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0495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包括排气筒体、第一排风机和第二排风机,第一排风机和第二排风机的排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筒,且连接筒的端部设置有气流汇入口,气流汇入口与排气筒体连接,排气筒体内部设置有隔板,且排气筒体内部通过隔板形成了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此排气筒导流结构通过增大气流汇入口截面积,降低了汇入口处气速,减弱了两股或多股之间的冲击力,降低了排气阻力,通过在排气筒内的两股气流汇入口中间增加孔状隔离板,少部分气流通过隔离板圆孔,绝大部分气流碰撞隔离板后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相比传统结构,气流由单一路径分流为两种路径,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排气阻力下降。排气阻力下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排气筒导流结构
,具体为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排气量较小(一般排气量小于30万m3/h)的两股或多股气流同时排放时,普遍采用等流量、等流速、相向方向的两股气流同时汇入排气筒,通过排放口统一排放,两股气流在排气筒汇合处互相碰撞,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即阻力),通过气流传导给风机电机,电机需要提供更大的功率克服阻力,过大功率导致电机电流过载,电机的电流过载,通常导致电机温升超过额定温升,电机发热量大增;电机转速下降;电机有低鸣声;甚至开关跳闸,电机停止工作,传统排气筒顶部即使有防雨帽,仍有少量雨水进入排气筒内,雨水沿着筒壁的气流汇入口进入风机内,导致风机壳体内积水,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包括排气筒体、第一排风机和第二排风机,所述第一排风机和第二排风机的排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筒,且连接筒的端部设置有气流汇入口,所述气流汇入口与排气筒体连接,所述排气筒体内部设置有隔离板,且排气筒体内部通过隔离板形成了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所述隔离板的表面等距开设有圆孔,两个所述气流汇入口分别与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内部连通。
[0005]优选的,所述气流汇入口内固定安装有两个竖直方向的立柱。
[0006]优选的,所述气流汇入口处的截面积为连接筒出口处截面积的两倍。
[0007]优选的,所述气流汇入口位于排气筒体内部的一端安装有防雨帽。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通过圆孔连通。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1、本技术通过增大气流汇入口截面积,降低了汇入口处气速,减弱了两股或多股之间的冲击力,降低了排气阻力。
[0011]2、本技术通过在排气筒内的两股气流汇入口中间增加孔状隔离板,少部分气流通过隔离板圆孔,绝大部分气流碰撞隔离板后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相比传统结构,气流由单一路径分流为两种路径,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
[0012]3、本技术通过在气流汇入口增加了防雨罩,避免了雨水沿排气筒管壁进入前端的排风机。
[0013]4、本技术通过气流汇入口截面积后,为保持排气筒的强度,气流入口增加了加强立柱,增加了排气筒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隔离板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气流汇入口结构加强用立柱分布图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排气筒体;2、第一排风机;3、第二排风机;4、隔离板;5、第一排气腔;6、第二排气腔;7、连接筒;8、气流汇入口;9、防雨帽;10、圆孔;11、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包括排气筒体1、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所述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的排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筒7,且连接筒7的端部设置有气流汇入口8,通过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工作将排至排气筒体1内部;
[0020]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气流汇入口8与排气筒体1连接,所述排气筒体1内部设置有隔离板4,且排气筒体1内部通过隔离板4形成了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所述隔离板4的表面等距开设有圆孔10,两个所述气流汇入口8分别与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内部连通,通过在排气筒体1内部的两股气流汇入口8之间的中间位置增加带有圆孔10的隔离板4,少部分气流通过隔离板4的圆孔10,绝大部分气流碰撞隔离板4后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相比传统结构,气流由单一路径分流为两种路径,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
[0021]请参阅图3,所述气流汇入口8内固定安装有两个竖直方向的立柱11,气流汇入口8处增加立柱11增强结构,增加了排气筒体1强度和稳固性。
[0022]请参阅图1,所述气流汇入口8处的截面积为连接筒7出口处截面积的两倍,将排气筒体1的气流汇入口8处截面积增大设置为原来的两倍,入口气流流速下降为原气速的1/2,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降低了风机电机功率负荷,减少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的运行能耗;同时避免了风机电机电流过载,使电机正常工作。
[0023]请参阅图1,所述气流汇入口8位于排气筒体1内部的一端安装有防雨帽9,通过在气流汇入口8处增加一个防雨帽9,沿筒壁下来的雨水被防雨帽9导流后,雨水避开气流汇入口8,自其他角度区域排至排气筒体1的底部,通过排气筒体1自带的排液孔流出。
[0024]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通过圆孔10连通,在隔离板4表面等间距开设多个圆孔10,少部分气流通过隔离板4的圆孔10,绝大部分气流碰撞隔离板4后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孔状结构分流了部分气流量,减少了气流与隔离板4碰撞导致的排气阻力,同时少部分气流穿过隔离板4也减少了气流对隔离板4的冲击作用。
[0025]工作原理为:使用时,通过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工作将气体通过两个气流汇入口8分别进入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内部,在排气筒体1内部的两股气流汇入口8之间的中间位置增加带有圆孔10的隔离板4,少部分气流通过隔离板4的圆孔10,绝大部分
气流碰撞隔离板4后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相比传统结构,气流由单一路径分流为两种路径,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将排气筒体1的气流汇入口8处截面积增大设置为原来的两倍,入口气流流速下降为原气速的1/2,两股气流汇集时冲击力减弱,排气阻力下降,降低了风机电机功率负荷,减少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的运行能耗;同时避免了风机电机电流过载,使电机正常工作,气流汇入口8增加了防雨帽9,避免雨水沿排气筒管壁进入前端的排风机。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筒导流结构,包括排气筒体(1)、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所述第一排风机(2)和第二排风机(3)的排风口处安装有连接筒(7),且连接筒(7)的端部设置有气流汇入口(8),所述气流汇入口(8)与排气筒体(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筒体(1)内部设置有隔离板(4),且排气筒体(1)内部通过隔离板(4)形成了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所述隔离板(4)的表面等距开设有圆孔(10),两个所述气流汇入口(8)分别与第一排气腔(5)和第二排气腔(6)内部连通。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剑锋巨晓英郑宇彤蒋继宏颜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实力伟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