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366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包括工作井,工作井为圆形工作井,井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作井的内侧紧贴工作井内壁还施工有辅助工作井,辅助工作井内与顶管掘进面相对的一侧还浇筑有顶管后背墙,且顶管后背墙与所在侧辅助工作井之间浇筑填充有混凝土,顶管后背墙与辅助工作井为一体式浇筑结构,且顶管后背墙与顶管掘进方向相垂直。以解决现有顶管施工过程中土质情况差、开挖空间不足以及对地面活动影响大的问题,且矩形工作井仅以后背墙为支撑提供顶力,施工风险大,容易导致顶进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的工程事故等问题。属于顶管施工领域。顶管施工领域。顶管施工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属于顶管施工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日益增长。对于城市建设已成型地段的地下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通常的明挖施工法已经不能满足施工需求,为满足施工需要,顶管施工这种非开挖工程或者说非开挖的施工工艺就此诞生。它是把管道通过辅助的设备采用不开挖层面,并且能穿越公路、铁路、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的施工工艺。
[0003]现有顶管施工的工作井一般为矩形,施工过程中土质情况差、开挖空间不足以及对地面活动影响大,且矩形工作井仅以后背墙为支撑提供顶力,施工风险大,容易导致顶进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的工程事故,急需加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以解决现有顶管施工过程中土质情况差、开挖空间不足以及对地面活动影响大的问题,且矩形工作井仅以后背墙为支撑提供顶力,施工风险大,容易导致顶进效果不佳,甚至造成的工程事故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拟采用这样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包括工作井,工作井为圆形工作井,井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作井的内侧紧贴工作井内壁还施工有辅助工作井,辅助工作井内与顶管掘进面相对的一侧还浇筑有顶管后背墙,且顶管后背墙与所在侧辅助工作井之间浇筑填充有混凝土,顶管后背墙与辅助工作井为一体式浇筑结构,且顶管后背墙与顶管掘进方向相垂直。
[0006]前述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中,所述辅助工作井高度低于工作井高度 2

3m,辅助工作井的外壁紧密贴合于工作井的内壁;
[0007]前述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中,所述工作井为φ9m*8.5m,井壁为0.6m 厚C30钢筋混凝土,辅助工作井为φ7m*6m,井壁为0.5m厚C30钢筋混凝土。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圆形工作井相比矩形工作井能有效分散后背墙所受顶力,提升结构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工作井内侧增加辅助工作井的设计,在单一圆形工作井的基础上对顶管顶力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述改进能有效减少开挖面积,减少因施工作业对地面活动的影响,作业对外界干扰较小;设备占用空间小,对于顶管施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2]实施例
[0013]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包括工作井 1,工作井1为圆形工作井,工作井1为φ9m*8.5m(φ9m为内径,8.5m为高度),井壁为0.6m厚C30钢筋混凝土,工作井1的内侧紧贴工作井1内壁还施工有辅助工作井2,辅助工作井2为φ7m*6m(φ7m指垂直于顶管后背墙的直径),井壁为0.5m厚C30钢筋混凝土,辅助工作井2的外壁紧密贴合于工作井 1的内壁,辅助工作井2内与顶管掘进面相对的一侧还浇筑有顶管后背墙3,顶管后背墙3与所在侧辅助工作井2之间浇筑填充有混凝土,顶管后背墙3与辅助工作井2为一体式浇筑结构,且顶管后背墙3与顶管掘进方向相垂直。
[001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工作井优化设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井(1),工作井(1)为圆形工作井,井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工作井(1)的内侧紧贴工作井(1)内壁还施工有辅助工作井(2),辅助工作井(2)内与顶管掘进面相对的一侧还浇筑有顶管后背墙(3),且顶管后背墙(3)与所在侧辅助工作井(2)之间浇筑填充有混凝土,顶管后背墙(3)与辅助工作井(2)为一体式浇筑结构,且顶管后背墙(3)与顶管掘进方向相垂直。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诗杰唐伟王强熊廷亮谭宏强袁桂超伏桥陈瑞年文兴鑫潘顺元古望文平邓承强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