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127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包括外壳、滑块模组、伸缩连杆机构、加水口、充电接触片、充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红外对桩模块,外壳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滑块模组通过安装骨架设在第一容置腔内,伸缩连杆机构分别与滑块模组和安装骨架连接,加水口和充电接触片分别设在伸缩连杆机构上,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分别设置在第二容置腔内,红外对桩模块设置在外壳的外壁,控制模块分别与滑块模组、红外对桩模块电性连接,充电器与充电接触片电性连接,电源模块用于为滑块模组、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红外对桩模块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无人化给无人驾驶车辆充电和加水,占用空间小,且成本低。且成本低。且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驾驶车辆
,具体为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无人化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无人驾驶设备替代了传统的有人驾驶设备。无人驾驶设备绝大多数是使用电力驱动,例如无人驾驶乘用车、大型的无人驾驶配送车、无人驾驶扫水车或无人驾驶清扫车等,其中,无人驾驶洒水车或无人驾驶清扫车不仅需要充电,同时需要不停地加水。现有的无人驾驶车辆的充电方式是采用手动人工充电,手动人工充电的方式不够智能化,或采用传统的机械臂或者柔性机械臂作为载体,利用图像算法指引机械臂运动,以达到自动对准充电孔并接通充电,但利用图像算法指引机械臂运动的方式控制软件和结构相对复杂,成本高,不适用于价格便宜的乘用车或是其他功能的车辆上,且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当大雾、强光或者是沙尘天气都会对实际使用产生影响,另外,现有给无人驾驶洒水车或无人驾驶清扫车加水的方式是采用手动人工加水,不够智能化,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实现无人化给无人驾驶车辆充电和加水,占用空间小,且成本低的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包括外壳、滑块模组、伸缩连杆机构、加水口、充电接触片、充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红外对桩模块,所述外壳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滑块模组通过安装骨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分别与所述滑块模组和安装骨架连接,所述加水口和充电接触片分别设置在所述伸缩连杆机构上,所述滑块模组驱动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带动所述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红外对桩模块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滑块模组、红外对桩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滑块模组、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红外对桩模块供电。
[000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骨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滑块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
[0006]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滑轨、滑块座、电机、丝杆,所述电机和所述丝杆连接,所述丝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内,所述滑块座设置在所述滑轨上,且所述滑块座通过丝杆螺母和所述丝杆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包括主连杆组件、副连杆组件,所述加水口和充电接
触片设置在所述主连杆组件上,所述主连杆组件与所述支撑架铰接,所述主连杆组件和所述副连杆组件相互铰接,且所述副连杆组件和所述滑块座铰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主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副连杆组件包括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和所述支撑架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安装座安装有所述加水口和充电接触片,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和第四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滑块座铰接,且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相互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向连杆和第二定向连杆,所述第一定向连杆的一端和第二定向连杆的一端通过铰接件相互铰接,且所述铰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铰接处铰接,所述第一定向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定向连杆的另一端和所述安装座铰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充电座,所述充电接触片设置在所述充电座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加水口包括加水本体、进水管、出水口,所述加水本体呈喇叭状结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加水本体口径较小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加水本体口径较大的一端的底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腔上设置有电动门,所述电动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外壳的外壁上设置红外对桩模块,在外壳的第一容置腔内设置滑块模组,在外壳的第二容置腔内分别设置充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将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分别设置在伸缩连杆机构上,滑块模组驱动伸缩连杆机构带动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伸出或缩回第一容置腔,工作时,将车体上的车体红外对桩模块和外壳上的红外对桩模块打开,车体在车体红外对桩模块和外壳上的红外对桩模块的指引下使车体和本加水充电装置进行对位,同时控制车体减速,当对位完成后,控制车体停下并锁死,控制模块控制滑块模组驱动伸缩连杆机构正向运动带动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伸出第一容置腔,当充电接触片与车体上的充电片相互接触时,充电器的小电流通过充电接触片传输到车体并形成回路,此时伸缩连杆机构停止伸缩并对车体的车载电池充电,另外,若车辆需要加水,则通过加水口将水通过接水槽输送至车体的水箱,充电和加水可同时进行或者单独进行加水,当完成充电或加水后,控制模块驱动伸缩连杆机构反向运动带动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缩回第一容置腔内。从而实现了无人化给无人驾驶车辆充电和加水,且通过红外对桩模块和伸缩连杆机构相互配合使充电接触片和车体上的充电片相互对准接触,加水口和接水槽相互对准,可提高对位精度的同时,将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设置在伸缩连杆机构上,通过伸缩连杆机构可增大车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隔距离,可防止车体与外壳之间发生碰撞损坏设备,且伸缩连杆机构可缩回外壳的第一容置腔内,占用空间小,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分解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伸缩连杆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加水口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1

外壳,11

隔板,12

第一容置腔,121

电动门,13

第二容置腔,2

加水口,21

加水本体,22

进水管,23

出水口,3

充电接触片,4

充电器,5

控制模块,51

电源模块,6

红外对桩模块,71

底座,72

支撑架,73

滑轨,74

滑块座,75

电机,81

第一连杆,82

第二连杆,83

第三连杆,84

第四连杆,85

连接件,86

安装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滑块模组、伸缩连杆机构、加水口、充电接触片、充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红外对桩模块,所述外壳的内腔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滑块模组通过安装骨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分别与所述滑块模组和安装骨架连接,所述加水口和充电接触片分别设置在所述伸缩连杆机构上,所述滑块模组驱动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带动所述充电接触片和加水口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红外对桩模块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壁,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滑块模组、红外对桩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充电器与所述充电接触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模块用于为所述滑块模组、充电器、控制模块和红外对桩模块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骨架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滑块模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模组包括滑轨、滑块座、电机、丝杆,所述电机和所述丝杆连接,所述丝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滑轨内,所述滑块座设置在所述滑轨上,且所述滑块座通过丝杆螺母和所述丝杆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无人驾驶车辆自动加水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连杆机构包括主连杆组件、副连杆组件,所述加水口和充电接触片设置在所述主连杆组件上,所述主连杆组件与所述支撑架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睿王松青杨晓东罗嘉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