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水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056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09
本申请涉及一种活水泵站,包括基座,基座设有污泥泵组、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基座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与进水泵组连接,出水管与出水泵组连接,湖底部埋有多根污泥管,污泥管与污泥泵组连接,污泥泵组通过污泥管对湖底抽泥,基座还设有用于将淤泥排放至淤泥处理机构处的排泥管。本申请具有通过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对塘湖内进行人工水循环的同时,将塘湖湖底的淤泥通过污泥泵组和污泥管的配合进行抽取,使得塘湖内的死水再通过人工水循环净化后不易再次受到湖底淤泥的污染,提高了对塘湖死水的净化效率,同时节省了净化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效果。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效果。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水泵站


[0001]本申请涉及水体整治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活水泵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位于城市内的空间被不断占用,导致流经城市的部分河道因为建造建筑而导致被人工截断,最终形成了大大小小分布在城市内的断头浜以及塘湖,导致城市内的河道的流动性较差,进而使得河道的自净能力较差,导致城市内被截断的河道中的水容易被污染且在被污染后不易自我净化,导致城市内被截断的河道内的水容易变黑发臭。
[0003]常见的对这类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为在被堵塞的河道处建设双向调水泵站以对被堵塞的河道进行人工水循环调节,通过人工将活水和死水进行连接循环以治理黑臭水体。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会沉淀在水体的底泥中使得底泥成为淤泥,通过泵站带动黑臭水体循环净化后,淤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散发到水体中重新对水体产生污染,使得黑臭水体的净化速度较慢,净化所需耗费的资源较大,不利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通过泵站抽调黑臭水体进行水循环来净化水体能源耗费较多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活水泵站。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活水泵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活水泵站,包括基座,所述基座设置有污泥泵组、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所述基座还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和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分别位于塘湖的两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进水泵组连接,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泵组连接,塘湖底部埋设有多根污泥管,多根所述污泥管均与所述污泥泵组连接,所述污泥泵组可通过所述污泥管对湖底进行抽泥,所述基座还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用于将淤泥排放至淤泥处理机构处。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通过进水泵组和出水泵组对塘湖内进行人工水循环的同时,将塘湖湖底的淤泥通过污泥泵组和污泥管的配合进行抽取,使得塘湖内的死水再通过人工水循环净化后不易再次受到湖底淤泥的污染,提高了对塘湖死水的净化效率,同时节省了净化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
[0008]可选的,所述污泥管包括进泥管和运输管,所述运输管呈竖直且其上端与所述污泥泵组的任一污泥泵连接,所述运输管的下端通过密封件竖直滑移安装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与所述进泥管的侧壁连接,所述进泥管侧壁开设有多个进泥孔。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泵可通过进泥管上的多个进泥孔进行抽泥,随着淤泥被抽取,塘湖的湖底高会逐渐降低,则通过滑移配合的运输管和连接管使得进泥管也可
随之进行下沉,进而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悬空而导致无法抽取淤泥。
[0010]可选的,所述进泥管的多个进泥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泥管的两侧,所述进泥管设置有多根与所述进泥孔一一对应的插管,所述插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泥管的侧壁连接且多根所述插管将多个所述进泥孔一一对应覆盖封闭,所述插管远离所述进泥管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泥管及地面方向倾斜,所述进泥管的下端呈尖刺状。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泥管放置在淤泥上后,插管会在进泥管的重力的作用下插入到淤泥中,在提高了进泥管对淤泥的抽吸能力的同时对进泥管的位置进行了固定,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塘湖的水循环产生的暗流而出现移动,进而使得进泥管不易因为位移而出现形变导致报废。
[0012]可选的,所述进泥管包括多根分管,所述连接管与任一所述分管连接,多个所述插管均布在多个所述分管上,所述分管的两端均同轴设置有连接环,两根所述分管相互拼合处设置有有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圆心角均呈钝角,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弧面同轴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长度方向的两端将所述第一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贯穿,当两根所述分管相互拼合时,两个所述连接环相互贴合抵紧,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内弧面同时贴合抵紧两个所述分管侧壁且两个所述连接环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中,所述第二弧形板同轴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二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槽的长度方向将所述第二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贯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弧面也同时贴合抵紧两个所述分管侧壁且所述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槽中。