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4340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发光机构有机EL元件(OLED);驱动晶体管(Td),其具有栅电极(控制端子)、漏电极(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源电极(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通过根据栅电极与源电极的电位差控制在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来控制有机EL元件(OLED)的发光;辅助电容元件(Cs),其一个电极与有机EL元件(OLED)的栅电极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个电极与供给和图像数据对应的电位的图像信号线(14)直接或间接连接;以及追加电容元件(Cs2),其在图像数据经由图像信号线(14)被写入到辅助电容元件(Cs)的写入期间中,与辅助电容元件(Cs)电气串联连接。从而,可防止图像显示装置中写入效率的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技术背景以往提出了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利用了具有通过注入到发光层的空 穴与电子发光复合而产生光的功能的电流控制型有机EL (Electronic Luminescent)兀件。在这种图像显示装置中,由非晶硅或多晶硅等形成的TFT (薄膜晶体 管)与上述的有机EL元件等构成了各像素,通过对各像素设定适当的电 流值,来控制亮度。图13是表示现有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与一个像素对应的像素电路的 构成图。该图所示的像素电路具备作为发光机构的有机EL元件OLED、 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作为驱动机构的驱动晶体管Td、阈值电压检测 用晶体管Tth、作为第一电容元件的辅助电容Cs、开关晶体管T1及开光 晶体管T2而构成。驱动晶体管Td是用于根据在栅电极(控制电极)与源电极(第一电 极)之间施加的电位差,对有机EL元件OLED中流过的电流量进行控制 的控制元件。另外,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在自身处于导通状态时, 具有将驱动晶体管Td的栅电极(控制电极)和漏电极(第二电极)电连 接的功能。如果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处于导通状态,则从驱动晶体 管Td的栅电极向漏电极流动电流,在实质上不流动该电流时,驱动晶体 管Td的栅电极 源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实质上成为阈值电压Vth。有机EL元件OLED是当在阳电极与阴电极之间施加有机EL元件 OLED的阈值电压以上的电位差时,具有流过电流并发光的特性的元件。 有机EL元件OLED具有至少具备下述各层的构造由Al、Cu、ITO(Indium Tin Oxide)等形成的阳极层及阴极层、和在这些阳极层与阴极层之间由酞菁、三铝配位化合物、苯并喹啉醇化物、铍配位化合物等有机系材料形成的发光层。而且,有机EL元件OLED具有通过注入到发光层中的空穴和 电子基于发光复合而产生光的功能。另外,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是等 价表示有机EL元件OLED的电容的元件。驱动晶体管Td、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开关晶体管T1及开关 晶体管T2例如是薄膜晶体管。此外,在以下参照的各附图中,针对各薄 膜晶体管的沟道没有特别明示其类型(n型或p型),但可以是n型或p 型中的任意一个,设定为遵照本说明书中的记载。电源线10向驱动晶体管Td及开关晶体管T2供给电源。Tth控制线 11提供用于控制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的信号。合并线12提供用于 控制开光晶体管T2的信号。扫描线13提供用于控制开关晶体管Tl的信 号。图像信号线14提供图像信号。在上述构成中,像素电路经过准备期间、阈值电压检测期间、写入期 间及发光期间这四个期间而动作。即,在准备期间中,按照对电源线10 施加规定的正电位(Vp, Vp>0),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截止,开 关晶体管T1截止,驱动晶体管Td导通,开关晶体管T2导通的方式进行 控制。结果,电流沿着电源线10—驱动晶体管Td—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 的路径流动,使得电荷被蓄积于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在接下来的阈值电压检测期间中,按照对电源线10施加零电位,阈 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导通的方式进行控制,使得驱动晶体管Td的栅 电极与漏电极连接。由此,蓄积于辅助电容Cs及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 的电荷被放电,电流沿着驱动晶体管Td—电源线10的路径流动。然后, 当驱动晶体管Td的栅电极一漏电极间的电位差达到与驱动晶体管Td的驱 动阈值对应的阈值电压Vth时,驱动晶体管Td截止。在接下来的写入期间中,电源线10的电位维持零电位,开关晶体管 Tl导通,开关晶体管T2截止,蓄积于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的电荷被放 电。