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193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护桩,两个所述支护桩的底部通过管廊基底浇筑垫层连接,还包括外框架和加固机构,外框架包括用于与管廊基底浇筑垫层的底部抵靠的底板、分别设置在底板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加固机构包括外扩组件和收紧组件,外扩组件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并用于防止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靠拢,收紧组件包括第一收紧件和第二收紧件,第一收紧件设置在第一侧板上并用于防止第一侧板朝向第一侧板对应侧的支护桩的侧壁偏移,第二收紧件设置在第二侧板上并用于防止第二侧板朝向第二侧板对应侧的支护桩的侧壁偏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综合管廊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的,特别地,涉及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综合管廊建设里程不断增加,综合管廊也从新建工程向改扩建工程发展,改扩建综合管廊项目中周边环境复杂,地上地下各类建筑物和管线众多,导致施工空间狭小,越来越多的结构不得不选择单侧支模,以提高空间综合利用率,同时单侧支模又面临加固难度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特点,因此在提高施工效率和确保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

2、综合管廊的底板倒角模板单侧支模作为管廊防水质量和外观质量控制关键部位,一直是困扰施工单位的一个技术难题,如采用传统的拉杆进行加固,拉杆一端无可靠的固定点,模板固定不牢靠、变形大,且钢筋保护层厚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若采用单独采用小斜撑进行加固,由于小斜撑固定在底板钢筋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作业人员和混凝土振捣不可避免会导致小斜撑发生变形,最终可能导致模板发生形变,以上两种方式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为此,寻求一种操作可靠、适应性强的综合管廊底板倒角单侧模板加固体系,成为业界共同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以解决采用拉杆或斜撑架对底板倒角加固的不牢靠,施工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技术的提供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护桩,两个所述支护桩的底部通过管廊基底浇筑垫层连接,还包括外框架和加固机构,所述外框架包括用于与所述甬道的底部抵靠的底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加固机构包括外扩组件和收紧组件,所述外扩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用于防止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互靠拢,所述收紧组件包括第一收紧件和第二收紧件,所述第一收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并用于防止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的侧壁偏移,所述第二收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并用于防止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的侧壁偏移。

3、进一步地,所述外扩组件包括用于防止所述第一侧板朝所述第二侧板偏移的第一斜撑件、用于防止所述第二侧板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偏移的第二斜撑件以及所述在所述第一斜撑件与所述第二斜撑件之间的对撑杆。

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撑件包括第一倒角竖直模板、第一倒角斜角模板和第一斜支撑,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与所述第一侧板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的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斜支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预埋钢筋,所述第一预埋钢筋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斜撑件包括第二倒角竖直模板、第二倒角斜角模板和第二斜支撑,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贴合固定,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的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斜支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支撑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预埋钢筋,所述第二预埋钢筋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支撑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撑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斜支撑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斜支撑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布。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支撑和所述第二斜支撑均为可伸缩的支撑杆。

7、进一步地,所述对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和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固定连接,所述对撑杆为长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

8、进一步地,所述对撑杆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对撑杆沿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所述加固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对撑杆的纵向加固杆,所述纵向加固杆沿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一保护垫块和第二保护垫块,所述第一保护垫块与所述第一侧板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保护垫块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抵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三保护垫块和第四保护垫块,所述第三保护垫块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抵接,所述第四保护垫块与所述第二侧板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层。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收紧件包括若干沿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侧墙钢筋,所述第二收紧件包括若干沿底板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二侧墙钢筋,所述第一侧墙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垫块和所述第二保护垫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墙钢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保护垫块和所述第三保护垫块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隔墙板且位于两个所述支护桩之间,所述隔墙板用于将两个所述支护桩之间形成的甬道分为两个腔室。

