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静电离型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94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和离型剂层,所述基材层在与所述离型剂层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抗静电层,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静电离型膜


[0001]本申请涉及离型膜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静电性能的离型膜。

技术介绍

[0002]离型膜,又称剥离膜、隔离膜、分离膜、阻胶膜等,是指表面具有分离性的薄膜。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对透光性好的离型膜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对于PET基材性能的控制,聚酯膜的透光性很容易获得保障。但是,对于用于贴合在电子产品上的离型膜,由于离型膜在剥离和贴合过程中容易积累大量静电荷,大量静电荷的积累会在离型膜的使用过程中对电子产品产生致命性的破坏风险,大量静电荷的产生也会吸附尘埃粒子,造成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因此,如何提升离型膜的抗静电性能是现有技术研究的热点。
[0003]现有技术中,对于抗静电离型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
[0004]1、在生产PET原膜的时候就在基材中加入抗静电剂使原膜具有抗静电效果,然后再在其表层涂布离型层从而得到具有抗静电效果的PET离型膜。
[0005]2、在PET基材表面先涂布一层抗静电剂再涂布一层离型层,此种方法制备的具有抗静电效果的PET离型膜需要经过二次涂布。
[0006]3、在PET基材表面涂布一层离型层制成PET离型膜,在另一个PET基材表面涂布一层抗静电剂层制成PET抗静电膜,然后将两层PET膜通过胶水贴合成具有抗静电效果的PET离型膜。
[0007]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对于新建厂商,可以先选择技术路线再进行投入建设,这样可有效控制建设成本,而对于已有成熟生产线的厂家,则需根据已有设备选择技术路线来控制成本,否则需要对设备进行较大的改造从而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抗静电离型膜,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抗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和离型剂层,所述基材层在与所述离型剂层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抗静电层,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

100μm,所述抗静电层的厚度为0.2

1μm,所述离型剂层的厚度为0.5

2μm。
[0010]优选地,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离型剂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静电附加层。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附加层厚度为0.2

0.5μm。
[0012]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抗静电层的厚度为0.2μm,所述离型剂层的厚度为0.5μm。
[0013]优选地,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00μm,所述抗静电层的厚度为0.5μm,所述离型剂层的厚度为2μm。
[0014]本技术所提供的抗静电离型膜,抗静电材料可灵活的根据生产设备情况进行
在线涂布或离线涂布,且所形成的抗静电层本身具备一定的强度,从而可与离型剂层分别设置在基材层的两侧,这样就可以简化生产工序,从而给已有成熟生产线的厂家提供灵活的选择空间,基本可以不需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极大方便了生产的部署。
附图说明
[0015]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申请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其中,
[0016]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抗静电离型膜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基础上的一个改进实施例的抗静电离型膜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对本申请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9]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抗静电离型膜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10和离型剂层20,所述基材层10在与所述离型剂层2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抗静电层30,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为12

100μm,所述抗静电层30的厚度为0.2

1μm,所述离型剂层20的厚度为0.5

2μm。
[0020]所述基材层10采用聚酯材料制成,在保障光学性能的同时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强度。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所述基材层10的厚度可在12

100μm范围内选择。
[0021]所述抗静电层30可以采用如下组分制成,50

150重量份的丙烯酸树脂,5

10重量份的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表面活性剂),3

8重量份的聚季铵盐(表面活性杀菌剂、具备抗静电性),5

10重量份的石墨烯(抗静电剂),2

5重量份的三聚氰胺(固化剂),100

300重量份的乙二醇(溶剂)。
[0022]将上述组分混合后,按800

1000转/分钟的参数搅拌20

30分钟,之后使用260目或者300目的筛网过滤,之后即可通过旋涂或者喷涂方式涂覆在所述基材层10表面,100℃烘干5分钟。即可获得所述抗静电层30。
[0023]涂布的方式可以是在线涂布,即可以是在利用聚酯母料制备所述基材层10的过程中进行,也即是在所述基材层10制备过程中,纵向拉伸之后,横向拉伸之前进行涂布,这样可利用横向拉伸中的预热区域,将溶剂挥发蒸干;在拉伸区,涂层也会随之拉伸并铺平在薄膜表面,在热定型区利用高温交联固化,形成所述抗静电层30。这样一来,所述抗静电层30不仅降低了所述基材层10的表面电阻,同时具有良好的附着性,有利于后加工。在线涂布的方式可以使得所述抗静电层30厚度较小,可以控制在0.2

0.5μm的范围。
[0024]如采用离线涂布方式,也即是在制备完成的所述基材层10上涂布制成所述抗静电层30,则厚度会略大一些,可控制在0.5

1μm的范围。
[0025]丙烯酸树脂具有亲水性,通过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表面活性剂进一步乳化,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可以乳化石墨烯避免团聚。而且可以降低剥离产生的静电,降低表面电阻,可以进一步提高抗静电性。
[0026]聚季铵盐表面活性杀菌剂可以降低固化后的涂层表面的表面张力,提高涂层对水汽的亲和力和扩散能力,避免水汽凝结降低透光性,且聚季铵盐具备杀菌功能,可以使涂层
长时间保持使用状态。而且聚季铵盐还具备抗静电性,可以与石墨烯配合提高抗静电性能。
[0027]三聚氰胺相对其它固化剂对水分不敏感,且与硅烷的亲和性更好,进一步降低了剥离静电的产生。
[0028]通常抗静电材料会部署在PET基材与离型剂层之间,这样可在分离撕开离型膜时,被离型膜覆盖的电子产品表面不受静电电荷影响,但在实际生产特别是实际生活中,离型膜外部的环境也可能产生大量的静电电荷环境,因此,对于外部环境中的静电电荷也需考虑进行防护。本技术的所述抗静电层30,附着性好,可不需额外增加保护层,即可在以最外侧涂层的状态长期保持可用。从而可有效防护外部的静电电荷影响。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离型膜,其包括基材层和离型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在与所述离型剂层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抗静电层,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离型剂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抗静电附加层,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12

100μm,所述抗静电层的厚度为0.2

1μm,所述离型剂层的厚度为0.5

2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培服王琪池卫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