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流路部件及使用了该燃料流路部件的燃料喷射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52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28
第一部件(10)具有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2)的一部分的第一筒部(11)、第一端部(111)、形成于第一筒部(11)的一方的端面的第一接合面(112)、以及相对于第一筒部(11)的第一端部(111)形成于与第一接合面(112)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第一端部(111)的内径大的第一内径放大部(113)。第二部件(20)具有第二筒部(22)、第二端部(221)、形成于第二筒部(22)的一方的端面并与第一接合面(112)接合的第二接合面(222)、相对于第二筒部(22)的第二端部(221)形成于与第二接合面(222)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第二端部(221)的内径大的第二内径放大部(223)。通过第一筒部(11)与第二筒部(22)熔融,熔融部(M5)从第一接合面(112)以及第二接合面(222)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地形成为环状。状。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燃料流路部件及使用了该燃料流路部件的燃料喷射阀
[000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002]本申请基于2019年2月1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

022754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0003]本申请涉及燃料流路部件及使用了该燃料流路部件的燃料喷射阀。

技术介绍

[0004]以往,已知有使用了下述燃料流路部件的燃料喷射阀,该燃料流路部件在内侧形成燃料流动的燃料流路。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燃料喷射阀中,燃料流路部件在轴向上将多个筒部接合而形成。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

166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在专利文献1的燃料喷射阀中,在两个筒部的接合面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形成有两个筒部通过焊接而熔融的熔融部。另一方面,考虑到抑制溅射侵入燃料流路,在两个筒部的接合面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未形成有熔融部。因此,若燃料流路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则燃料侵入两个筒部的接合面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之间,存在压力向两个接合面分离的方向发挥作用的隐患。由此,熔融部的应力增高,熔融部可能破损。
[0009]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抑制熔融部破损的燃料流路部件以及燃料喷射阀。
[0010]本申请的燃料流路部件具备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以及熔融部。第一部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供燃料流动的燃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一筒部、形成于第一筒部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形成于第一筒部的一方的端面的第一接合面、以及相对于第一筒部的第一端部形成于与第一接合面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第一端部的内径大的第一内径放大部。
[0011]第二部件具有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二筒部、形成于第二筒部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端部、形成于第二筒部的一方的端面并与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以及相对于第二筒部的第二端部形成于与第二接合面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第二端部的内径大的第二内径放大部。
[0012]通过第一筒部与第二筒部熔融,熔融部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地形成为环状。熔融部的内径比第一端部的内径以及第二端部的内径大。
[0013]在本申请中,相对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在上游侧形成有第一内径放大部,相对于第一接合面以及第二接合面在下游侧形成有第二内径放大部。因此,即使燃料侵入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之间,压力向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分离的方向发挥作用,
第一内径放大部以及第二内径放大部的燃料的压力也会向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接近的方向、即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接近的方向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消除向第一接合面与第二接合面分离的方向发挥作用的上下方向的压力。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减少熔融部的应力,能够抑制熔融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0014]本申请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及下述详细的记叙,而更加明确。其附图为:
[0015]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的截面图,
[0016]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的壳体与喷嘴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17]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的壳体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18]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的管部与固定芯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19]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的入口部与管部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0]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0021]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2]图8是表示第一比较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3]图9是表示第二比较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4]图10是表示第二比较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5]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0026]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的截面图,
[0027]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0028]图1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0029]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0030]图1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基于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的燃料流路部件以及燃料喷射阀进行说明。另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对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此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起到同一或者相同的作用效果。
[0032](第一实施方式)
[0033]图1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阀。燃料喷射阀1例如适用于作为内燃机的汽油发动机(以下,仅称作“发动机”),喷射作为燃料的汽油供给发动机。燃料喷射阀1向发动机的燃烧室直接喷射燃料。这样,燃料喷射阀1适用于直喷式的汽油发动机。
[0034]接下来,基于图1对燃料喷射阀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燃料喷射阀1具备喷嘴30、
壳体40、壳体50、束磁部3、固定芯60、管部70、入口部80、阀针91、可动芯92、调节管94、弹簧95、线圈93、筒部件4、保持件2、模塑部5、以及连接器部6等。
[0035]喷嘴30例如由金属形成。喷嘴30具有喷射部31、第二筒部32(参照图2)。第二筒部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1的一部分。喷射部31封堵第二筒部32的端部并与第二筒部32一体地形成。喷射部31具有喷孔311、以及阀座312。喷孔311形成为将燃料流路Rf1与喷嘴30的外部连通。喷孔311例如在喷射部31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阀座312在喷射部31的燃料流路Rf1侧的面中在喷孔311的周围形成为环状。
[0036]壳体40例如由金属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1的一部分。壳体40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喷嘴30的第二筒部32的与喷射部3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壳体40与喷嘴30通过焊接接合。在后详细叙述壳体40与喷嘴30的接合。
[0037]壳体50例如由磁性材料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1的一部分。壳体50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壳体40的另一方的端部。壳体50与壳体40通过焊接接合。在后详细叙述壳体50与壳体40的接合。
[0038]束磁部3例如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为环状,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1的一部分。束磁部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壳体50的与壳体4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束磁部3与壳体50通过焊接接合。
[0039]固定芯60例如由磁性材料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形成有燃料流路Rf1的一部分。固定芯60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束磁部3的与壳体5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芯60与束磁部3通过焊接接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燃料流路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10、40、50、70、80),具有在内侧形成供燃料流动的燃料流路(Rf1、Rf2)的一部分的第一筒部(11、41、51、71、81)、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一端部(111、411、511、711、811)、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的一方的端面的第一接合面(112、412、512、712、812)、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筒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形成于与所述第一接合面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径大的第一内径放大部(113、413、513、713、813);第二部件(20、30、40、60、70),具有在内侧形成所述燃料流路的一部分的第二筒部(22、32、42、62、72)、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的一方的端部的第二端部(221、321、421、621、721)、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的一方的端面并与所述第一接合面接合的第二接合面(222、322、422、622、722)、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筒部的所述第二端部形成于与所述第二接合面相反的一侧且内径比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径大的第二内径放大部(223、323、423、623、723);以及环状的熔融部(M1、M2、M3、M4、M5),通过所述第一筒部与所述第二筒部熔融而从所述第一接合面以及所述第二接合面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延伸地形成,所述熔融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端部的内径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的内径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流路部件,其中,所述熔融部的内径比所述第一内径放大部的内径以及所述第二内径放大部的内径小。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流路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第一端部的与所述第一接合面相反的一侧,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倾斜地形成的第一倾斜面(114、414、514、714、814),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第二端部的与所述第二接合面相反的一侧,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面倾斜地形成的第二倾斜面(224、324、424、624、724)。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村彻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