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5809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包括构造于缸盖中的主油道,与主油道连通的横向油道,以及连通于横向油道一端的排气侧油路,其中,排气侧油路包括与横向油道相连的排气侧主油道,以及与排气侧主油道相连的第一连通油道,第一连通油道与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及排气VVT连通油路相连,且第一连通油道经第二连通油道与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可利于进气凸轮轴、排气凸轮轴的润滑及排气VVT相位器的响应,具有结构紧凑、简单的特点,且利于降低缸盖的开发成本,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润滑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满足日益严苛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等方面的要求,发动机的技术升级刻不容缓。如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HLA(液压挺杆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在发动机上普遍应用。然而众多技术的应用带来发动机性能提升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成本。
[0003]目前,发动机有的采用单VVT技术,也有的采用双VVT技术,对于目前的采用单VVT技术的发动机,只需要简单增加排气VVT技术,即可提高部分工况的动力性。对于性能稍低的汽油机,例如采用涡轮增压、气道喷射、杯式挺柱的汽油机来说,也需增加一个排气VVT,即可满足低速性能提升的需求。为此,成本和性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0004]现有技术的双VVT发动机润滑油路中,有的设置为进气VVT油道、排气VVT油道及进气HLA油道、排气HLA油道的油液均由同一条缸盖主油道提供,存在进气侧油压、排气侧油压相互影响的问题。另外,现在的直喷汽油发动机中,大部分都采用两条缸盖主油道,此结构设计使得零件数量增多,装配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为此,急需对缸盖系统油路进行改进,在满足性能需求的条件下,做到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以在满足性能需求的条件下,能够降低缸盖的开发成本。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包括构造于缸盖中的主油道,与所述主油道连通的横向油道,以及连通于所述横向油道一端的排气侧油路,其中:
[0008]所述排气侧油路包括与所述横向油道相连的排气侧主油道,以及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相连的第一连通油道,所述第一连通油道与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及排气VVT连通油路相连,且所述第一连通油道经第二连通油道与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相连。
[0009]进一步的,所述缸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以安装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的安装座,于一端的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排气凸轮轴之间设有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连通的环形油槽,并于所述环形油槽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相连的第一连接油孔,且所述环形油槽和所述第一连接油孔构成所述第一连通油道。
[0010]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油槽构造于所述排气凸轮轴的外周面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油孔为环所述环形油槽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0012]进一步的,于所述排气凸轮轴的轴颈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连通的排气凸轮轴出油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排气VVT连通油路包括构造于所述排气凸轮轴一端的排气VVT连通孔,所述排气VVT连通孔和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贯通,所述第一连接油孔与所述排气
VVT连通孔相连,并于所述排气VVT连通孔中设有排气VVT控制阀。
[0014]进一步的,靠近于所述排气VVT连通孔,于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中设有节流阀。
[001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具有以承装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轴承座,以及对应所述轴承座设置的轴承盖,所述第二连通油道构造于所述轴承盖上,且所述第二连通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油槽连通,另一端通过构造于所述进气凸轮轴上的进油孔与所述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相连。
[0016]进一步的,相对于连接所述排气侧油路的一端,所述横向油道的另一端与进气VVT油路相连。
[0017]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油道通过构造于所述缸盖上的进气侧油道与所述进气VVT油路相连,并于所述进气侧油道中设有进气VVT控制阀。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9](1)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通过设置的主油道和横向油道及排气侧油路,可实现对进气凸轮轴、排气凸轮轴的润滑,同时利于排气VVT的响应,且该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具有结构紧凑、简单的特点,同时,使得缸盖相较于原有结构的变化较小,从而可利于降低缸盖的开发成本,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0020](2)第一连通油道采用环形油槽和第一连接油孔,结构简单,且使得油路结构更为紧凑。
[0021](3)第一连通油道设置在排气凸轮轴上,便于加工成型且制造成本较低。
[0022](4)排气VVT连通孔和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贯通设置,具有结构简单及利于加工的特点。另外,排气VVT控制阀设置在排气VVT连通孔中,控制油路短,并利于排气VVT的响应。
[0023](5)设置节流阀,可对流至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的流量进行调节,并能够满足排气VVT相位器用油的油压和流量需求,以及排气凸轮轴的润滑需求。
[0024](6)设置横向油道与进气VVT油路相连,可使得主油道直接与进气VVT油路相连,而能够缩短控制油路,利于进气VVT的响应。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缸盖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的油路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凸轮轴和排气凸轮轴与轴承盖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和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缸盖;2、进气凸轮轴;3、轴承盖;4、油堵;5、进气VVT相位器;6、排气VVT相位器;
7、排气凸轮轴;
[0033]101、主油道;102、横向油道;103、排气侧主油道;104、进气侧油道;105、安装孔;201、进油孔;202、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203、进气凸轮轴出油孔;204、钢球;205、进气VVT油路;301、第二连通油道;701、环形油槽;702、第一连接油孔;703、排气VVT连通孔;704、节流阀;705、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706、排气凸轮轴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构造于缸盖(1)中的主油道(101),与所述主油道(101)连通的横向油道(102),以及连通于所述横向油道(102)一端的排气侧油路,其中:所述排气侧油路包括与所述横向油道(102)相连的排气侧主油道(103),以及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103)相连的第一连通油道,所述第一连通油道与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705)及排气VVT连通油路相连,且所述第一连通油道经第二连通油道(301)与进气凸轮轴润滑油道(20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以安装进气凸轮轴(2)和排气凸轮轴(7)的安装座,于一端的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排气凸轮轴(7)之间设有与所述排气侧主油道(103)连通的环形油槽(701),并于所述环形油槽(70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705)相连的第一连接油孔(702),且所述环形油槽(701)和所述第一连接油孔(702)构成所述第一连通油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油槽(701)构造于所述排气凸轮轴(7)的外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油孔(702)为环所述环形油槽(701)的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系统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排气凸轮轴(7)的轴颈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气凸轮轴润滑油道(705)连通的排气凸轮轴出油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民胡佳佳崔晓敏李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