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3000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巧妙地利用了前、后针床协同配合,纱线编织经过毛圈起始端点A、毛圈长度定点B、毛圈末端点C三点间产生的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今社会,毛圈效果多用于毛巾类产品中,很少用于服饰,可见毛圈效果在服饰领域有较大发展空间。“单面毛圈”是指以一面单边组织结合另一面由毛圈原身编织嵌入的组合而编织成。在针织领域,电脑横机常见的编织单面毛圈的方法是,织物的一面固定针床编织单边组织,另一面则前、后针床的织针作纬向编织集圈密针,其中以单边组织一侧针床的织针作集圈,对面针床的织针作脱圈动作。形成毛圈效果,毛圈纬向排列,长度与前、后针床间的空隙宽度相等,因前、后针床间空隙宽度是固定的,导致毛圈长度也是固定的不可变化。其毛圈短小、外观单一、缺乏变化。
[0003]当纬向编织低密度间隔毛圈时,毛圈会与相邻的单边线圈产生相互位移影响,使实际毛圈长度会变得更短甚至消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0004]且每个纬向毛圈间相互串连,在某个毛圈受到外部勾扯时,其纬向串连的所有毛圈及相邻线圈都会被抽动,相应毛圈会消失或相邻线圈出现“抽筋”且不可修复,其次毛圈长度更长,也意味着更大几率更容易受外部因素而被勾扯,从而容易形成次品。其对大货生产及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日常护理都产生较大风险。因此如何使得每个毛圈都具备强抗勾扯能力,使其不易因意外勾扯而造成不可逆的抽纱破坏变得极为关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长度可控、抗勾扯抽纱的毛圈织物的编织方法。
[0006]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其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所述织物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根据织物图案进行操作,所述织物图案包括基础区域和毛圈区域,所述基础区域为单面组织;
[0009](2)基础区域和毛圈区域采用同一主纱导纱器运动喂纱进行编织,其中,所述基础区域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由第一针床进行单面组织编织得到;
[0010]所述毛圈区域包括毛圈,所述毛圈由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进行翻针结编织得到;所述毛圈由毛圈起始端点A、毛圈长度定点B和毛圈末端点C构成,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采用翻针结编织,其中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间隔n3,毛圈的长度为n1,毛圈间的间隔为n2;所述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位于第一针床,所述毛圈长度定点B位于第二针床;所述毛圈从毛圈起始端点A顺向运动编织,以翻针结方式编织毛圈起始端点A,逆向运动以浮线间隔n1编织毛圈长度定点B1支织针,再顺向运动以浮线间隔n1,以翻针结方式编织毛圈末端点C,毛圈长度定点B脱圈后得到;
[0011](3)第一线圈、第二线圈根据织物图案,纬向串连,编织而成。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编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翻针结编织包括第一针床与第二针床进行至少一次的集圈、成圈和/或翻针叠圈编织,最终由第一针床承接第二针床线圈,从而形成线圈多重缠绕的编织方法。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翻针结的编织方法没有固定标准,任意能产生良好线圈阻力实现毛圈抗勾扯能力的编织方法都应纳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编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毛圈的长度n1采用织针数表示,n1为正整数。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编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毛圈间的间隔n2采用织针数表示,n2为≥0的整数。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当n2=0时,表明相邻两个毛圈之间间隔为0,即毛圈的毛圈起始端点A与相邻上一个毛圈的毛圈末端点C重合,毛圈的毛圈末端点C与相邻下一个毛圈的毛圈起始端点A重合,即相邻毛圈分别共用一个端点,共用一组“翻针结”,重合端点统一为毛圈端点D(相邻毛圈之间不再进行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的区分)。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编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间隔n3采用织针数表示,n3为≥0的整数;进一步优选为,n3=0,表明同一毛圈中的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位于紧邻的两个织针位。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编织方法的步骤(2)中,所述顺向运动为根据编织方向进行编织,进一步为:从左向右进行编织,或从右向左进行编织。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织物为单面织物,所述单面织物包括但不限于棉、麻、丝、毛、化纤和混纺中至少一种。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单面织物为毛织物。
[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由上述方法编织而成的单面毛圈织物,经进行人工修剪后可变为流苏织物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上述织物编织方法制作的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
[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织物为单面织物,所述单面织物为棉、麻、丝、毛、化纤和混纺织物中至少一种。
[00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单面织物为毛织物。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了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针织方法,该编织方法巧妙地利用了前、后针床协同配合,纱线编织经过A(毛圈起始端点)、B(毛圈长度定点)、C(毛圈末端点)三点间产生的A

B,B

C浮线段跨度而形成毛圈,A、C点相对于毛圈位置固定不变,通过加减浮线针位支数变换间隔的B点针位,最终形成可控的毛圈长度。毛圈始、末端使用了来回集圈、成圈、翻针叠圈等编织动作后形成的“翻针结”,使得相应端点针位被纱线反复缠绕且线圈重叠,形成了较大的线圈阻力,并且因每个独立毛圈间都被该“翻针结”相互隔离,使每个毛圈间拥有很好的锁定,可纬向编织任意低密度单边间隔的单面毛圈。每个毛圈在受到外部勾扯时只能使各端点位“翻针结”更加紧密,不会影响相邻线圈。因此该毛圈具备强抗勾扯能力。解决了常规单面毛圈短小、外观单一,缺乏变化的缺点,可有效防止被勾扯时出现的品质风险。
[0027]采用本专利技术毛圈编织方法还可建立一种毛圈长度可控、抗勾扯抽纱的、可纬向编织低密度单边间隔的单面毛圈的编织方法,从而有效编织出具有不同毛圈及毛圈间隔的单面织物,其中每个毛圈独立成形,毛圈长度可控,经人工修剪后还可变为流苏效果,变化多样。
附图说明
[0028]图1、2为实施例2毛圈编织工艺图,毛圈从左向右编织如图2、从右向左编织如图1。
[0029]图3、4为实施例3毛圈编织工艺图,毛圈从左向右编织如图4、从右向左编织如图3。
[0030]图5、6为实施例4毛圈编织工艺图,毛圈从左向右编织如图6、从右向左编织如图5。
[0031]图7为实施例1中采用本专利技术编织方法编织得到的成品图,对应采用图1

2毛圈编织工艺编织得到。
[0032]图8以常规方法编织得到的对比例成品图。
[0033]图9为实施例1成品图中局部经人工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包括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设备进行编织,所述织物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织物图案进行操作,所述织物图案包括基础区域和毛圈区域,所述基础区域为单面组织;(2)基础区域和毛圈区域采用同一主纱导纱器运动喂纱进行编织,其中,所述基础区域包括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由第一针床进行单面组织编织得到;所述毛圈区域包括毛圈,所述毛圈由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进行翻针结编织得到;所述毛圈由毛圈起始端点A、毛圈长度定点B和毛圈末端点C构成,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采用翻针结编织,其中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间隔n3,毛圈的长度为n1,毛圈间的间隔为n2;所述毛圈起始端点A和毛圈末端点C位于第一针床,所述毛圈长度定点B位于第二针床;所述毛圈从毛圈起始端点A顺向运动编织,以翻针结方式编织毛圈起始端点A,逆向运动以浮线间隔n1编织毛圈长度定点B1支织针,再顺向运动以浮线间隔n1,以翻针结方式编织毛圈末端点C,毛圈长度定点B脱圈后得到;(3)第一线圈、第二线圈根据织物图案,纬向串连,编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翻针结编织包括第一针床与第二针床进行至少一次的集圈、成圈和/或翻针叠圈编织。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意快毛继鸿葛超群汪大志任静刘正碧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例外经典时尚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