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72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涉及城市交通工程领域,该综合管沟结构包括外框架,外框架设置在河岸处,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顶面和底面之间相对设置有迎水面和检修面;外框架的内部设置有综合管线设置舱、雨水容纳舱、污水舱和初雨舱,综合管线设置舱位于雨水容纳舱的上方,雨水容纳舱位于污水舱、初雨舱的上方,污水舱和初雨舱之间设置有隔墙,污水舱、初雨舱与雨水容纳舱之间设置有隔板;综合管线设置舱内设置有管道和线缆,污水舱通过水管与截污井连接;初雨舱通过水管与沿河雨水管或截污井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多次开挖,便于集中管理,降低安装和维修难度。维修难度。维修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城市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综合管沟是指设置于道路或河床下,用于解决城市管线、管道、排水等问题的常见结构,通常具有容纳管线(道)或/和排水管的功能。
[0003]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城市管线(道)、排水、泄洪及堤岸问题:a、针对有季节性河流的城市,通常将排水管线(道)设置在河床下,缆线管沟沿河堤或沿河道路设置,污水直接通入排水管道内,初期雨水通入排水管道或河道,河道内排泄上游洪水和后期雨水;b、针对岸堤均为直立式挡墙的河道,管线大多直接敷设在挡墙上;排水管道一般设置在河床下,污水直接进入管道,初期雨水进入管道或河道,排水管安装和检修均较方便;河道内排泄上游洪水和后期雨水。
[0004]上述方法在铺设和维修时均需要反复开挖路面进行施工,安装和维修难度较大,且会造成交通堵塞,影响市容,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且不便于集中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能够避免多次开挖,降低安装和维修难度,便于集中管理。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设置在河岸处,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之间相对设置有迎水面和检修面;
[0008]所述外框架的内部设置有综合管线设置舱、雨水容纳舱、污水舱和初雨舱,所述综合管线设置舱位于雨水容纳舱的上方,所述雨水容纳舱位于污水舱、初雨舱的上方,所述污水舱和初雨舱之间设置有隔墙,所述污水舱、初雨舱与雨水容纳舱之间设置有隔板;
[0009]所述综合管线设置舱内设置有管道和线缆,所述污水舱通过水管与截污井连接;所述初雨舱通过水管与沿河雨水管或截污井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顶面向迎水面方向延伸有一悬臂板,所述悬臂板远离顶面的一侧设置有护栏和花槽。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迎水面上开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位于雨水容纳舱。
[0012]进一步的,所述综合管线设置舱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位于检修面的顶部。
[0013]进一步的,所述检修面的下部还设置有与污水舱相对应的第二通风口、与初雨舱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所述污水舱通过通风管与第二通风口连接,所述初雨舱通过通风管与第三通风口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顶面铺设有城市道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本技术中的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外框架内部设置综合管线设置舱、雨水容纳舱、污水舱和初雨舱,综合管线设置舱内设置有水管和线缆,污水舱与沿河污水管连通,并通过水管与截污井连接,初雨舱通过水管与沿河雨水管或截污井连接,能够收集沿河区域污染较大的生活污水,并将污水送至下游污水厂集中进行处理,雨污水均在外框架内排放,本实施例将排水、管线敷设、防洪堤、道路、景观五大功能于一体,空间利用率较高,能够有效降低对城市空间的占用率;外框架在施工过程中对连接管道进行预制敷设,施工工艺较简单、实施难度较小。
[0018](2)本技术中的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在施工后,管线均位于外框架的内部,后期维修、管理、养护均在外框架内部进行,避免对道路反复开挖,便于集中管理,降低安装和维修难度,避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
[0019]同时,悬臂板上的花槽可以根据地域特点栽种花卉,还可以通过加宽悬臂板营造观景平台,河道内可设置人行步道,迎水面可设置文化长廊,提高城市总体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外框架,2

顶面,3

底面,4

迎水面,5

检修面,6

综合管线设置舱,7

雨水容纳舱,8

污水舱,9

初雨舱,10

隔墙,11

隔板,12

管道,13

线缆,14

第一通风口,15

悬臂板,16

溢流口,17

护栏,18

花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包括外框架1,外框架1设置在河岸处,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2和底面3,顶面2和底面3之间相对设置有迎水面4和检修面5,框架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面2铺设有城市道路,顶面2向迎水面4方向延伸有一悬臂板15,悬臂板15远离顶面2的一侧设置有护栏17和花槽18。
[0024]外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综合管线设置舱6、雨水容纳舱7、污水舱8和初雨舱9,综合管线设置舱6位于雨水容纳舱7的上方,雨水容纳舱7位于污水舱8、初雨舱9的上方,污水舱8和初雨舱9之间设置有隔墙10,污水舱8、初雨舱9与雨水容纳舱7之间设置有隔板11,使得污水舱8、初雨舱9均为相互独立的空间,综合管线设置舱6和雨水容纳舱7为一体。
[0025]综合管线设置舱6内设置有管道12和线缆13,污水舱8通过水管与截污井连接,初雨舱9通过水管与沿河雨水管或截污井连接,能够收集沿河区域污染较大的生活污水,并将污水送至下游污水厂集中进行处理,同时,禁止沿河区域排污口向河水中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以保护河水质量,保护环境。
[0026]迎水面4上开有溢流口16,溢流口16位于雨水容纳舱7,溢流口16的位置根据需要确定,一般按暴雨重现期3~10年控制,超过设计水位的雨水或洪水能够从溢流口16流出进入河道,且溢流口16的数量为多个,溢流口16具体的数量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同时,还可以在迎水面4开设紧急泄水口。
[0027]综合管线设置舱6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14,第一通风口14位于检修面5的顶部,第一通风口14通过连通管引致绿化带出地面。根据需要采用自然排风或机械排风。
[0028]检修面5的下部还设置有与污水舱8相对应的第二通风口、与初雨舱9相对应的第三通风口,污水舱8通过通风管与第二通风口连接,初雨舱9通过通风管与第三通风口连接,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均通过通风管引致绿化带内。
[0029]本技术在设置时,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外框架1采用现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对连接管道进行预制敷设,施工工艺较简单、实施难度较小,外框架1内部设置综合管线设置舱6、雨水容纳舱7、污水舱8和初雨舱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包括外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1)设置在河岸处,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2)和底面(3),所述顶面(2)和底面(3)之间相对设置有迎水面(4)和检修面(5);所述外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综合管线设置舱(6)、雨水容纳舱(7)、污水舱(8)和初雨舱(9),所述综合管线设置舱(6)位于雨水容纳舱(7)的上方,所述雨水容纳舱(7)位于污水舱(8)、初雨舱(9)的上方,所述污水舱(8)和初雨舱(9)之间设置有隔墙(10),所述污水舱(8)、初雨舱(9)与雨水容纳舱(7)之间设置有隔板(11);所述综合管线设置舱(6)内设置有水管(12)和线缆(13),所述污水舱(8)通过水管与截污井连接;所述初雨舱(9)通过水管与沿河雨水管或截污井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防洪河道的综合管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2)向迎水面(4)方向延伸有一悬臂板(15),所述悬臂板(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安静吴靖云平克磊姜超刘燕飞王文蕾周桓王磊张莹张毅吴姿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深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