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层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37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2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层电感器,包括第一引出线圈、第一连接柱、第二引出线圈、第二连接柱、导体线圈组;第一引出线圈和第二引出线圈均有多个,各第一引出线圈均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引出端,各第二引出线圈具有第二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引出端;各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各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与其中一个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与其中一个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感器的直流电阻,属于电感器的技术领域。感器的技术领域。感器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层电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感器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叠层电感器。

技术介绍

[0002]叠层电感器是通过在铁氧体介质表面印刷银导体浆料,使之形成内部环绕导通线路,并通过高温烧成使产品致密化,并在产品端头封端银层、使用电化学镀方法电镀镍层和锡层,使得内部导体线圈与外部电路形成导通。目前的线圈设计结构有3/4圈设计、1/2圈设计、满圈设计等。叠层电感器主要应用于电源线路,叠层电感器的直流电阻越小越好。现有的电感器叠层电感器一般采用单个引出端与外部电路导通,使得叠层电感器的直流电阻很大,造成从叠层电感器流出的额定电流很小,从而增加了电能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层电感器,本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感器的直流电阻。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叠层电感器,包括第一引出线圈、第一连接柱、第二引出线圈、第二连接柱、导体线圈组;所述导体线圈组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之间;
[0006]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有多个,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均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引出端,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具有第二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引出端;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之间均有所述第一连接柱,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之间均有所述第二连接柱,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
[0007]所述导体线圈组具有第一输送端和第二输送端,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0009]进一步的是,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上设有第一导通柱,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上设有第二导通柱;所述导体线圈组通过所述第一导通柱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通过所述第二导通柱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
[0010]进一步的是,所述导体线圈组包括多个导体片和多个第三导通柱;多个所述导体
片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导体片之间均设有所述第三导通柱,各所述导体片均呈U形,多个所述导体片通过所述第三导通柱首尾依次连接形成螺旋结构。
[0011]进一步的是,各所述导体片均包括呈板状的第一导电条、呈板状的第二导电条,以及呈板状的第三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与所述第三导电条平行,所述第二导电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条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条连接。
[0012]进一步的是,相邻的两个所述导体片的第一导电条相互垂直设置。
[0013]进一步的是,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依次沿预定直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一连接柱沿着所述预定直线方向交替排列,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与各所述第一连接柱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连接柱沿着所述预定直线方向交替排列,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与各所述第二连接柱均位于同一直线上。
[0014]进一步的是,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呈U 形。
[0015]进一步的是,第一引出线圈上设置有一个L状的第一延伸导电部,所述第一引出线圈与所述第一延伸导电部组合呈S形。
[0016]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U型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延伸导电部。
[0017]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可以通过设置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一引出线圈和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二引出线圈来降低直流电阻,从而使得叠层电感器的额定电流更大,增加了叠层电感器的可靠性,降低了能源损耗。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叠层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第一引出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第二引出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导体线圈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为第一引出线圈,2为第二引出线圈,3为导体线圈组,4 为第一连接柱,5为第二连接柱,6为第一导通柱,7为第二导通柱,11 为第一连接端,12为第一引出端,21为第二连接端,22为第二引出端, 31为导体片,32为第三导通柱,33为缺口,311为第一导电条,312为第二导电条,313为第三导电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为叙述方便,除另有说明外,下文所说的上下方向与图1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下文所说的左右方向与图1本身的左右方向一致,下文所说的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的投影方向
一致。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层电感器,包括第一引出线圈1、第一连接柱4、第二引出线圈2、第二连接柱5、导体线圈组3;导体线圈组3位于第一引出线圈1和第二引出线圈2之间;第一引出线圈1、导体线圈组3、第二引出线圈2从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引出线圈1和第二引出线圈2均为3/4的圈状。
[0027]第一引出线圈1和第二引出线圈2均有多个,多个第一引出线圈1 从下往上依次排列,多个第二引出线圈2从下往上依次排列。每个第一引出线圈1均具有第一连接端11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引出端12,每个第二引出线圈2均具有第二连接端21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引出端22;每个第一引出线圈1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一引出线圈1之间均有第一连接柱4,相邻的两个第一引出线圈1通过第一连接柱4连接,所有第一引出线圈1的第一连接端11均通过第一连接柱4依次并联连接,所有第一引出线圈1的第一引出端12间隔设置且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各第二引出线圈2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引出线圈2之间均有第二连接柱5,所有第二引出线圈2的第二连接端21通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层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引出线圈、第一连接柱、第二引出线圈、第二连接柱、导体线圈组;所述导体线圈组位于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之间;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有多个,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均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一引出端,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具有第二连接端和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第二引出端;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之间均有所述第一连接柱,各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之间均有所述第二连接柱,各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柱依次并联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具有第一输送端和第二输送端,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层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线圈和所述第二引出线圈均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引出线圈的第二连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层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一输送端上设有第一导通柱,所述导体线圈组的第二输送端上设有第二导通柱;所述导体线圈组通过所述第一导通柱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引出线圈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导体线圈组通过所述第二导通柱与其中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贤徐梅李强宋毅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