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788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公交线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步骤如下:步骤一,统计公交客流特征:公交客流特征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步骤二,计算线路客流系数,获得这6个维度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根据每个维度相对应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线路的客流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从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非直线系数等多个维度构建形成的指数,从而准确描述公交线路的客流情况。从而准确描述公交线路的客流情况。从而准确描述公交线路的客流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公交线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

技术介绍

[0002]公交客流系数:即公众享受公交服务的实际值。涵盖从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非直线系数等多个维度构建形成的系数,准确描述公交线路的客流情况。目前市面上构建公交客流特征的技术并不多,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通过真实的公交相关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公交客流特征,从而构建公交客流系数,从而准确描述公交线路的客流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0006]步骤一,统计公交客流特征:公交客流特征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
[0007]步骤二,计算线路客流系数,获得这6个维度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根据每个维度相对应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线路的客流系数。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客运量为30天内乘坐同类线路的旅客数量的平均值。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营收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盈利/成本”的平均值。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满载率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实际载客量/荷载人数”的平均值。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个间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发车间隔时间的平均值。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平均运行速度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公里数/运行时间”的平均值。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非直线系数是指行车路线起讫点间的实际里程与两点间的空间距离之比,非直线系数计算流程如下所示:
[0014](1)计算环线
[0015]线路的首末站站点之间距离小于1000米,可近视认为该条线是环线,非直线系数设置为1;
[0016](2)计算非环线
[0017]线路的首末站站点之间距离大于等于1000米,计算规则如下:
[0018]假设某条公交线路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l
u
和l
d
,首末站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为d,则该线路的非直线系数r为:
[0019][0020](3)计算完(1)和(2)之后,如果非直线系数大于10,使用除该线路外的所有线路的非直线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线路的非直线系数。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计算线路客流系数:
[0022](1)分别对同类线路每个维度进行(0,1)归一化,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0023][0024](2)然后计算线路的公交客流系数得分:
[0025]公交客流系数得分=w1*特征1+w2*特征2+w3*特征3+w4*特征4+w5*特征5+w6*特征6,
[0026]其中,w1、w2、w3、w4、w5、w6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所占权重;特征1、特征2、特征3、特征4、特征5、特征6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归一化后的数值;
[0027](3)对线路的公交客流系数得分进行标准化,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0028][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系数构建,可以得到在一段时间内,每条线路的出行客流系数,从而分析出每天线路的客流分布情况,方便公交相关部门优化公交线路,优化公交调度等等。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的整体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0033]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0034]步骤一,统计公交客流特征:公交客流特征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
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
[0035]步骤二,计算线路客流系数,获得这6个维度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根据每个维度相对应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线路的客流系数。
[0036]所述客运量为30天内乘坐同类线路的旅客数量的平均值。
[0037]所述营收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盈利/成本”的平均值。
[0038]所述满载率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实际载客量/荷载人数”的平均值。
[0039]所述发个间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发车间隔时间的平均值。
[0040]所述平均运行速度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公里数/运行时间”的平均值。
[0041]所述非直线系数是指行车路线起讫点间的实际里程与两点间的空间距离之比,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际计算“非直线系数”时,会出现一些线路的非直线系数特别大的情况,通过结合地图查看线路的实际走势,可以查看出出现这些异常值的原因,
[0042]非直线系数计算流程如下所示:
[0043](1)计算环线
[0044]线路的首末站站点之间距离小于1000米,可近视认为该条线是环线,非直线系数设置为1;
[0045](2)计算非环线
[0046]线路的首末站站点之间距离大于等于1000米,计算规则如下:
[0047]假设某条公交线路在上行和下行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l
u
和l
d
,首末站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为d,则该线路的非直线系数r为:
[0048][0049]特例:环线的非直线系数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距离之比(使用(1)的处理方式)。
[0050]改进:使用首末站之间最短道路距离d
m
,d
m
代替两者之间的空间直线距离,即:
[0051][0052]采用改进后公式计算的非直线系数反映了公交线路偏离路网最短路径的程度,比改进前的更加合理。
[0053](3)计算完(1)和(2)之后,如果非直线系数大于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一,统计公交客流特征:公交客流特征分为6个维度,分别为客运量、营收比、满载率、发车间隔、平均运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步骤二,计算线路客流系数,获得这6个维度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根据每个维度相对应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线路的客流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运量为30天内乘坐同类线路的旅客数量的平均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收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盈利/成本”的平均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满载率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实际载客量/荷载人数”的平均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个间隔为30天内同类线路的发车间隔时间的平均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运行速度为30天内同类线路上“公里数/运行时间”的平均值。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公交相关特征来构建的公交客流系数算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直线系数是指行车路线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永姚友智王萌李文思吴晶王势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闻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