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9488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包括储罐A、储罐B、缓冲罐、潜水泵;储罐A设置在位于地面下的水池中,水池中的液位高于储罐A的罐顶;储罐A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A、排空管线A、水循环管线A、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储罐B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排空管线B、水循环管线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在缓冲罐上,设有缓冲罐液位计,而缓冲罐的罐底还设有用于将二硫化碳回流至储罐A、储罐B的二硫化碳回流管线,二硫化碳回流管线上还设有缓冲罐罐底阀,缓冲罐的罐顶还连有排空管线以及进水管线,排空管线上设有排空阀,进水管线上设有手自一体电磁阀;缓冲罐的底部还设有通往需要取用二硫化碳的工段的出口。用二硫化碳的工段的出口。用二硫化碳的工段的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化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二硫化碳在常温下是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其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对周围神经系统有损害。目前,二硫化碳的存储主要有地上储罐存储、地下储罐存储、桶装库房存储。其中地下储罐存储为较为适宜的存储方式,卸车时,槽车中二硫化碳通过位差自流入储罐中,储罐内的水溢流至排入水池内,直到高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二硫化碳进入的是位于液面下的储罐内,从而,减少了超温的可能,使二硫化碳的储存安全性大大提高,但缺点是当发生二硫化碳泄漏时,不方便工作人员发现。而在使用二氧化钛空心微球处理有机钼的废气时,需要用到储存在罐区中的二硫化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给出了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
[0004]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包括储罐A、储罐B、缓冲罐、潜水泵。
[0005]储罐A设置在位于地面下的水池中,水池中的液位高于储罐A的罐顶,储罐A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一支座支撑;储罐A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A、排空管线A、水循环管线A、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二硫化碳进料管线上设有进料调节阀A;排空管线A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A连到储罐A的罐顶;储罐A上的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连往缓冲罐;在储罐A顶部还设有人孔A、温度测量装置A、液位测量装置A、压力表A。
[0006]在水池中还设有与储罐A相同的储罐B,储罐B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二支座支撑;储罐B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排空管线B、水循环管线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上设有进料调节阀B;排空管线B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B连到储罐B的罐顶;储罐B上的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连往缓冲罐;在储罐B顶部还设有人孔B、温度测量装置B、液位测量装置B、压力表B。
[0007]水循环管线A与水循环管线B为潜水泵出口分出来的两条并联的管线,按照从潜水泵的出口到储罐A或储罐B的方向,在水循环管线A与水循环管线B上,分别依次设有电磁阀与逆止阀;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与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上分别设有出料调节阀A、出料调节阀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与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在进入缓冲罐之前汇合成为一路。
[0008]在缓冲罐上,设有缓冲罐液位计,而缓冲罐的罐底还设有用于将二硫化碳回流至储罐A、储罐B的二硫化碳回流管线,二硫化碳回流管线上还设有缓冲罐罐底阀,在缓冲罐的缓冲罐罐底阀之后,分为两路管线,一路连往储罐A的罐顶,另一路连往储罐B的罐顶,同时,
两路管线上还分别设有回流调节阀A与回流调节阀B;缓冲罐的罐顶还连有排空管线以及进水管线,排空管线上设有常开的排空阀,进水管线上设有手自一体电磁阀;缓冲罐的底部还设有通往需要取用二硫化碳的工段的出口。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温度测量装置A、液位测量装置A为温度液位一体式传感器A,所述的温度测量装置B、液位测量装置B为温度液位一体式传感器B。
[0010]进一步地,在储罐A与设置在水池中的支座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防水的重力传感器组A,储罐B与设第二支座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有防水的重力传感器组B。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重力传感器组A、重力传感器组B分别包括两块防水的重力传感器。
[0012]进一步地,进料调节阀A、进料调节阀B为手自一体电磁阀。
[0013]进一步地,出料调节阀A、出料调节阀B为手自一体电磁阀。
[0014]进一步地,排空管线A、排空管线B上也设有常开的手自一体电磁阀。
[0015]在向储罐A中进料时,关闭所有通往储罐B的阀门,然后打通储罐A的排空管线A,打开进料调节阀A,二硫化碳进入储罐A的底部,将上层的水从排空管线A压出,直至高报,自动停止。而当储罐A需要向缓冲罐压料时,打通相应地管线,启动潜水泵,将水从水池中打入储罐A的上层,将储罐A内下层的二硫化碳压入缓冲罐,缓冲罐内的水由进水管线补充,作为液封,后续的取用工段从缓冲罐内取用二硫化碳。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二硫化碳储罐上设置压力、温度、液位指示装置,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在发生二硫化碳泄漏时,及时发现罐体的异常;2.通过双罐以及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对比A、B双罐在高报时的重力数据,相互验证,一旦发生有加满二硫化碳时的罐重力偏差过大的情况,那么即可判定有罐出现异常,利于工作人员提前判定罐体损伤,防止出现泄漏事故。
