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294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面层、土工布层和路面基层;路面基层的裂缝或留缝位置设有通过铣刨形成凹槽结构,在凹槽结构内铺设有用于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引起的扩散应力的应力吸收层;土工布层铺设于路面基层表面以及应力吸收层表面,沥青混凝土面层设于土工布层表面,进而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布设的路面基层、土工布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针对基层不同位置,采取不同的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处的扩散应力的方式,有效控制并预防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同时能够有效抵御渗水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比传统方法具有施工方便、适用性强及防治效果显著的特点。果显著的特点。果显著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道路交通流量和汽车载重量也在急剧增长,对路面结构的损坏日渐加重,越来越多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面临修复工作。而目前最为常用修复方式是加铺沥青混凝土罩面层,这种方式不仅简单方便,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存在接缝和裂缝等损坏现象,沥青罩面后的复合结构往往在使用的短时期内,罩面层在对应于旧水泥混凝土板接、裂缝的位置上出现裂缝,即反射裂缝。反射裂缝的产生对于缩短罩面层的使用功能、寿命及行车舒适性存在很大影响,也是刚性基层上加罩面沥青层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因为加铺沥青混凝土罩面层时,现状基层一般已经存在接缝及裂缝等应力集中区域,目前业内尚无措施能够完全预防反射裂缝的产生。为此,寻求一种便于施工、成本可控,对反射裂缝防治效果突出施工方法,成为业界共同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以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面层、土工布层和路面基层;路面基层的裂缝或留缝位置设有通过铣刨形成凹槽结构,在凹槽结构内铺设有用于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引起的扩散应力的应力吸收层;土工布层铺设于路面基层表面以及应力吸收层表面,沥青混凝土面层设于土工布层表面,进而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布设的路面基层、土工布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
[0006]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槽宽为沿裂缝或留缝两侧各延伸10cm~20cm。
[0007]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深度为2cm~3cm。
[0008]进一步地,应力吸收层采用SB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
[0009]进一步地,土工布层采用聚酯加筋布。
[0010]进一步地,土工布层的厚度为0.5mm~1mm。
[0011]进一步地,聚酯加筋布采用搭接方式铺设形成土工布层;聚酯加筋布的纵向接缝搭接宽度为5cm~10cm,横向接缝搭接宽度为10cm~15cm。
[0012]进一步地,路面基层与土工布层之间还设有粘结层。
[0013]进一步地,粘结层为聚孚沥青油层,聚孚沥青油层中聚孚沥青油撒布量为1.5kg/m2~2.5kg/m2。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在路面基层处的裂缝或留缝位置铣刨成
凹槽结构,凹槽结构区域内铺设应力吸收层,从而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处的扩散应力,从而有效阻止裂缝或留缝进一步开裂,以及有效阻止扩散应力传递至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的反射裂缝。上述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针对基层不同位置的应力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吸收和/或消解扩散应力的方式,同时能够有效抵御渗水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所有施工流程均可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0016]本技术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有效控制并预防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对比传统的反射裂缝控制方法具有施工方便、适用性强及防治效果显著的特点。为有效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便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施工进行参考借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0017]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
[0021]1、沥青混凝土面层;2、土工布层;3、路面基层;4、凹槽结构;5、应力吸收层;6、粘结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3]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示意图。
[00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面层1、土工布层2和路面基层3;
[0025]路面基层3的裂缝或留缝位置设有通过铣刨形成凹槽结构4,在凹槽结构4内铺设有用于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引起的扩散应力的应力吸收层5;
[0026]土工布层2铺设于路面基层3表面以及应力吸收层5表面,沥青混凝土面层1设于土工布层2表面,进而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布设的路面基层3、土工布层2和沥青混凝土面层1。
[0027]本技术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在路面基层3处的裂缝或留缝位置铣刨成凹槽结构4,凹槽结构4区域内铺设应力吸收层5,从而吸收和/或消解裂缝或留缝位置处的扩散应力,从而有效阻止裂缝或留缝进一步开裂,以及有效阻止扩散应力传递至沥青混凝土面层1产生的反射裂缝。上述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针对基层不同位置的应力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吸收和/或消解扩散应力的方式,同时能够有效抵御渗水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所有施工流程均可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8]本技术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有效控制并预防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对比传统的反射裂缝控制方法具有施工方便、适用性强及防治效果显著的特点。为有效
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便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施工进行参考借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0029]本实施例中,凹槽结构4的槽宽为沿裂缝或留缝两侧各延伸10cm~20cm。上述凹槽结构4采用铣刨形成,且凹槽结构4内铺设的应力吸收层5。通过应力分析,要使物体开裂,施加在物体上的应力要大于物体本身的抗裂强度,而施加在道路上的应力是一个积聚力,与道路的纵向长度成正比,当长度到达一定值后,应力积聚到大于道路材料的抗裂强度时,便会在该长度处产生裂纹,裂纹处会形成一个约束力很小的界面,这种界面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裂纹处发生断裂,应力释放,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路面积聚力在裂缝处形成释放通道,产生恶性循环,使其裂缝无法自愈。通过铣刨成凹槽结构4,以去除部分裂缝或留缝,使得凹槽结构4底部剩余的裂缝或留缝宽度减小,将裂缝或留缝先进行封堵,再铺设应力吸收层5,将裂缝或留缝位置的扩散应力进行吸收和/或消解,使得路面基层3局部受到的集中应力沿作用点重新分布,从而改变材料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缓解应力集中现象,防止裂纹在局部过早出现和扩展。上述凹槽结构4针对裂缝或留缝位置的特殊处理,不需要全部路面基层3结构性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其特征在于,包括:沥青混凝土面层(1)、土工布层(2)和路面基层(3);所述路面基层(3)的裂缝或留缝位置设有通过铣刨形成凹槽结构(4),在所述凹槽结构(4)内铺设有用于吸收和/或消解所述裂缝或留缝位置引起的扩散应力的应力吸收层(5);所述土工布层(2)铺设于所述路面基层(3)表面以及所述应力吸收层(5)表面,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1)设于所述土工布层(2)表面,进而形成从下至上依次布设的路面基层(3)、土工布层(2)和沥青混凝土面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4)的槽宽为沿所述裂缝或留缝两侧各延伸10cm~2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4)的深度为2cm~3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沥青路面,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诚志刘波赵宇杰张波张胜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