结果,电流沿着有机EL元件电容Coled—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 —辅助电容Cs的路径流动,电荷蓄积于辅助电容Cs。即,蓄积于有机EL 元件电容Colde的电荷移动到辅助电容Cs中。在接下来的发光期间中,按照对电源线IO施加规定的负电位(一VDD, VDD〉0),驱动晶体管Td导通,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截止,开关晶 体管T1截止的方式进行控制。结果,电流沿着有机EL元件OLED—驱动晶 体管Td—电源线10的路径流动,从而有机EL元件OLED发光。非专利文献l:S.Ono et al., Proceedings ofIDW '03, 255 (2003)然而,公知在驱动TFT中流动的电流Ids,与栅电极相对源电极间的 电位差Vgs (栅电极电位Vg—源电极电位Vs)禾Q TFT固有的阈值电压 Vth之差的平方成比例。因此,为了得到鲜明的图像,需要尽可能地增大 该Vgs。另一方面,存在发光亮度为最高电平时和最低电平时对驱动TFT施加 的Vgs的电位差、即被称作"Vgs振幅"(二AVgs)的指标;和由该"Vgs 振幅"、与发光亮度为最高电平时和最低电平时对像素信号线供给的电位 之差、即被称作"像素信号线振幅"的指标(AVdata)之比表示的、被 称为"写入效率"(=AVgs/AVdata)的指标。在这些指标之间,由于具 有如果像素信号线振幅增大则Vgs振幅也增大的关系,所以,从使驱动IC 小型化、确保设计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后者的写入效率成为重要的指标。因此,为了在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确保设计的容易性,要求提高写 入效率。但是,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写入效率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各像素电路 的晶体管中存在被称作寄生电容的成分时,难以对因该寄生电容而降低的 写入效率进行改善。图14是表示在图13所示的像素电路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等的图。如该 图所示,现有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在驱动晶体管Td的栅电极附近存在寄 生电容CgdTd及寄生电容CgsTd,并且,在阈值电压检测用晶体管Tth的 栅电极附近也存在寄生电容CgdTh及寄生电容CgsTth。公知这些寄生电容成为使有机EL元件OLED的写入效率降低的因 素,从以往至今,迫切希望能够有效减少因这些寄生电容而引起的不良影 响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 写入效率的图像显示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发光机构; 驱动机构,其具有控制端子、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通过根据该控制端子 与该第一端子的电位差控制在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 来控制所述发光机构的发光;第一电容元件,其一个电极与所述驱动机构 的控制端子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个电极与提供和图像数据对应的电位的 信号线直接或间接连接;和第二电容元件,其在经由所述信号线向所述第 一电容元件写入所述图像数据的写入期间中,与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电气串 联连接。而且,下一个专利技术根据上述专利技术提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写入期间 中,所述第一电容元件及所述发光机构电气串联连接。并且,接下来的专利技术根据上述专利技术提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写入期 间中,所述第二电容元件及所述发光机构电气并联连接。另外,接下来的专利技术根据上述专利技术提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 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控制端子与所述第二电容元件之间,对所述控制端子 和所述第二电容元件之间的导通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在所 述写入期间中,将所述驱动机构的所述控制端子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发光机构;驱动机构,其具有控制端子、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通过根据该控制端子与该第一端子的电位差控制在该第一端子与该第二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来控制所述发光机构的发光;第一电容元件,其 一个电极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端子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个电极与提供和图像数据对应的电位的信号线直接或间接连接;和第二电容元件,其在经由所述信号线向所述第一电容元件写入所述图像数据的写入期间中,与所述第一电容元件电气串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杉亲知草深薰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