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223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乡村河道高密度开发治理方法,其在河道两侧分别修筑带坡度的护岸,在支干河道并入主干河道的入口的下游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一生态湿地;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跌水区、沉淀池、表流湿地、浅滩;所述表流湿地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单元区,并且所述单元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每个单元区中由下到上分别设置砾石层、植土层;在支干河道上设置第二生态湿地,所述第二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池和净化池;在所述净化池中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基底层和泥土层;在河道的两岸,以及第一生态湿地的外侧分别设置木桩进行护岸。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对乡村河道进行整治,有效恢复河道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境。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环境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河道的生态修复注重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原有走向进行河道的开挖、清淤等,提倡河岸缓坡,以活性植物生态护坡,并参照河道沿岸原有植物种群,修复受损或退化的河道生态系统。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矿区等地表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直排,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不仅使水体物理化学组分发生变化,还使河流生态系统和河流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都明显退化,水体原来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现有的乡村河道治理和修复方法存在氨氮处理效果差,忽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的修复,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恢复效果差等问题。
[0003]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可以对乡村河道进行整治,有效恢复河道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效果。
[0005]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在河道两侧分别修筑带坡度的护岸,在每个护岸的坡脚设置石笼护脚;(2)在支干河道并入主干河道的入口的下游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一生态湿地,并且所述第一生态湿地是沿着主干河道的河岸设置的;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跌水区、沉淀池、表流湿地、浅滩;所述表流湿地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单元区,并且所述单元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相邻两个单元区之间的高度差为0.3~0.5m,每个单元区中由下到上分别设置砾石层、植土层,所述植土层上种植挺水性植物;(3)在支干河道上设置第二生态湿地,并且所述第二生态湿地临近支干河道并入主干河道的入口;所述第二生态湿地为设置在漂浮体上的漂浮式生态湿地,所述第二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池和净化池,所述絮凝池与净化池之间的高度差为0.5~0.8m;在所述絮凝池中加入复合絮凝剂,沉淀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在所述净化池中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基底层和泥土层,所述基底层由卵石和/或砾石填充,所述泥土层内混合有树木根茎,所述泥土层上种植挺水性植物;所述净化池和絮凝池之间设置有活性炭层;通过水泵将支干河道内的水输送至絮凝池进行处理,絮凝池中的水经过活性炭层流入净化池进行处理,然后从净化池排入支干河道;(4)在所述支干河道和主干河道的两岸,以及第一生态湿地的外侧分别设置木桩进行护岸;所述木桩为等距间隔设置,每延米用桩3根,所述木桩之间设置竹篱,所述竹篱使
用桐油浸泡1~2h后,再在40~50℃的条件下风干使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石笼护脚由网箱构成,并且所述网箱内填充有卵石、砾石、砂土混合物料。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生态湿地的入口设置有分水闸;进一步的,所述主干河道上还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一端沿水流方向倾斜并且与分水闸连成整体横亘在主干河道上,所述溢流堰与所述分水闸的夹角为160~170
°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和支干河道的并入口位于主干河道的同一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和表流湿地之间设置有拦网。所述拦网用于拦截和收集水面上漂浮的大块垃圾或杂物。
[0010]进一步的,所述挺水性植物为美人蕉、鸢尾、千屈菜、沙棘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生态湿地的前部设置有弧形拦网。所述弧形拦网用于拦截和收集水面上漂浮的大块垃圾或杂物。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是将聚合硫酸铁溶液和糊精按照质量比为1:0.03的比例搅拌混合,并且在40~50℃的条件下反应2~4h,冷却至室温,过滤、干燥后得到复合絮凝剂。采用聚合硫酸铁溶液和糊精制备得到的复合絮凝剂,其表面具有较多的活性基团,加入到废水中可提供大量的络合离子,对废水中的胶体微粒有很强的的吸附能力,可有效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重金属离子。
[0013]本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方法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其在河道的主干上设置以表流湿地为核心的净化系统,并且在河道的支干上设置方便移动的漂浮型湿地,由于乡村的灌溉、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是排入支流,而且存在一定时间集中排放的问题,造成一定时间段河道内污染超标严重,原有净化系统处理不及时,破坏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所以本专利技术首先在对进入主干河道的支流进行一次净化处理,减少进入主干河道的污染物质,平衡主干河道的污染物浓度,防止河道环境因污染物浓度波动而失去自身恢复能力,提高主干河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效率。
[0014]2、本专利技术在支干河道上是使用漂浮型湿地,其施工方便,可以使用水泵调节取水量,根据实际水质污染物浓度,加大或减小漂浮湿地的处理负荷,既保证净化效果,又可以节省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实施例3中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和第二生态湿地的示意图。
[0016]图2是实施例3中所述第一生态湿地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3是实施例3中所述第二生态湿地的剖面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