1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技术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中,外框架设置在两个支护桩之间,两个支护桩间隔设置形成有甬道,其中,底板为钢筋底板并铺设在管廊基底浇筑垫层上,以增强管廊基底浇筑垫层的强度,底板两侧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为侧墙钢筋板。通过设置加固组件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进行加固提高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安装稳定性,以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稳定的安装于甬道中并紧靠甬道的侧壁。其中,利用外扩组件防止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互靠拢,利用第一收紧件防止第一侧板朝向第一侧板所对应侧的甬道侧壁偏移,利用第二收紧件防止第二侧板朝向第二侧板所对应侧的甬道侧壁偏移,在外扩组件和收紧组件的作用下使得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形成稳定受力结构,从而保证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于底板的不会发生变形,进而保证后续的施工质量。

14、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护桩(100),两个所述支护桩(100)的底部通过管廊基底浇筑垫层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组件包括用于防止所述第一侧板(202)朝所述第二侧板(203)偏移的第一斜撑件(300)、用于防止所述第二侧板(203)朝向所述第一侧板(202)偏移的第二斜撑件(400)以及所述在所述第一斜撑件(300)与所述第二斜撑件(400)之间的对撑杆(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件(300)包括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和第一斜支撑(303),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与所述第一侧板(202)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02)和所述底板(20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预埋钢筋(304),所述第一预埋钢筋(304)固定在所述底板(201)上;所述第二斜撑件(400)包括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和第二斜支撑(403),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与所述第二侧板(203)贴合固定,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203)和所述底板(20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预埋钢筋(404),所述第二预埋钢筋(404)固定在所述底板(2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撑(303)沿所述底板(201)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斜支撑(403)沿所述底板(201)的长度方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支撑(303)和所述第二斜支撑(403)均为可伸缩的支撑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撑杆(5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和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固定连接,所述对撑杆(500)为长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撑杆(50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对撑杆(500)沿底板(201)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所述加固机构还包括用于连接多个所述对撑杆(500)的纵向加固杆(501),所述纵向加固杆(501)沿底板(201)的长度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02)的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一保护垫块(600)和第二保护垫块(601),所述第一保护垫块(600)与所述第一侧板(202)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100)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层(700),所述第二保护垫块(601)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抵接;所述第二侧板(203)的两侧分别嵌设有第三保护垫块(602)和第四保护垫块(603),所述第三保护垫块(602)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抵接,所述第四保护垫块(603)与所述第二侧板(203)对应侧的所述支护桩(100)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层(70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紧件包括若干沿底板(201)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一侧墙钢筋(800),所述第二收紧件包括若干沿底板(201)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第二侧墙钢筋(801),所述第一侧墙钢筋(8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保护垫块(600)和所述第二保护垫块(6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墙钢筋(8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保护垫块(602)和所述第三保护垫块(60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01)上设置有隔墙板(204)且位于两个所述支护桩(100)之间,所述隔墙板(204)用于将两个所述支护桩(100)之间形成的甬道分为两个腔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护桩(100),两个所述支护桩(100)的底部通过管廊基底浇筑垫层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组件包括用于防止所述第一侧板(202)朝所述第二侧板(203)偏移的第一斜撑件(300)、用于防止所述第二侧板(203)朝向所述第一侧板(202)偏移的第二斜撑件(400)以及所述在所述第一斜撑件(300)与所述第二斜撑件(400)之间的对撑杆(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件(300)包括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和第一斜支撑(303),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与所述第一侧板(202)贴合固定,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202)和所述底板(20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倒角斜角模板(302)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角竖直模板(3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预埋钢筋(304),所述第一预埋钢筋(304)固定在所述底板(201)上;所述第二斜撑件(400)包括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和第二斜支撑(403),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与所述第二侧板(203)贴合固定,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203)和所述底板(20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倒角斜角模板(402)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通过销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角竖直模板(4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预埋钢筋(404),所述第二预埋钢筋(404)固定在所述底板(2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综合管廊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支撑(30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撑(303)沿所述底板(201)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所述第二斜支撑(40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斜支撑(403)沿所述底板(201)的长度方向均布。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招虢希贺进程烨康熊卓彧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