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吸收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565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腐蚀性得以改善的镁合金支架及其制造方法。(1)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具备:形成于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上且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与镀覆于第一防腐层上而形成于第一防腐层上的类金刚石碳的第二防腐层。(2)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造方法,其中,对所述芯结构体表面实施氟化处理,形成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而后,将形成有所述第一防腐层的芯结构体配置于高频等离子体CVD装置,导入含有碳元素的原料气体,对所述芯结构体表面镀覆类金刚石碳膜,从而形成第二防腐层。从而形成第二防腐层。从而形成第二防腐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生物可吸收支架
相关申请
[0001]本申请要求2019年1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

014434、2019年3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

062873及2020年1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

001519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引用其整体内容并将其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留置在生物体的管腔、特别是留置在冠状动脉中所产生的狭窄部或阻塞部以维持开放状态,且同时在生物体内逐渐消失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技术介绍

[0003]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等)为阻碍对心肌的血液(营养或氧气等)供给的严重的疾病,被列为日本人的第二大死因。作为该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使用导管的微创手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正在广泛地普及,而非开胸手术这样的外科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中,与以往的球囊成形术相比,冠状动脉支架留置术由于狭窄的复发(再狭窄)率小,因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0004]然而,即使在冠状动脉支架已广泛普及的现在,也一直有在术后远期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这是由于,以钴铬合金或不锈钢为基材的该支架留置在患部后也以扩张血管内壁的状态残留,因此妨碍了本来的血管舒缩(博动),持续对血管内壁施加机械和化学刺激。在医疗实践中,作为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新的医疗器械,越来越期待一种兼具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可恢复术后远期的血管舒缩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另外,近年来,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tent)也被称作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caffold)。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tent)同样也指生物可吸收支架(bioabsorbable scaffold)。
[0005]生物可吸收支架由于具有在患部的治愈过程中逐渐降解的创新功能,因此认为其最适于早期消除这些刺激,使患部恢复正常的血管舒缩。该功能还进一步有利于缩短防止并发症的抗血小板药物的服用期、扩大术后再治疗的选项。
[0006]若将以生物可吸收镁合金为基材的裸金属支架在水溶液中扩张,则存在在水分子所接触的整个表面进行降解(腐蚀),机械强度立即受损的问题,在该情况下难以进行实用化。镁合金在生物体环境下的降解速度远远大于聚乳酸在生物体环境下的降解速度,若考虑到必须在支架留置后1~6个月的期间内维持充分的血管支撑力(径向力),则也绝对不是适宜的特性。
[0007]作为通过防水屏障来抑制含有铝和稀土的镁合金基材的腐蚀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该基材的表面形成氟化镁层,且由于仅靠氟化镁层并不足以延迟镁合金的腐蚀因而进一步在氟化镁层上形成化学转化膜层[氧化铝层与聚(铝乙二醇)(poly(aluminum ethylene glycol))(alucone)]层的处理方法。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US2016/0129162A1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延迟镁合金腐蚀的屏障层,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有氟化镁层并在其之上形成有化学转化膜层[氧化铝层与聚(铝乙二醇)(alucone)],但铝对人体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期望通过不含铝的处理剂来控制镁合金的腐蚀性。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生物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其通过在镁合金表面形成作为防腐层的氟化镁层(第一防腐层)并进一步在其之上形成基于类金刚石碳(DLC)[优选含硅的类金刚石碳(Si

DLC)]的碳镀层(第二防腐层),从而抑制镁合金的腐蚀,同时变形追随性优异,且形成有对人体安全性高的覆膜。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对形成了支架基材的镁合金的表面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12]即,本专利技术由以下方案构成。[方案1]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具有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具备:形成于所述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上且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和形成于所述第一防腐层上且由基于类金刚石碳的碳镀层(优选基于含硅的类金刚石碳的碳镀层)构成的第二防腐层。优选上述第一防腐层与第二防腐层形成于芯结构体的整个表面。
[0013][方案2]根据方案1中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以质量%计,所述镁合金含有0.95~2.00%的Zn;0.05%以上且小于0.30%的Zr;0.05~0.20%的Mn,且剩余部分由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镁合金具有平均晶粒尺寸为1.0~3.0μm,且标准偏差在0.7μm以下的粒径分布。上述镁合金中的作为不可避免的杂质的Fe、Ni、Co、Cu的含量,优选分别小于10ppm。上述镁合金更优选不含作为不可避免的杂质的Co。优选上述镁合金中的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总量在30ppm以下,且不含稀土元素和铝。上述镁合金的按照JIS Z2241测定的断裂伸长率可以为5~50%,优选可以为5~30%。断裂伸长率优选大于15%。上述镁合金的按照J1S Z2241测定的拉伸强度可以为250~300MPa、屈服强度可以为145~220MPa。上述镁合金优选不含粒径为500nm以上的析出物,进一步优选不含粒径为100nm以上的析出物。
[0014][方案3]根据方案1或2中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通过对所述镁合金表面实施氟化处理从而形成所述第一防腐层。
[0015][方案4]根据方案1~3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第一防腐层的层厚为0.1~3μm。
[0016][方案5]根据方案1~4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第二防腐层的类金刚石碳(DLC)为含硅的类金刚石碳(Si

DLC)。
[0017][方案6]根据方案1~5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第二防腐层的层厚为10nm~5μm,优选为20nm~2μm,进一步优选为20nm~500nm。
[0018][方案7]根据方案1~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在所述第二防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上形成有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层。
[0019][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层可以为多层,且在至少一层中含有血管内膜增生抑制剂。
[0020][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血管内膜增生抑制剂为莫司类药物或紫杉醇(抗癌剂)。
[0021][方案10]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造方法,其中,(1)对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表面实施氟化处理,从而形成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而后,(2)将形成有所述第一防腐层的芯结构体配置于高频等离子体CVD装置,导入含有碳元素的原料气体,对所述芯结构体表面镀覆类金刚石碳膜,从而形成第二防腐层。
[0022][方案11]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具有由镁合金构成的芯结构体,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具备:形成于所述芯结构体上且以氟化镁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防腐层,和镀覆于所述第一防腐层上而形成于所述第一防腐层上的类金刚石碳的第二防腐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以质量%计,所述镁合金含有0.95~2.00%的Zn、0.05%以上且小于0.30%的Zr、0.05~0.20%的Mn,且剩余部分由Mg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所述镁合金具有平均晶粒尺寸为1.0~3.0μm,且标准偏差在0.7μm以下的粒径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通过对所述镁合金表面实施氟化处理从而形成所述第一防腐层。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第一防腐层的层厚为0.1~3μm。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其中,所述第二防腐层的类金刚石碳为含硅的类金刚石碳。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下修藏佐佐木诚和田晃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医疗机器技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