主干河道,2

支干河道,3

跌水区,4

沉淀池,5

表流湿地,6

浅滩,7

分水闸,8

溢流堰,9

第二生态湿地,10

拦网,11

弧形拦网,12

水泵,13

絮凝池,14

活性炭层,15

基底层,16

泥土层,17

漂浮体,18

净化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列实施例中未
注明的具体实验条件和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通常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0020]实施例1: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在河道两侧分别修筑带坡度的护岸,在每个护岸的坡脚设置石笼护脚;所述石笼护脚由网箱构成,并且所述网箱内填充有卵石、砾石、砂土混合物料;(2)在支干河道2并入主干河道1的入口的下游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一生态湿地,并且所述第一生态湿地是沿着主干河道1的河岸设置的;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跌水区3、沉淀池4、表流湿地5、浅滩6;所述表流湿地5包括3个依次连接的单元区,并且所述单元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相邻两个单元区之间的高度差为0.3m,每个单元区中由下到上分别设置砾石层、植土层,所述植土层上种植挺水性植物,所述挺水性植物为美人蕉;所述第一生态湿地的入口设置有分水闸7;所述沉淀池4和表流湿地5之间设置有拦网10;(3)在支干河道2上设置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乡村高密度开发河道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河道两侧分别修筑带坡度的护岸,在每个护岸的坡脚设置石笼护脚;(2)在支干河道(2)并入主干河道(1)的入口的下游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一生态湿地,并且所述第一生态湿地是沿着主干河道(1)的河岸设置的;所述第一生态湿地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跌水区(3)、沉淀池(4)、表流湿地(5)、浅滩(6);所述表流湿地(5)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单元区,并且所述单元区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相邻两个单元区之间的高度差为0.3~0.5m,每个单元区中由下到上分别设置砾石层、植土层,所述植土层上种植挺水性植物;(3)在支干河道(2)上设置第二生态湿地(9),并且所述第二生态湿地(9)临近支干河道(2)并入主干河道(1)的入口;所述第二生态湿地(9)为设置在漂浮体(17)上的漂浮式生态湿地,所述第二生态湿地(9)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絮凝池(13)和净化池(18),所述絮凝池(13)与净化池(18)之间的高度差为0.5~0.8m;在所述絮凝池(13)中加入复合絮凝剂,沉淀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在所述净化池(18)中由下到上依次设置基底层(15)和泥土层(16),所述基底层(15)由卵石和/或砾石填充,所述泥土层(16)内混合有树木根茎,所述泥土层(16)上种植挺水性植物;所述净化池(18)和絮凝池(13)之间设置有活性炭层(14);通过水泵(12)将支干河道(2)内的水输送至絮凝池(13)进行处理,絮凝池(13)中的水经过活性炭层(14)流入净化池(18)进行处理,然后从净化池(18)排入支干河道(2);(4)在所述支干河道(2)和主干河道(1)的两岸,以及第一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富宁卢燕丽吴丽叶赵文强刘美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