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5855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和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的出雪筒组件,壳体组件包括:集雪主壳体和集雪侧板,集雪侧板设置在集雪主壳体的两侧,集雪侧板和集雪主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集雪的集雪腔,出雪筒组件设置在集雪主壳体的一侧且与集雪腔连通;集雪侧板靠近集雪主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倒角部,集雪侧板通过倒角部与集雪主壳体配合,集雪主壳体的一端形成有卷边部,倒角部与卷边部的两端配合对集雪侧板起到限位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整体结构加单,整体的强度刚性大,结构设置合理,能够有利于集中出雪。够有利于集中出雪。够有利于集中出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扫雪机
,特别涉及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北方地区冬季寒冷,经常下雪,常常因积雪造成高等级公路、城市道路、乡村公路及房前屋后等阻塞,不能正常行车,给行车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保证道路畅通无阻,需要及时清除积雪,现在清除积雪办法主要有:人工除雪、化学溶剂除雪和机械除雪。人工除雪一般采用推、铲、扫方式,其缺点是费时费力,效率低,只适宜小面积的场地。化学溶剂除雪虽然简单省事,但溶雪剂会对路面产生化学浸蚀,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同时还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问题。机械除雪是目前最有效的除雪方法,不仅扫雪速度快、除雪效率高,而且除雪成本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各种扫雪速度快、经济实惠的小型扫雪机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0003]但目前现有市场的扫雪机还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现有的扫雪机大多设置有集雪外壳,然而其集雪壳体和侧板为一体成型的结构,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侧板发生形变从而影响扫雪机的集雪工作,另外现有的大多出雪筒其出雪口为圆形,不利于集中出雪,且整体的结构复杂,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不易发生变形、整体强度高和能够方便集中出雪。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的出雪筒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集雪主壳体和集雪侧板,所述集雪侧板设置在所述集雪主壳体的两侧,所述集雪侧板和所述集雪主壳体之间形成有用于集雪的集雪腔,所述出雪筒组件设置在所述集雪主壳体的一侧且与所述集雪腔连通;所述集雪侧板靠近所述集雪主壳体的一侧形成有倒角部,所述集雪侧板通过所述倒角部与所述集雪主壳体配合,所述集雪主壳体的一端形成有卷边部,所述倒角部与所述卷边部的两端配合对所述集雪侧板起到限位作用,此结构的设置,形成所述集雪腔能够方便进行集雪,另外设置有所述集雪主壳体和所述集雪侧板能够提高集雪外壳的整体强度,在所述集雪侧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倒角部能够对所述集雪主壳体起到固定限位的作用,防止所述壳体组件发生形变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另外设置有所述卷边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包括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一侧的倒角,所述倒角与所述集雪侧板一体成型,所述倒角呈弧形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倒角和弧形设置所述集雪侧板的一侧能够防止所述集雪侧板和所述集雪主壳体发生形变而影响使用效果,
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
[0009]进一步的,所述倒角包括:第一倒角端和第二倒角端,所述第一倒角端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的上端,所述第二倒角端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的下端,所述倒角的宽度从所述第一倒角端至所述第二倒角端逐渐变小,此结构的设置能够使得整体的外观更加美观,且方便所述集雪侧板和所述集雪主壳体的配合安装,方便拆装。
[0010]进一步的,所述集雪侧板靠近所述集雪主壳体的一侧形成有折弯部,所述集雪主壳体的内侧壁置于所述折弯部上,所述第二倒角端置于所述集雪侧板和所述折弯部之间且与所述所述集雪侧板以及所述折弯部一体成型,此结构的设置,利用所述折弯部的设置与所述集雪主壳体配合,能够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能够有效延长扫雪机的使用寿命,保证扫雪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出雪筒组件包括:出雪筒和出雪管,所述集雪主壳体上开设有进雪口,所述出雪筒对应所述进雪口设置在集雪主壳体上,所述出雪管设置在所述出雪筒并通过所述出雪筒与所述集雪腔连通,所述出雪管的一端设置有出雪口,所述出雪管与所述出雪口均为方形结构,此结构的设置能够利用方形结构方便出雪口的集中出雪,提高集雪出雪效率,提高扫雪机的工作效率,且整体的结构简单。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整体的结构简单,壳体组件的左右两侧集雪侧板采用倒角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扫雪机整体的结构强度,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外采用卷边部的设置,与倒角部配合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保证扫雪机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采用方型出雪口能够利于集中出雪,有效提供扫雪机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的主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集雪侧板底部向上的立体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集雪侧板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0019]图6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集雪主壳体的立体图;
[0020]图7为本技术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出雪筒组件的立体图;
[0021]其中:1为壳体组件、2为出雪筒组件、201为出雪筒、202为出雪管、3为集雪主壳体、4为集雪侧板、5为集雪腔、6为倒角部、601为倒角、611为第一倒角端、612为第二倒角端、7为卷边部、8为折弯部、9为进雪口、10为出雪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参阅图1~图7,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包括:壳体组件1和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的出雪筒组件2,壳体组件1包括:集雪主壳体3和集雪侧板4,集雪侧板4设置在集雪
主壳体3的两侧,集雪侧板4和集雪主壳体3之间形成有用于集雪的集雪腔5,出雪筒组件2设置在集雪主壳体3的一侧且与集雪腔5连通;集雪侧板4靠近集雪主壳体3的一侧形成有倒角部6,集雪侧板4通过倒角部6与集雪主壳体3配合,集雪主壳体3的一端形成有卷边部7,倒角部6与卷边部7的两端配合对集雪侧板4起到限位作用,具体的:在扫雪机工作时,集雪主壳体3和集雪侧板4将外部雪收集至集雪腔5内,并通过出雪筒组件2向外排出,形成集雪腔5能够方便进行集雪,另外设置有集雪主壳体3和集雪侧板4能够提高集雪外壳的整体强度,在集雪侧板4的一侧设置有倒角部6能够对集雪主壳体3起到固定限位的作用,防止壳体组件1发生形变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另外设置有卷边部7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强度。
[0024]参阅图1~图5,倒角部6包括设置在集雪侧板4一侧的倒角601,倒角601与集雪侧板4一体成型,倒角601呈弧形设置在集雪侧板4的一侧,倒角601包括:第一倒角端611和第二倒角端621,第一倒角端611设置在集雪侧板4的上端,第二倒角端621设置在集雪侧板4的下端,倒角601的宽度从第一倒角端611至第二倒角端621逐渐变小,设置倒角601和弧形设置集雪侧板4的一侧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的出雪筒组件(2),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集雪主壳体(3)和集雪侧板(4),所述集雪侧板(4)设置在所述集雪主壳体(3)的两侧,所述集雪侧板(4)和所述集雪主壳体(3)之间形成有用于集雪的集雪腔(5),所述出雪筒组件(2)设置在所述集雪主壳体(3)的一侧且与所述集雪腔(5)连通;所述集雪侧板(4)靠近所述集雪主壳体(3)的一侧形成有倒角部(6),所述集雪侧板(4)通过所述倒角部(6)与所述集雪主壳体(3)配合,所述集雪主壳体(3)的一端形成有卷边部(7),所述倒角部(6)与所述卷边部(7)的两端配合对所述集雪侧板(4)起到限位作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6)包括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4)一侧的倒角(601),所述倒角(601)与所述集雪侧板(4)一体成型,所述倒角(601)呈弧形设置在所述集雪侧板(4)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扫雪机的集雪外壳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601)包括:第一倒角端(611)和第二倒角端(621),所述第一倒角端(611)设置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康利铖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