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604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其配合一后拉式筒夹及一刀具使用,并设有一刀杆本体及至少一挡止环;所述刀杆本体设有一夹持段、一冷却液入口、至少两冷却液流道及至少一定位槽,所述夹持段及该冷却液入口分别形成于刀杆本体的两端,各冷却液流道连通夹持段及该冷却液入口,所述至少一定位槽凹设形成于夹持段的内壁面,并设于各冷却液流道与夹持段相连通处以及冷却液入口之间;所述至少一挡止环设于至少一定位槽中;所述后拉式筒夹设于刀杆本体的该夹持段中,且后拉式筒夹的外壁面抵靠于至少一挡止环,所述刀具设于后拉式筒夹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避免冷却液逆流,避免刀杆内部发生锈蚀,延长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刀杆组件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能注入冷却液的刀杆主要包括有一本体及一冷却液流道,所述本体设有一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形成于所述本体的端部,并用来夹持刀具。所述冷却液流道形成于本体中,并与夹持部相连通。现有能注入冷却液的刀杆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将冷却液注入冷却液流道中,冷却液最终会由夹持部流出,并与刀具相接触。
[0003]然而,现有能注入冷却液的刀杆的冷却液流道中缺乏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结构,使注入的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容易逆流或喷溅至本体内部,导致现有能注入冷却液的刀杆于长期使用后,内部容易产生锈蚀的情形,因此,现有能注入冷却液的刀杆还需要有改进的地方。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其具有防止冷却液逆流的效果。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其中,包括刀杆本体、挡止环、后拉式筒夹以及刀具,所述刀杆本体设有一夹持段、一冷却液入口、至少两冷却液流道及至少一定位槽,所述夹持段形成于刀杆本体的一端,所述冷却液入口形成于刀杆本体远离夹持段的一端,所述至少两冷却液流道间隔形成于刀杆本体中,且各冷却液流道连通夹持段及冷却液入口,所述至少一定位槽凹设形成于夹持段的内壁面,且至少一定位槽设于各冷却液流道与夹持段相连通处以及冷却液入口之间;
[0008]所述至少一挡止环设于刀杆本体的至少一定位槽中;所述后拉式筒夹设于所述刀杆本体的所述夹持段中,且所述后拉式筒夹的外壁面抵靠于所述至少一挡止环,所述刀具设于后拉式筒夹中。
[0009]进一步,刀杆本体包括第一刀杆部和第二刀杆部,所述第一刀杆部与第二刀杆部相结合,所述夹持段及至少一定位槽设于第二刀杆部,所述冷却液入口设于第一刀杆部,各所述冷却液流道局部设于第一刀杆部,局部设于第二刀杆部。
[0010]进一步,所述刀杆本体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槽,两个所述定位槽间隔设于夹持段的内壁面;所述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还设有两个所述挡止环,两个所述挡止环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定位槽中。
[0011]进一步,所述刀杆本体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槽,两个所述定位槽间隔设于第二刀杆部的夹持段的内壁面;所述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设有两个所述挡止环,两个所述
挡止环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定位槽中。
[0012]进一步,所述刀杆本体设有四个所述冷却液流道,四个所述冷却液流道等角间隔形成于刀杆本体中。
[001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新型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的刀杆本体设有至少一定位槽,所述至少一定位槽设于各冷却液流道的第二流通段与夹持段相连通处以及所述冷却液入口之间,且至少一定位槽中设有至少一挡止环,所述后拉式筒夹的外壁面紧密抵靠于挡止环,从而使得冷却液朝第一刀杆部的方向喷溅或逆流时,冷却液会被挡止环阻挡,而无法进入第一刀杆部中。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确保刀杆本体除了各冷却液流道及夹持段的部分外,其余部分均呈干燥状态,从而避免发生锈蚀,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四分之一立体剖面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局部剖面分解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8]图5为图4中A

A剖面线的剖面侧视图。
[0019]图6为图5中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刀杆本体

10;第一刀杆部

11;冷却液入口

111;
[0022]第二刀杆部

12;夹持段

121;定位槽

12;冷却液流道

13;
[0023]第一流通段

131;第二流通段

132;止流件

14;
[0024]挡止环

20;后拉式筒夹

30;刀具

40;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6]如图1

6所示,本新型所提出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如图1至3所示,其需配合一后拉式筒夹30及一刀具40使用,并包括一刀杆本体10及至少一挡止环20,其中:
[0027]如图1至3所示,所述刀杆本体10包括一第一刀杆部11、一第二刀杆部12、至少两冷却液流道13及至少两止流件14。所述第一刀杆部11与第二刀杆部12相锁固结合,且所述第一刀杆部11设有一冷却液入口111;所述冷却液入口111形成于第一刀杆部11远离第二刀杆部12的一端。所述第二刀杆部12设有一夹持段121及至少一定位槽122;所述夹持段121贯穿形成于第二刀杆部12,使夹持段121形成于刀杆本体10的一端,且所述夹持段121具有一锥度。所述至少一定位槽122凹设形成于所述夹持段121的内壁面。进一步,所述至少一定位槽122呈环形。再进一步,所述第二刀杆部12设有两定位槽122,所述两定位槽122间隔设于所述夹持段121的内壁面。使用时,所述后拉式筒夹30设于所述第二刀杆部12的夹持段121中,所述刀具40设于所述后拉式筒夹30中,其中所述后拉式筒夹30为现有构件,在此不多赘述。
[0028]优选的,如图2至5所示,所述至少两冷却液流道13间隔形成于所述刀杆本体10中,且各所述冷却液流道13连通所述第二刀杆部12的夹持段121及所述第一刀杆部11的冷却液入口111。进一步,各所述冷却液流道13设有一第一流通段131和一第二流通段132,所述第一流通段131设于所述刀杆本体10的第一刀杆部11中,并与所述冷却液入口111相连通,且所述第一流通段131的中段部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段132设于所述刀杆本体10的第二刀杆部12中,并与所述夹持段121及所述第一流通段131相连通,且所述第二流通段132与所述夹持段121相接合于所述至少一定位槽122远离所述第一刀杆部11的一侧,亦即所述至少一定位槽122设于所述第二流通段132与所述夹持段121相连通处以及所述冷却液入口111之间。
[0029]优选的,各止流件14与所述第一刀杆部11相结合,并设于其中一冷却液流道13与外界相连通处,使冷却液能如图6所示地通过所述第一刀杆部11的冷却液入口111流入各冷却液流道13的第一流通段131后,直接流入所述第二流通段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杆本体、挡止环、后拉式筒夹以及刀具,所述刀杆本体设有一夹持段、一冷却液入口、至少两冷却液流道及至少一定位槽,所述夹持段形成于刀杆本体的一端,所述冷却液入口形成于刀杆本体远离夹持段的一端,所述至少两冷却液流道间隔形成于刀杆本体中,且各冷却液流道连通夹持段及冷却液入口,所述至少一定位槽凹设形成于夹持段的内壁面,且至少一定位槽设于各冷却液流道与夹持段相连通处以及冷却液入口之间;所述至少一挡止环设于刀杆本体的至少一定位槽中;所述后拉式筒夹设于所述刀杆本体的所述夹持段中,且所述后拉式筒夹的外壁面抵靠于所述至少一挡止环,所述刀具设于后拉式筒夹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防止冷却液逆流的刀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杆本体包括第一刀杆部和第二刀杆部,所述第一刀杆部与第二刀杆部相结合,所述夹持段及至少一定位槽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本泓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升源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