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8991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岩白菜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或溴菌腈二元复配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由二种有效成分复配而成,可以延缓澳洲坚果炭疽病对复配药剂的抗药性产生,降低单独施用岩白菜内酯带来的风险,同时可以对岩白菜内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介绍

[0002]澳洲坚果,别名夏威夷果,是一种原产于澳洲的坚果属植物,其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澳洲坚果病虫害较多,病害30多种,虫害300多种,在病害中比较严重为立枯病、根腐病、花疫病、炭疽病、溃烂病和灰霉病。其中炭疽病主要危害澳洲坚果的叶子、嫩梢和果实,表现为澳洲坚果的嫩梢枯死、嫩叶枯黄,且表面出现黑色斑块,幼果及果壳呈黑褐色,并逐渐发展成黑色的分生孢子器,影响澳洲坚果的产量和质量。化学药剂是防治炭疽病常见手段,但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药剂会使炭疽病产生抗药性,目前炭疽病对现有化学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果农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通常会加大化学药剂的施用剂量,这样会加快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也会带来农药残留的问题。
[0003]王雪莲,李敏敏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8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柑橘炭疽病的抑制作用,发现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岩白菜内酯对柑橘炭疽病的抑制活性最强,EC
50
为7.2766μg/mL。可见,利用岩白菜内酯可有效防止炭疽病。同其化学药剂一样,如果长期单一施用该有效成分,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
[0004]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分进行复配是研制农药新品种的一种有效快捷方式。不同农药有效成分进行复配后会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相加、增效和拮抗。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试验发现将岩白菜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或溴菌腈二元复配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会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这对于保护岩白菜内酯药剂,延缓病害的抗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以克服长期单一施用岩白菜内酯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的缺点。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岩白菜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或溴菌腈二元复配而成。
[0008]作为优选,所述岩白菜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比为1

10:20

1。
[0009]作为优选,所述岩白菜内酯和氟吡菌酰胺的质量比为1

30:15

1。
[0010]作为优选,所述岩白菜内酯和溴菌腈的质量比为1

40:40

1。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本专利技术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在进行二元复配时,增效作用明显,与单一药剂相比,提高了对澳洲坚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基于此,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剂量和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减少澳洲坚果的农药残留。
[0013](2)本专利技术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由二种有效成分复配而成,可以延缓澳洲坚果炭疽病对复配药剂的抗药性产生,降低单独施用岩白菜内酯带来的风险,同时可以对岩白菜内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5]实施例:岩白菜内酯复配的室内生物活性试验
[0016]供试药剂:98.8%岩白菜内酯原药、98%吡唑醚菌酯原药、96%氟吡菌酰胺原药和95%溴菌腈原药
[0017]供试病菌:澳洲坚果炭疽病病原菌,采自澳洲坚果炭疽病发病部位,在实验室内分离纯化
[0018]试验方法:参考《NY/T 1156.2

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0019]1.将原药用乙醇溶解,用0.1%吐温

80稀释分别配制单剂母液,设置多组配比,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均按等比方法设置多个梯度质量浓度,备用;
[0020]2.在无菌的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PDA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均。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同时设只含乙醇和0.1%吐温

80的空白对照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0021]3.在无菌的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灭菌打孔器在澳洲坚果炭疽病病原菌菌落边缘打孔,制成直径为5mm的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后置于25℃的培养箱中培养。
[0022]4.待空白对照菌落的直径达培养皿直径的2/3以上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以此计算各处理的菌丝生长抑制率,用DPS软件对药剂浓度的数值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处理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运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0023]菌丝生长抑制率(%)=[(空白对照菌落直径

5)

(药剂处理菌落直径

5)]/[(空白对照菌落直径

5)]×
100;
[0024]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
×
100;
[0025]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
×
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
×
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026]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
[0027]按照联合作用划分标准:
[0028]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
[0029]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
[0030]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031]实验结果见表1

3。
[0032]表1岩白菜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对澳洲坚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0033]药剂名称及配比EC50(mg/L)ATITTICTC岩白菜内酯9.84100
‑‑‑‑
吡唑醚菌酯4.43222.12
‑‑‑‑
岩白菜内酯1:吡唑醚菌酯203.43286.88216.31132.63岩白菜内酯1:吡唑醚菌酯163.17310.41214.94144.42岩白菜内酯1:吡唑醚菌酯122.94334.69212.73157.33岩白菜内酯1:吡唑醚菌酯82.27433.48205.88207.85岩白菜内酯1:吡唑醚菌酯41.93509.84197.70257.89岩白菜内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由岩白菜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或溴菌腈二元复配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澳洲坚果炭疽病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岩白菜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比为1

10:2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澳洲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元保杨祥燕黄强庞新华李季东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