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52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通过第一加强板与前柱内板固定连接,侧围外板与第一加强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外壳与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注胶管与外壳固定连接,防震胶与外壳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外壳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外壳固定连接,前柱内板具有凹槽,连接板与前柱内板的凹槽固定连接,凸起与前柱内板固定连接,连接板具有定位孔,侧围外板受到撞击时,侧围外板和第一加强板之间的第二加强板中的外壳内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起支撑作用,外壳内的防震胶可防止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变形,第一加强板起固定第二加强板和进一步支撑的作用,解决了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解决了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解决了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

技术介绍

[0002]汽车中的左右的前柱又叫A立柱,位于汽车的前部,A立柱上部内板用于连接汽车顶盖前横梁,现有的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在发生猛烈撞击时,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驾驶人员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旨在解决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包括前柱内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侧围外板、连接板和凸起,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前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外壳、注胶管、防震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之间,所述注胶管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外壳,所述防震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前柱内板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凸起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连接板具有定位孔。
[0005]其中,所述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并位于靠近所述凸起的一侧。
[0006]其中,所述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还包括防腐内层,所述防腐内层与所述前柱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前柱内板和所述侧围外板四周。
[0007]其中,所述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还包括防腐外层,所述防腐外层与所述防腐内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前柱内板的一侧。
[0008]其中,所述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还包括耐磨层,所述耐磨层与所述防腐外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防腐内层的一侧。
[0009]其中,所述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还包括防潮层,所述防潮层与所述耐磨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防腐外层的一侧。
[0010]本技术的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通过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前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之间,所述注胶管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外壳,所述防震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
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前柱内板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凸起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连接板具有定位孔,解决了立柱内板的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的剖视图;
[0014]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A。
[0015]1‑
前柱内板、2

第一加强板、3

侧围外板、4

凹槽、5

连接板、6

凸起、7

定位孔、8

第二加强板、9

外壳、10

注胶管、11

防震胶、12

第一支撑杆、13

第二支撑杆、14

加强筋、15

防腐内层、16

防腐外层、17

耐磨层、18

防潮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据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8]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包括前柱内板1、第一加强板2、第二加强板8、侧围外板3、连接板5和凸起6,所述第一加强板2与所述前柱内板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前柱内板1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3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8包括外壳9、注胶管10、防震胶11、第一支撑杆12和第二支撑杆13,所述外壳9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和所述侧围外板3之间,所述注胶管10与所述外壳9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外壳9,所述防震胶11与所述外壳9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9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杆1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9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9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杆1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9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9内部,所述前柱内板1具有凹槽4,所述凹槽4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2的一侧,所述连接板5与所述前柱内板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4上,所述凸起6与所述前柱内板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4上,所述连接板5具有定位孔7。
[001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柱内板1通过所述连接板5与车身连接,所述定位孔7增加
了连接时的精准度,所述前柱内板1和所述侧围外板3形成A立柱的上部内板,为增加A立柱的防撞能力,故在所述前柱内板1和所述侧围外板3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8,当所述侧围外板3受到撞击时,所述侧围外板3和所述第一加强板2之间的所述第二加强板8中的所述外壳9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杆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3起支撑作用,所述外壳9内的所述防震胶11可防止所述第一支撑杆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3变形,所述第一加强板2起固定所述第二加强板8和进一步支撑的作用,将所述第一支撑杆1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3固定在所述外壳9内部之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柱内板、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侧围外板、连接板和凸起,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前柱内板的一侧,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外壳、注胶管、防震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外板之间,所述注胶管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外壳,所述防震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均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前柱内板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凸起与所述前柱内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凹槽上,所述连接板具有定位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度的A立柱上部内板,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思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擅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