附图说明
[0017]图1:部分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示意图。
[0018]图2:部分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示意图。
[0019]图中:1.1.储罐A、1.1.1.重力传感器组A、1.1.2.排空管线A、1.1.3.温度液位一体式传感器A、1.2.储罐B、1.2.1.重力传感器组B、1.2.2.排空管线B、1.2.3.温度液位一体式传感器B、1.3.潜水泵、1.5.缓冲罐、1.5.1.缓冲罐进料流量计、1.5.2.缓冲罐液位计、1.5.3.缓冲罐罐底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公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对本技术进行说明解释,而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一切在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替换、组合和发展得到的技术方案,都应落入本技术保护范围。
[0021]实施例一
[0022]如图1、图2所示,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包括储罐A1.1、储罐B1.2、缓冲罐1.5、潜水泵1.3。
[0023]储罐A1.1设置在位于地面下的水池中,水池中的液位高于储罐A1.1的罐顶,储罐
A1.1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一支座支撑;储罐A1.1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A、排空管线A1.1.2、水循环管线A、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二硫化碳进料管线上设有进料调节阀A;排空管线A1.1.2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1.3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A连到储罐A1.1的罐顶;储罐A1.1上的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连往缓冲罐1.5;在储罐A1.1顶部还设有人孔A、温度测量装置A、液位测量装置A、压力表A;
[0024]在水池中还设有与储罐A1.1相同的储罐B1.2,储罐B1.2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二支座支撑;储罐B1.2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排空管线B1.2.2、水循环管线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上设有进料调节阀B;排空管线B1.2.2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1.3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B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二硫化碳罐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罐A(1.1)、储罐B(1.2)、缓冲罐(1.5)、潜水泵(1.3);储罐A(1.1)设置在位于地面下的水池中,水池中的液位高于储罐A(1.1)的罐顶,储罐A(1.1)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一支座支撑;储罐A(1.1)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A、排空管线A(1.1.2)、水循环管线A、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二硫化碳进料管线上设有进料调节阀A;排空管线A(1.1.2)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1.3)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A连到储罐A(1.1)的罐顶;储罐A(1.1)上的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连往缓冲罐(1.5);在储罐A(1.1)顶部还设有人孔A、温度测量装置A、液位测量装置A、压力表A;在水池中还设有与储罐A(1.1)相同的储罐B(1.2),储罐B(1.2)由设置在水池中的第二支座支撑;储罐B(1.2)上连有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排空管线B(1.2.2)、水循环管线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二硫化碳进料管线B上设有进料调节阀B;排空管线B(1.2.2)的出口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水池的液位表面,但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水池内;设在水池内的潜水泵(1.3)的出口通过水循环管线B连到储罐B(1.2)的罐顶;储罐B(1.2)上的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连往缓冲罐(1.5);在储罐B(1.2)顶部还设有人孔B、温度测量装置B、液位测量装置B、压力表B;水循环管线A与水循环管线B为潜水泵(1.3)出口分出来的两条并联的管线,按照从潜水泵(1.3)的出口到储罐A(1.1)或储罐B(1.2)的方向,在水循环管线A与水循环管线B上,分别依次设有电磁阀与逆止阀;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与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上分别设有出料调节阀A、出料调节阀B,二硫化碳出料管线B与二硫化碳出料管线A在进入缓冲罐(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加磊王俊格王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太平洋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