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泥管分为多个分管后,便于进泥管整体的运输和安装,两根分管通过连接环增加了两根分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两根分管拼合后的密封性,且通过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的配合,在对两根分管进行固定的同时,对两个连接环的连接处进行了保护,使得外界的泥沙不易进入到两个连接环的拼合处导致连接环出现磨损和形变,进而提高了连接环的密封性。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弧面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背离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面开设有第三固定槽,当所述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槽中时,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弧形板相互拼合成整圆,所述连接块背离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一面贴合抵紧两个相互连接的分管侧壁,两个相互连接的所述连接环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外的一段配合嵌设在所述第三固定槽中。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弧形板配合嵌设在第二弧形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后,通过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之间不易出现相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较为稳定,同时连接块和第一弧形板拼合后进一步提高了对两个连接环的保护程度,使得外界的泥沙更加不易进入到两个连接环之间。
[0016]可选的,所述分管的一端呈阶梯状,所述分管呈阶梯状的一端可与所述分管的另一端插接配合,所述分管的两个所述连接环的相背一面均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齿,当两根所述分管配合插设时,两个所述连接环相互贴合抵紧且两者的所述卡齿相互啮合。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分管相互拼合后,通过一根分管的阶梯状的一端配合插入到另一根分管的完整端,进一步增加了两根分管的连接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两
根分管的连接处的密封性,且通过两个连接环的卡齿之间的相互啮合配合使得两根相互连接后的风管更加不易产生相对转动,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整根进泥管的强度。
[0018]可选的,所述插管远离所述分管的一端的端口内壁设置有多根相互平行的分离杆,所述分离杆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三角形的尖端朝向所述插管外侧。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淤泥进入到插管内时会被分离杆进行分割,使得在抽取时插管内部不易被大团的淤泥堵塞。
[0020]可选的,所述分管内转动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同轴螺旋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的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与所述分管内壁贴合抵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刮板会随着淤泥的运输而随之转动对分管内壁进行刮刷,使得分管内壁不易淤积淤泥层,进而使得分管不易出现堵塞。
[0022]可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同轴安装在所述运输管下端的密封管,所述连接管的上端配合滑移穿过所述密封管配合滑移安装在所述运输管内,所述密封管内壁沿其轴线同轴嵌设有多个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贴合抵紧所述连接管侧壁。
[0023]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水泵站,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设置有污泥泵组(11)、进水泵组(12)和出水泵组(13),所述基座(1)还设置有进水管(14)和出水管(15),所述进水管(14)的进水口和所述出水管(15)的出水口分别位于塘湖的两端,所述进水管(14)与所述进水泵组(12)连接,所述出水管(15)与所述出水泵组(13)连接,其特征在于:塘湖底部埋设有多根污泥管(2),多根所述污泥管(2)均与所述污泥泵组(11)连接,所述污泥泵组(11)可通过所述污泥管(2)对湖底进行抽泥,所述基座(1)还设置有排泥管(16),所述排泥管(16)用于将淤泥排放至淤泥处理机构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2)包括进泥管(21)和运输管(22),所述运输管(22)呈竖直且其上端与所述污泥泵组(11)的任一污泥泵连接,所述运输管(22)的下端通过密封件(7)竖直滑移安装有连接管(3),所述连接管(3)的下端与所述进泥管(21)的侧壁连接,所述进泥管(21)侧壁开设有多个进泥孔(2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管(21)的多个进泥孔(212)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泥管(21)的两侧,所述进泥管(21)设置有多根与所述进泥孔(212)一一对应的插管(6),所述插管(6)的一端与所述进泥管(21)的侧壁连接且多根所述插管(6)将多个所述进泥孔(212)一一对应覆盖封闭,所述插管(6)远离所述进泥管(21)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进泥管(21)及地面方向倾斜,所述进泥管(21)的下端呈尖刺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活水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管(21)包括多根分管(211),所述连接管(3)与任一所述分管(211)连接,多个所述插管(6)均布在多个所述分管(211)上,所述分管(211)的两端均同轴设置有连接环(213),两根所述分管(211)相互拼合处设置有有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弧形板(4)和第二弧形板(5),所述第一弧形板(4)和所述第二弧形板(5)的圆心角均呈钝角,所述第一弧形板(4)的内弧面同轴开设有呈弧形的第一固定槽(41),所述第一固定槽(41)长度方向的两端将所述第一弧形板(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贯穿,当两根所述分管(211)相互拼合时,两个所述连接环(213)相互贴合抵紧,所述第一弧形板(4)的内弧面同时贴合抵紧两个所述分管(211)侧壁且两个所述连接环(213)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东波刘方朱永李杰白莹莹郭慧乐黄志龙张旭君谷兆军项佳磊沈先秀杨波泽陈浩清李迎春邵赟孙尧黄开生徐科严雷光徐永春洪俊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鄞州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