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94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维持滚动阻力性能并且能改善车辆的手推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摩托车用轮胎(100)具有:一对胎圈芯(3、3);胎体层(2),在轮胎子午剖面中,该胎体层(2)在一对胎圈芯(3、3)各自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折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后,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至侧壁部(6);以及胎面部(5),设于胎体层(2)的轮胎径向外侧,该摩托车用轮胎(100)还包括增强橡胶层(7),该增强橡胶层(7)设于跨越胎面部(5)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CL)。增强橡胶层(7)具有比胎面部(5)的橡胶硬度大的橡胶硬度。度大的橡胶硬度。度大的橡胶硬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摩托车用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确保有足够的刚性,并且减小了滚动阻力的两轮机动车用轮胎。在专利文献1中,以完全横倾(full

bank)来转弯行驶时,胎面的胎肩区域接地于路面,因此在胎肩区域的半径方向内侧设有增强橡胶层。该增强橡胶层提高转弯时的侧壁的刚性。此外,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泄气保用轮胎(run flat tire),其设有从隔着轮胎赤道面的一方的轮胎侧部延伸至另一方的轮胎侧部的胎侧增强橡胶层。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37126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4110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再者,摩托车具有与四轮机动车不同的如下特征:即使在未向轮胎填充内压的状态下,也能进行由手推实现的移动。特别是,在行驶在路况不好的路面等上时因轮胎漏气而变得无法行驶的情况下,有时通过手推来移动车辆。尽管能手推车辆,但在未填充内压的状态下,存在难以推动车辆这样的问题。此外,即使在通过手推来移动车辆的情况下,滚动阻力性能也成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滚动阻力性能,并且能改善车辆的手推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0010]技术方案
[0011]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摩托车用轮胎是机动车两轮用轮胎,具有:一对胎圈芯;胎体层,在轮胎子午剖面中,所述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芯各自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折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后,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至侧壁部;以及胎面部,设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其中,所述摩托车用轮胎包括增强橡胶层,该增强橡胶设于跨越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的区域,具有比所述胎面部的橡胶硬度大的橡胶硬度。
[0012]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
[0013]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厚度达到最大值的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在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中包括轮胎赤道面的1/3的区域内。
[0014]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在所述轮胎赤道面上的轮胎径向的厚度为最大。
[0015]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的端部与胎面展开宽度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设为D的情况下,所述增强橡胶层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的位置存在于以
所述胎面展开宽度的端部为基准的轮胎径向内侧或者轮胎径向外侧的
±
1/4
×
D的范围内。
[0016]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最大厚度为在所述轮胎赤道面上比所述胎体层靠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层的厚度的50%以下的厚度。
[0017]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厚度为1.0mm以上。
[0018]优选的是,所述增强橡胶层的橡胶硬度为60以上80以下。
[0019]优选的是,还包括设于所述胎体层的内腔侧的内衬,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与所述内衬接触,且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于所述内衬的轮胎内腔侧。
[0020]也可以是,还包括设于所述胎体层的内腔侧的内衬,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与所述内衬接触,且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于所述内衬的外侧。
[0021]专利技术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能维持滚动阻力性能,并且改善车辆的手推性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图。
[0024]图2是对增强橡胶层的位置等进行说明的图。
[0025]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置换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可以任意组合。此外,有时也会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
[0027]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00(以下适当地称为轮胎100)的子午剖面图。在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100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轮胎100的上述旋转轴正交,并且穿过轮胎100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彼此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就是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部分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轮胎100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0028]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0具备:胎圈部1、胎体层2、内衬4、胎面部5以及侧壁部6。胎圈部1包括胎圈芯3。胎体层2包括一层以上胎体。本例的胎体层2包括两层胎体21、22。胎体21、22是由涂层橡胶包覆多个并排设置的胎体帘线(未图示)而成的。胎体帘线由钢或者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构成。内衬4设于胎体层2的内腔侧。侧壁部6为胎圈部1与胎面部5之间的区域。
[0029]在图1中,在左右一对胎圈部1、1装架有两层胎体21、22。轮胎100在胎圈部1、1中的
胎圈芯3、3的周围具有胎体21、22的各自的端部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卷起的翻起构造。胎体21和22形成为各自的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的偏置构造。因此,在侧壁部6、6处构成卷起前的胎体21、22和卷起后的胎体21、22这四层重叠、各自的胎体21、22的胎体帘线相互交叉的斜交构造。此外,在胎面部5中,两层胎体21、22重叠、各自的胎体帘线相互交叉。
[0030]在图1中,轮胎100被轮辋组装在未图示的轮辋上。轮胎100具有胎圈包布8。胎圈包布8是保护胎体层2免受与未图示的轮辋的摩擦的加强层。
[0031]胎面部5由橡胶材料(胎面橡胶)形成,在轮胎100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其表面形成轮胎100的轮廓。在胎面部5的外周表面,就是说,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具备未图示的槽。
[0032]在此,由于轮胎100是摩托车用轮胎,因此胎面展开宽度TW的端部51与胎面展开宽度TW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D相对于轮胎剖面高度SH之比D/SH为例如10%以上5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胎面展开宽度TW为胎面部5的端部51、51间的外表面的展开长度。
[0033](增强橡胶层)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具有:一对胎圈芯;胎体层,在轮胎子午剖面中,所述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芯各自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折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后,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至侧壁部;以及胎面部,设于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其中,所述摩托车用轮胎包括增强橡胶层,该增强橡胶层设于跨越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腔侧的轮胎赤道面的区域,具有比所述胎面部的橡胶硬度大的橡胶硬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增强橡胶层设为沿轮胎周向连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增强橡胶层的厚度达到最大值的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在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中包括轮胎赤道面的1/3的区域内。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增强橡胶层在所述轮胎赤道面上的轮胎径向的厚度为最大。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在将所述胎面部的胎面展开宽度的端部与胎面展开宽度的中心位置的轮胎径向的距离设为D的情况下,所述增强橡胶层的轮胎径向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花谦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