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清障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8245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清障车,该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包括梁体、前抱胎机构和后抱胎机构;前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翻转件以及驱动所述翻转件翻转的第一油缸;后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L形组件以及驱动所述L形组件翻转和收展的第二油缸;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翻转件和L形组件展开并相对设置,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前抱胎机构和后抱胎机构二者通过油缸驱动,在收拢状态下,二者分设在在梁体的两侧,在油缸驱动展开时,二者相向翻转共同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由此可解决现抱胎机构占空间较大,不能折叠的问题。折叠的问题。折叠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清障车


[0001]本技术涉及清障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清障车。

技术介绍

[0002]清障车在托举作业时,为了提高托举作业速度,减轻操纵强度,其上设置自动抱胎机构。在作业时首先由抱胎机构抱住故障车的车轮,将车辆托举离地后再行拖走。
[0003]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号为CN03248472.0,名称为清障车自动抱胎机构的公开专利,该专利中通过抱胎油缸驱动L形的左、右抱臂翻转,翻转过程中左、右抱臂无法实现自动折叠收拢,仍然占据较大空间。
[0004]因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新的抱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占据空间大,折叠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清障车。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包括:
[0007]梁体,
[0008]前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翻转件以及驱动所述翻转件翻转的第一油缸;
[0009]后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L形组件以及驱动所述L形组件翻转和收展的第二油缸;
[0010]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翻转件和L形组件展开并相对设置,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
[0011]优选的,所述L形组件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
[0012]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梁体铰接;
[0013]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一侧,且一端与所述梁体铰接;
[0014]第三连杆,包括连接部和抱持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远离所述梁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铰接;
[0015]所述第二油缸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杆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第二油缸与所述梁体平行设置。
[0017]优选的,所述容置框架一侧开口设置;在抱胎状态下,所述翻转件与轮胎的前端抵持,所述第三连杆与轮胎的后端抵持,所述第一连杆位于轮胎的内侧。
[0018]优选的,所述梁体为T型梁,包括横梁以及垂直所述横梁设置的连接梁,所述翻转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油缸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翻转件铰接。
[0019]优选的,所述梁体为T型梁,包括横梁以及垂直所述横梁设置的连接梁,所述翻转
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一侧,所述L形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另一侧。
[002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清障车,包括上述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
[0021]本技术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的有益效果:
[0022]本技术中设置了包括梁体、前抱胎机构和后抱胎机构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具体的,前抱胎机构分别设置在梁体的两端,后抱胎机构分别设置在梁体的两端并与前抱胎机构相对设置,二者通过油缸驱动。在非工作状态下,二者分收拢于在梁体的两侧,在油缸驱动展开时,二者相向翻转共同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由此可解决现抱胎机构占空间较大,不能实现完全折叠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实施例中全折叠式抱胎装置收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实施例中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7]参照图1至图3,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包括:梁体10、前抱胎机构30和后抱胎机构20,其中,前抱胎机构30,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10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翻转件31以及驱动所述翻转件31翻转的第一油缸35;后抱胎机构20,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10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L形组件以及驱动所述L形组件翻转的第二油缸24;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翻转件31和L形组件展开并相对设置,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梁体10为T型梁,包括横梁11以及垂直所述横梁11设置的连接梁12,所述翻转件31设置在所述横梁11的一侧,所述L形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另一侧。所述L形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11的两端,所述L形组件为两组分设在横梁11两端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其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
[0029]其中,第一连杆21的一端与所述横梁11铰接,第二连杆2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21一侧,且一端与所述横梁11铰接。第三连杆23包括连接部23a和抱持部23b,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远离所述横梁1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23a铰接;第二油缸24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杆21的中段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连杆21的中段铰接。第二油缸与所述横梁11平行设置,第二油缸的伸缩可带动左右两端的第二L形组件同步展开或收拢。所述翻转件31设置在所述横梁11的两端,所述第一油缸35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梁12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翻转件31铰接。为确保两翻转件31的同步翻转,在此设置两对称的第一油缸35。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框架一侧开口设置;在抱胎状态下,所述翻转件31与轮胎的前端抵持,所述第三连杆23与轮胎的后端抵持,所述第一连杆21位于轮胎的内侧。在收拢状态下,第一油缸35收缩,使翻转件31朝向连接梁12摆动,直至其运动至与连接梁12平行的状态。第二油缸24收缩,使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相向摆动并靠近横梁11。第三连杆23对
应朝向横梁11运动,第二连杆22分别与横梁11及第三连杆23之间的夹角变小,直至收拢至横梁11的一侧。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将L形组件设置成平行四边形连杆组件,并使抱持部23b与连接部23a之间设置一定的角度,在收拢或展开过程中,抱持部23b与横梁11始终保持平行,由此抱持部23b与轮胎的胎面完全贴合抵持,确保胎面受力均衡。对于不同直径的轮胎,第二油缸24的伸缩使第一连杆21与第三连杆23之间的角度可调,对应以调整抱持部23b与横梁11之间的间距实现与多种尺寸的轮胎的适配。
[0031]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清障车,包括上述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具体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设置在清障车的尾部,通过连接梁12与清障车的主体连接。
[0032]本技术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的有益效果:
[0033]前抱胎机构30分别设置在梁体10的两端,后抱胎机构20分别设置在梁体10的两端,二者分设在在梁体10的两侧,通过油缸驱动展开。二者相向翻转共同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随后清障车即可将上述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及故障车辆的前胎举升,以便后续拖行。第一油缸35回缩驱动翻转件31翻转至靠近连接梁12的一侧,同时第二油缸24回缩使L形组件中各连杆之间的夹角变小,直至折叠收拢与横梁11的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前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翻转件以及驱动所述翻转件翻转的第一油缸;后抱胎机构,包括铰接设置在所述梁体的两端,并相互对称的L形组件以及驱动所述L形组件翻转和收展的第二油缸;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翻转件和L形组件展开并相对设置,构造成承托轮胎的容置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组件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梁体铰接;第二连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一侧,且一端与所述梁体铰接;第三连杆,包括连接部和抱持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远离所述梁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连杆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折叠式抱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斌李文斌王飘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智能专用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