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慧宁专利>正文

一种EBV复合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28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EBV复合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在制备EBV相关感染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体外刺激患者自身的树突状细胞,负载具有针对EBV相关感染性疾病的超强免疫原性的多种EBV感染细胞的裂解物,并在多种细胞因子、特定激动剂情况下诱导成熟,形成完整的带有相应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到人体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EBV感染细胞,发挥免疫学效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树突状细胞疫苗制作周期1周左右,时间短、成本低、安全并且几乎无副作用。几乎无副作用。几乎无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EBV复合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EBV复合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及其在制备EBV相关感染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其遗传物质为DNA,长度约为170kb,编码大约100个基因,有重要的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和核心抗原(nuclear antigen,NA)的基因。该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人的感染率高达95%,病毒可终身携带,且导致的疾病存在地域性差异。EBV的感染多发生于幼年和青春期,在感染机体后,部分发展为长期的潜伏感染,但也有可能导致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和疾病的形成,如Burkitts淋巴瘤(BL)、鼻咽癌(NPC)、霍奇金淋巴瘤、非Hodgkin性淋巴瘤(NHL)、胃癌、乳腺癌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发生的肿瘤等以及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EBV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

HLH),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等。此外,EBV能专一地在体内或体外感染人及某些灵长类细胞B细胞(近年发现它亦可感染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并引发相关疾病),能刺激感染细胞持续生长并引起细胞无限传代达到“永生(immortalization)”,从而形成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s),这类细胞系常用来研究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使得大规模长期研究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关于EBV致病机制的理解,还不完全清楚,针对EBV相关疾病尚无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0003]EB病毒有复制性感染和潜伏感染2种感染方式,在复制性感染期间病毒DNA转录,表达VCA和EA,产生成熟病毒颗粒,并伴宿主细胞的溶解和死亡,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EB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潜伏感染期VCA和EA的表达受到抑制,主要表达EBNA、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及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不产生新的病毒颗粒,这种感染方式主要见于EB病毒相关恶性肿瘤。EB病毒潜伏感染的病毒表达产物EB病毒潜伏感染主要表达EBER、EBNA及LMP。EB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有4种不同的基因表达类型,不同的潜伏感染类型与不同的临床恶性肿瘤性疾病有关。其中,Ⅰ型潜伏感染主要出现在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中,病毒产物有EBNA

1和EBER;Ⅱ型潜伏感染涉及鼻咽癌和霍奇金病,被感染细胞中出现EBNA

1、LMP

1、LMP

2及EBER等病毒产物;Ⅲ型潜伏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患者的浆细胞性淋巴瘤细胞,病毒潜伏感染期的6种EBNA、3种LMP和2种EBER均可被检测到;Ⅳ型潜伏感染仅发生在健康的病毒携带者的B淋巴细胞中,这些细胞中含有EBNA

1、LMP

2及EBER

1。
[000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初次感染EB病毒后,约50%表现为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及中枢神经均可受累,表现为异常的淋巴细胞浸润。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肝大、脾大、淋巴结大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该病预后一般良好,病死率为1

2%,患者多死于并发症;但极个别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转变
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产生抗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是各种临床症状产生的基础。
[0005]噬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后者由EB病毒感染引起,被称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

HLH)。EB病毒感染使CD8
+
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和增生,并激活巨噬细胞,导致炎症性细胞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2受体、IL

1、IL

6、IL

10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大量产生并释放,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或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自身血细胞。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所有器官增生和浸润。该病在病程中以3种方式出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中发生、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过程中反复发作,以及发生在EB病毒阳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高热、肝大、脾大、淋巴结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三酰甘油明显增高、铁蛋白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以及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淋巴结和骨髓检查的特点是出现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被组织细胞吞噬的现象。本病预后差,临床上暂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半数以上患者死亡,临床上很难与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鉴别。
[0006]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异常抗EB病毒抗体增高和EB病毒DNA升高,易发展为淋巴瘤、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进而发展为多脏器衰竭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约50%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因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肝衰竭、心肌炎、冠状动脉瘤、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而死亡。EB病毒可累及不同部位各种类型淋巴细胞并克隆增殖,使得该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持续或间断发热、肝大、脾大和淋巴结大为突出表现,其他尚有咽喉疼痛、淋巴结触痛、贫血、肌肉酸痛、关节痛、牛痘样水疱及蚊虫过敏等,可累及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相关的合并症有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和NK/T细胞淋巴瘤等。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沿用1988年Straus提出的诊断标准:

EB病毒感染开始症状一直持续6个月以上,EB病毒抗体滴度异常(包括抗VCA

IgG≥1∶5120,抗EA抗体≥1∶640或EBNA抗体<1∶2);

主要脏器受损,如导致间质性肺炎、骨髓某成分的不良增生、视网膜炎、淋巴结炎、迁延性肝炎和脾大;

受损组织及外周血中检测到EBV

DNA。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组织和外周血EB病毒DNA、RNA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等也逐步纳入了指南,但依然是没有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0007]此外EB病毒感染与免疫缺陷性疾病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X

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系统发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BV复合抗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BV复合抗原包括EB病毒株来源的人永生化B淋巴样母细胞系EBV细胞裂解物或/和EBV阳性感染细胞裂解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EBV复合抗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永生化B淋巴样母细胞系为GD1、B95

8、M81、HKNPC1

9、SNU

719或/和YCCEL1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的EBV阳性感染细胞为C666

1、HNE1或/和CCL85及EBV感染细胞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3.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EBV复合抗原在制备树突状细胞疫苗中的应用。4.一种树突状细胞疫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负载有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EBV复合抗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BV复合抗原中每种细胞的用量为2.5
×
1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宁印泽
申请(专利权)人:刘慧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