下设置挡油板,然而部分飞溅的油液会从挡油板的空隙通过通气孔,使用效果不佳,且设置挡油板需要额外装配螺纹孔,增加材料投入,并会影响壳体自身结构,不利于整车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主减速器通气结构,以减少主减速器内齿轮油液冲击通气阀,而防止主减速器出现渗油情况。...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因主减速器壳(1)与主减速器盖(2)间的相连而围构形成于两者之间的第一迷宫空腔(11)和第二迷宫空腔(12),且所述第一迷宫空腔(11)通过通气入口(13)与主减速器内连通,所述第一迷宫空腔(11)与所述第二迷宫空腔(12)通过连通口连通,并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或所述主减速器盖(2)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迷宫空腔(12)内连通的通气阀安装孔;其中:所述通气入口(13)与所述连通口之间,以及所述连通口与所述通气阀安装孔之间均为左右错位布置,并于所述通气入口(13)处设有位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或所述主减速器盖(2)上的凸起(101),所述凸起(101)构成对所述通气入口(13)的遮挡,而使所述通气入口(13)通过位于水平方向上的开口与所述主减速器内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入口(13)位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上,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主减速器盖(2)上,且所述凸起(101)位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阀安装孔位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减速器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减速器壳(1)具有主减速器壳外壁(102)、主减速器壳内壁(103),以及两端连接于所述主减速器壳外壁(102)与所述主减速器壳内壁(103)之间的主减速器壳凸楞(104),所述主减速器盖(2)包括主减速器盖外壁(201)、主减速器盖内壁(202),以及两端连接于所述主减速器盖外壁(201)与所述主减速器盖内壁(202)之间的主减速器盖凸楞(203);所述主减速器壳外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建斌魏总亮王瑛陈江峰陶先臣陈龙华吴子龙陈勇军杨华付瑞良
申请(专利权)人: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