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2455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包括尾水进口与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可连接沟渠或者河涌,还包括沉淀矿化区、强效去污区、深度净化区、水质调节区和生态养殖区,其中,所述沉淀矿化区与所述尾水进口相连,所述强效去污区与所述述沉淀矿化区相连,所述水质调节区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深度净化区与所述水质调节区相连;所述生态养殖区位于所述强效去污区和所述深度净化区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组合与微生物制剂的科学配置,实现水生植物与池塘鱼类共生,池塘养殖水体生态净化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水体治理与生态净化的效果。水体治理与生态净化的效果。水体治理与生态净化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基于技术进步和模式升级,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已成为我国主要池塘养殖模式。为此,我国池塘养殖面积和水产品产量均蝉联世界第一。然而,这种传统的高密度养殖方法,致使大量的残饵、粪便排入养殖水体,并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氮磷等营养物质,极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如这部分营养不能得到及时移除或者控制,不仅破坏养殖生境,而且增加养殖水产品的致病概率,甚至致死鱼虾。未经净化的养殖水直接排放,会增加自然水体营养负荷,破坏自然生境。因此,池塘水产养殖水体的原位净化不仅是健康养殖的迫切要求,也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000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水产品的需求逐渐升高,而优质的水产品取决于优质的养殖水环境。为此,养殖水体生态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迫在眉睫。目前,对于水产养殖的尾水净化的方法概括来讲主要有:三塘两坝模式、鱼菜共生模式、人工湿地模式等异位净化模式,占地面积较大,养殖户难以割舍土地单独用于尾水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包括尾水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可连接沟渠或者河涌,还包括沉淀矿化区、强效去污区、深度净化区、水质调节区和生态养殖区,其中,所述沉淀矿化区与所述尾水进口相连,所述强效去污区与所述述沉淀矿化区相连,所述水质调节区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深度净化区与所述水质调节区相连;所述生态养殖区位于所述强效去污区和所述深度净化区之间;
[0007]所述强效去污区依次由凤眼莲控养区、水浮莲控养区、狐尾藻控养区组成;
[0008]所述深度净化区依次由空心菜控养区、李氏禾控养区、黄花水龙控养区组成;
[0009]还包括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分别设置于强效去污区和深度净化区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凤眼莲控养区和水浮莲控养区的水域,所述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空心菜控养区和李氏禾控养区的水域。
[001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沉淀矿化区将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加速有机质矿化作用,使更多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
[001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生态养殖区搭配养殖食草鱼类和滤食性鱼类;鱼饵料为控养区内的水生植物,无需投加人工鱼饵。
[001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系统中的水位高度为尾水进水口大于所述沉淀矿化区的溢流堰I大于所述生态养殖区大于所述水质调节区的溢流堰II大于所述出水口,其中,落差2

3cm。
[0013]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缆绳、浮球、尼龙网与配重件,所述缆绳分别穿接于所述尼龙网的两侧,其中一侧的所述尼龙网上设有浮球,所述配重件吊设于所述尼龙网的另一侧;其中,所述尼龙网的一侧通过所述浮球漂浮于水面,所述配重件将另一侧所述尼龙网的底端沉降至底泥;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1cm;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可防止控养区内的水生植物随水流逃逸,同时也可以防止生态养殖区中的鱼类进入控养区内。
[0014]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靠近岸边侧设置所述缆绳的开关区域,方便所述控养区内的水生植物定期采收与转运。
[0015]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还包括若干生态浮床,所述狐尾藻养于若干所述生态浮床上;其中,所述生态浮床由PVC框架与覆盖于所述 PVC框架的聚乙烯网格布组成,若干所述生态浮床之间通过绳索相连,最外侧的生态浮床的两端固定于岸边;所述聚乙烯网格布孔径为 2cm。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进行净化的方法,将污水通过尾水进水口导入,尾水先注入沉淀矿化区,在该区域进行短暂沉淀后通过溢流堰I流入强效去污区,强效去污区以耐污、耐铵态氮、去污能力强的漂浮植物为主,经过强效去污的水体流入生态养殖区后再流入深度净化区进行净化,经过净化的水体流入水质调节区,在该区域通过溢流堰II将调节净化后水体通过出水口排出至连接沟渠或者河涌。
[0017]进一步的,当水体由水质调节区流入出水口时,先经过不锈钢格栅,拦截植物落叶或固体废弃物。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鱼草共生、弥补单独用于尾水净化模式下池塘产出不足、投入少、成本低;植物采收后饵料化回用、提高水产品质量根据水生态学,物理曝气、水生植物和生物膜材料同水域组合,池塘立体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通过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的组合与微生物制剂的科学配置,实现水生植物与池塘鱼类共生,池塘养殖水体生态净化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水体治理与生态净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0021]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
生态净化系统,包括尾水进口100与出水口200,所述出水口200可连接沟渠或者河涌,还包括沉淀矿化区1、强效去污区2、深度净化区3、水质调节区4和生态养殖区5,其中,所述沉淀矿化区1与所述尾水进口100相连,所述强效去污区2与所述沉淀矿化区1相连,所述水质调节区4与所述出水口200相连,所述深度净化区3与所述水质调节区4相连;所述生态养殖区5位于所述强效去污区2和所述深度净化区3之间。
[0022]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强效去污区2依次由凤眼莲控养区21、水浮莲控养区22、狐尾藻控养区23组成;
[0023]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深度净化区3依次由空心菜控养区31、李氏禾控养区32、黄花水龙控养区33组成;
[0024]更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包括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分别设置于强效去污区和深度净化区的底部,且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凤眼莲控养区21和水浮莲控养区22的水域,所述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空心菜控养区31和李氏禾控养区32 的水域。
[002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沉淀矿化区将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加速有机质矿化作用,使更多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通过强效去污区水生植物快速去除铵态氮。
[0026]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生态养殖区搭配养殖食草鱼类和滤食性鱼类;鱼饵料为控养区内的水生植物,无需投加人工鱼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包括尾水进口与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可连接沟渠或者河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淀矿化区、强效去污区、深度净化区、水质调节区和生态养殖区,其中,所述沉淀矿化区与所述尾水进口相连,所述强效去污区与所述述沉淀矿化区相连,所述水质调节区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所述深度净化区与所述水质调节区相连;所述生态养殖区位于所述强效去污区和所述深度净化区之间;所述强效去污区依次由凤眼莲控养区、水浮莲控养区、狐尾藻控养区组成;所述深度净化区依次由空心菜控养区、李氏禾控养区、黄花水龙控养区组成;还包括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分别设置于强效去污区和深度净化区底部,且所述第一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凤眼莲控养区和水浮莲控养区的水域,所述第二微纳米增氧装置设置于靠近所述空心菜控养区和李氏禾控养区的水域。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矿化区将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加速有机质矿化作用,使更多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3.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养殖区搭配养殖食草鱼类和滤食性鱼类;鱼饵料为控养区内的水生植物,无需投加人工鱼饵。4.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中的水位高度为尾水进口大于所述沉淀矿化区的溢流堰I大于所述生态养殖区大于所述水质调节区的溢流堰II大于所述出水口,其中,落差2

3cm。5.利用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基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耦合模式下的池塘养殖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进行净化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红杰吴昊平尤毅邹春萍陈金峰王代容杨思雨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