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祥龙专利>正文

被检式复合结构显色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及检伪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412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被检式复合结构显色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及检伪器,防伪标识的特征是:由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3)、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构成;其结构是: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复合在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和(3)之间或一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3)上;也可只由一层或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构成。检伪器用于控制防伪标识。(*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伪标识及检伪器。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检测比色编码来判断标识真伪的被检式复合结构显色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及相应的检伪器。本人在名称为《动态显色显示屏幕、装饰材料、防伪标识及其制备工艺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95107269.2)中,提出一种全新概念的防伪标识,其技术核心是用激光掩模式标图工艺,在多层双向拉伸等规聚丙烯薄膜上形成沿膜层平面分布的点阵微孔所组成的防伪图案,再将记录有防伪图案的多层双向拉伸等规聚丙烯薄膜复合在两层偏振膜之间,形成其图案有特殊色彩分布规律的防伪标识。这种防伪标识工艺较复杂,技术含量高,难以伪造,防伪效果好。但生产成本也较高,而难以在一般价值商品上应用;另外,检验其真伪的检伪方法和检伪装置还未确定,也未进行一次性使用性能设计。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检测比色编码来判断标识真伪,成本较低,具有高可靠性一次性使用性能、检验辨识准确简便的被检式复合结构显色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及其相应的检伪器。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包括两部分,一是在所需防伪商品上使用的不复合显示膜的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二是能够显示和检验被检验比色编码的检伪器。其中1、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由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等构成,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复合在两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之间或一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上;在其中一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的表面复合有遮光层;标识还开有围绕比色编码区的模切开口;标识比色编码区与标识边缘区域通过模切开口中未切断的连接点连接在一起;以模切开口为边界的标识比色编码区的宽度略小于检伪器插入口的宽度(或相同),但防伪标识外形宽度大于检伪器插入口的宽度。2、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检伪器。其特征是由两层防护透明片、两层偏振膜或片、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构成;上层防护透明片、上层偏振膜或片、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下层偏振膜或片、下层防护透明片依次平行或近似平行排列,以可拆或不可拆方式紧固在一起或紧固在支撑物上;在上、下层偏振膜或片之间有一个或数个供插入比色编码防伪标识进行编码比色检测的插入口。插入口的宽度略大于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中需检测的比色编码区的宽度或相同,但小于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外形宽度。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效果第一、实现了自我检伪功能,而且检验标准准确直观,检测方式简便,消费者容易掌握。本技术防伪功能的实现分为两部分一是在所需防伪商品上使用的不复合显示膜的隐形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二是带有标准比色编码的能够显示和检验被检验防伪标识比色编码的检伪器。检验时,将防伪标识比色编码插入检伪器,进行比色编码比较即可,检验标准明确直观,检验方法简便易行,普通消费者很容易掌握。对该技术而言,实现了自我检伪功能。第二、降低了生产成本。把起显示隐形比色编码图案色彩分布规律作用的占原有标识生产成本60%左右的偏振膜,移植到生产数量相对较少的检伪器上(生产配比一般为80∶1),大大降低了本技术的使用成本。第三、有良好的一次性使用功能。通过采取在比色编码防伪标上设置遮光层,以及检伪器插入口宽度与防伪标识比色编码区宽度的对应设计,可以实现良好的一次性使用功能。因为该类标识在对其检伪时,必须先揭去粘合在其上遮光层;并沿模切开口撕断防伪标识比色编码区与编码区外围区域的连接点,取下防伪标识比色编码区,才能插入检伪器对其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标识的完整性即被破坏,不能重复使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加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比色编码防伪标识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个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检伪器结构示意图;图4、图5是两个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检伪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上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2是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3是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下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4是比色编码防伪标识遮光层;5是分开防伪标识比色编码区和边缘区域的模切开口;6是对标识进行模切开口时未切断的连接标识比色编码区和标识边缘区域的连接点;7是防伪标识比色编码区;8是防伪标识边缘区域;9是检伪器上层防护透明片;10是检伪器上层偏振膜或片;11是检伪器中的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12是检伪器下层偏振膜或片;13是检伪器下层防护透明片;14是检伪器框架;15是片形支撑物或检伪器框架中与框架连成一体向内凸出的支撑脊;16是检伪器比色编码检测插入口。附图中上、下位置的定义凡在进行标识检测时,检伪器和比色编码防伪标识相对检测者眼睛的一侧为上侧,背对检测者眼睛的一侧为下侧;在上侧位置的某结构称为上层某结构,在下侧位置的某结构称为下层某结构。1、如附图1、2实施例所示的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其特点是由上、下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和(3)、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遮光层(4)构成;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复合在上、下两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和(3)之间或一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3)上。在上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的表面复合有遮光层(4);标识上开有围绕比色编码区(7)的贯穿标识遮光部分的模切开口(5);标识的比色编码区(7)通过模切开口(5)中预留的未切断的若干连接点(6),与标识边缘区域(8)联结成一整体;以模切开口(5)为边界的比色编码区(7)的宽度略小于检伪器插入口(16)的宽度或相同,但防伪标识外形宽度大于检伪器插入口(16)的宽度。比色编码防伪标识也可只由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构成。此种类型的标识适用于香烟的防伪。该标识检测操作过程如下先揭去遮光层(4),并沿模切开口(5)撕断若干连接点(6),将以模切开口(5)为边界的比色编码区(7)同模切开口(5)外侧的标识边缘区域(8)分开,插入检伪器进行编码比色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标识的完整性被破坏,不能重复使用。2、如附图3、4、5实施例所示的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检伪器。其特征是由上下两层防护透明片(9)和(13)、上下两层偏振膜或片(10)和(12)、一层或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11)、框架(14)构成;上层防护透明片(9)、上层偏振膜或片(10)、一层或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11)、下层偏振膜或片(12)、下层防护透明片(13)平行或近似平行依次排列,以可拆或不可拆方式紧固在一起或紧固在框架(14)上;由于片形支撑物(15)或框架(14)上向内凸出支撑脊(15)的支撑作用,在上层偏振膜或片(10)与下层偏振膜或片(12)之间形成一个供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插入进行编码比色检测或比色编码互补比色检测的插入口(16);检伪器插入口(16)的宽度略大于比色编码防伪标识比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被检式复合结构显色比色编码防伪标识,其特征是:由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3)、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性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构成;其结构是:一层或若干层由沿膜层平面分布镂空图形或点阵小孔或双折射性质变形点阵组成比色编码图案的双向拉伸塑料薄膜(2)复合在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和(3)之间或一层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1)(3)上;也可只由一层或若干层双向拉伸塑料薄膜构成,而不复合透明基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祥龙
申请(专利权)人:李祥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