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406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包括:筒壳,筒壳的两端面贯通设有开口,筒壳上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盖板,盖板无缝地设置在筒壳的一端面上,盖板的外周面上围设有第一凸起部,且第一凸起部覆盖设置在盖板和筒壳的交界处;筒壳、盖板和第一凸起部一体成型。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将筒壳和盖板为一体成型,避免和筒壳和盖板衔接处的气体泄露问题,另外在筒壳和盖板的交界处设置第一凸起部,从而加强了筒壳和盖板交界处的厚度,从而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混合反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反应筒体,是分体式的,需要通过焊接工艺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筒体,这种技术方案在焊接面或者连接缝隙处会产生泄露的风险,且此种技术方案的筒体重量比较大,既造成了材料成本的浪费,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隐患也比较多。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中筒壳和盖板为一体成型,避免和筒壳和盖板衔接处的气体泄露问题,另外在筒壳和盖板的交界处设置第一凸起部,从而加强了筒壳和盖板交界处的厚度,从而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
[0004]具体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包括:
[0005]筒壳,所述筒壳的两端面贯通设有开口,所述筒壳上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0006]盖板,所述盖板无缝地设置在所述筒壳的一端面上,所述盖板的外周面上围设有第一凸起部,且所述第一凸起部覆盖设置在所述盖板和所述筒壳的交界处;
[0007]所述筒壳、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一凸起部一体成型。
[0008]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将筒壳和盖板为一体成型,避免和筒壳和盖板衔接处的气体泄露问题,另外在筒壳和盖板的交界处设置第一凸起部,从而加强了筒壳和盖板交界处的厚度,从而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
[0009]优选的,所述筒壳上围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位于所述筒壳的另一端
[0010]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二凸起部用于加强筒壳自身和工作台面之间的贴合面积,更加便于筒壳底部和工作台面的贴合,从而提高了筒壳内部空间的封闭性。
[0011]优选的,所述筒壳、所述盖板、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分别为圆环形。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凸起部远离所述盖板的一面设有密封圈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安装槽中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轴线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轴线重合。
[0013]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密封圈的设置,从而提高筒壳和工作台面之间的气密性,进而有效防止筒壳在实际工作时,内部气体的外溢。
[0014]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安装槽中设有用于对所述密封圈进行限位的限位凸起,所述密封圈上设有卡槽,所述限位凸起卡合嵌入在所述卡槽中。
[0015]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限位凸起通过和卡槽的配合,能够对密封圈进行有效限位,从而能够防止密封圈与工作台面接触时产生扭动,避免了扭动对密封圈造成的变形对密封效果造成的影响。
[0016]优选的,所述限位凸起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卡槽的数量和所述限位凸起的数量一致;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卡槽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轴线为基准作均匀的圆周陈列分
布。
[0017]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进一步提高了对密封圈的限位效果。
[0018]优选的,所述限位凸起的一端和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开口面齐平,所述限位凸起的另一端和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底表面留有缝隙。
[0019]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当密封圈受到挤压时会产生弹性形变,限位凸起的另一端和密封圈安装槽的底表面的缝隙能够起到对弹性变形的密封圈进行缓冲的作用。
[0020]优选的,所述限位凸起沿着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深度方向设有通槽。
[0021]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密封圈和密封圈安装槽挤压时,密封圈中的气体沿着限位凸起的另一端和密封圈安装槽的底表面的缝隙、然后流入到通槽中,并从通槽中排出,使得密封圈能够与密封圈安装槽贴合的更加紧密,进而提高了密封效率。
[0022]优选的,所述密封圈沿着自身轴向的一端设有所述卡槽部,所述密封圈沿着自身轴向的另一端设有环形密封部,所述环形密封部的轴线和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轴线重合。
[0023]优选的,所述卡槽部中卡槽的延伸的方向和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轴线方向平行,且所述卡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密封圈安装槽的深度。
[0024]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便于密封圈的卡槽部能够充分的嵌入在密封圈安装槽中,从而提高了密封圈的密封效果。
[0025]优选的,所述筒壳的外周面均匀地圆周阵列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的长度和所述筒壳的高度一致。本优选的技术效果在于:用于提供筒壳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筒壳内部气体压力过大造成的筒壳变形;或者外部设备在运动时与筒壳碰撞时,会与支撑筋最先接触,从而避免对筒壳直接造成破坏。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7]图1是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气体混合反应筒体中密封圈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图4是本实施例中密封圈和筒壳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0031]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2]图6是密封圈安装后的混合反应筒体的正视方向的示意图;
[0033]图7是图6中C

C处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5]图9是支撑筋的位置和结构示意图。
[0036]其中附图中所涉及的标号如下:
[0037]11

筒壳;12

盖板;13

第一凸起部;14

第二凸起部;15

密封圈安装槽;16

密封圈;17

限位凸起;18

卡槽;19

缝隙;20

通槽;21

环形密封部;22

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包括:
[0040]筒壳11,筒壳11的两端面贯通设有开口,筒壳11上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0041]盖板12,盖板12无缝地设置在筒壳11的一端面上,盖板12的外周面上围设有第一凸起部13,且第一凸起部13覆盖设置在盖板12和筒壳11的交界处;
[0042]筒壳11、盖板12和第一凸起部13一体成型。
[0043]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将筒壳11和盖板12为一体成型,避免和筒壳11和盖板12衔接处的气体泄露问题,另外在筒壳11和盖板12的交界处设置第一凸起部13,从而加强了筒壳11和盖板12交界处的厚度,从而加强了此交界处的结构强度。
[004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筒壳11上围设有第二凸起部14,第二凸起部14位于筒壳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壳(11),所述筒壳(11)的两端面贯通设有开口,所述筒壳(11)上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盖板(12),所述盖板(12)无缝地设置在所述筒壳(11)的一端面上,所述盖板(12)的外周面上围设有第一凸起部(13),且所述第一凸起部(13)覆盖设置在所述盖板(12)和所述筒壳(11)的交界处;所述筒壳(11)、所述盖板(12)和所述第一凸起部(13)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11)上围设有第二凸起部(14),所述第二凸起部(14)位于所述筒壳(11)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壳(11)、所述盖板(12)、所述第一凸起部(13)和所述第二凸起部(14)分别为圆环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4)远离所述盖板(12)的一面设有密封圈安装槽(15),所述密封圈安装槽(15)中可拆卸地设置有密封圈(16),所述密封圈安装槽(15)的轴线和所述第二凸起部(14)的轴线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混合反应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安装槽(15)中设有用于对所述密封圈(16)进行限位的限位凸起(17),所述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国威
申请(专利权)人:爱民诺排气控制系统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