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9256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及其施工方法,包括预制柱、预制梁、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柱与所述预制梁的耗能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柱靠近所述预制梁的侧壁安装有水平横放的柱侧H型钢;所述预制梁靠近所述预制柱的端部安装有水平横放的的梁端H型钢;所述耗能连接组件包括:沿柱侧H型钢、梁端H型钢自由端靠近的方向上依次对称设置的型钢端板、腹板端板,连接两个腹板端板的腹板,在柱侧H型钢、梁端H型钢上下翼缘对称设置的核心板;所述腹板包括外侧的两个外连接板和内部的内连接板;预制梁和梁端H型钢连接后锚固在混凝土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连接处耗散大量能量,减小能量向节点核心区和柱的传递,减小损伤,保证结构整体的安全。保证结构整体的安全。保证结构整体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梁柱结合的部分称为梁柱节点或梁柱连接,它在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钢结构梁柱节点将梁与柱连成整体,使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重力、风载等外部荷载。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梁端和节点域产生塑性变形,形成塑性铰,有效地吸收和耗散能量,使结构能够做到大震不倒、小震可修。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还会影响到结构的整体行为,如结构变形、自振周期、地震反应和结构内力。
[0003]但是现有的结构,对地震耗能还是不够充分且未能实现分级耗能,节点核心区和柱在地震中损伤较大,结构整体的安全性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及其施工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包括预制柱、预制梁、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柱与所述预制梁的耗能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柱靠近所述预制梁的侧壁安装有水平横放的柱侧H型钢;所述预制梁靠近所述预制柱的端部安装有水平横放的的梁端H型钢;所述耗能连接组件包括:沿柱侧H型钢、梁端H型钢自由端靠近的方向上依次对称设置的型钢端板、腹板端板,连接两个腹板端板的腹板,在柱侧H型钢、梁端H型钢上下翼缘对称设置的核心板;所述腹板包括外侧的两个外连接板和内部的内连接板。
[000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柱侧H型钢和预制柱的预埋件连接,梁端H型钢的翼缘和预制梁的纵筋连接。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耗能连接组件还包括约束板,约束板在核心板上下对称设置,靠近腹板一侧的为第一约束板,远离腹板一侧的为第二约束板。
[000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约束板的长度小于腹板的长度,腹板端板的高度小于型钢端板的高度。
[00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约束板和核心板之间、核心板和柱侧型钢与梁端型钢之间、型钢端板和腹板端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00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核心板上开设有若干削弱孔。
[00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核心板的边缘设有若干弧形开口。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开口处设有和弧形开口对应的填充板。
[00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连接板上下对称设有开口。
[0015]第二方面,一种基于上述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S1,在预制工厂完成带柱侧H型钢、型钢端板的预制柱的加工制作,完成带梁端H型钢、型钢端板的预制梁的加工制作;
[0017]S2,加工完成后,进行腹板端板、外连接板、内连接板的制作,并现场螺栓连接使其呈整体;
[0018]S3,制作完成后,进行约束板、核心板、填充板的制作;
[0019]S4,制作完成后,现场进行柱侧H型钢和梁端H型钢的翼缘连接,将耗能连接组件安装在柱侧H型钢、梁端H型钢之间。
[002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连接在两端H型钢翼缘上采用翼缘连接核心板、外约束板进行型钢翼缘的连接,在两端H型钢的腹板采用端板、外侧未削弱钢连接板和内部削弱核心钢连接板进行连接,在地震作用下翼缘连接核心板通过分阶段拉压屈服进行耗能,腹板连接的内部削弱内部核心钢板通过剪切屈服进行耗能,实现分级耗能,并通过在连接处耗散大量的能量,减小能量向节点核心区和柱的传递,减小节点核心区和柱在地震中的损伤,从而保证结构整体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梁柱连接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梁柱连接体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约束板和核心板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核心板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核心板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述的内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预制柱;2、预制梁;3、柱侧H型钢;4、梁端H型钢;5、约束板;51、第一约束板;52、第二约束板;6、核心板;61、削弱孔; 62、弧形开口;621、短弧形开口;622、长弧形开口;7、填充板;71、第一填充板;72、第二填充板;8、腹板;9、螺栓;10、型钢端板; 11、腹板端板;12、外连接板;13、内连接板;13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3]实施例一
[0034]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预制柱 1、预制梁2、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柱1与所述预制梁2的耗能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柱1靠近所述预制梁2的侧壁安装
有水平横放的柱侧H型钢 3;所述预制梁2靠近所述预制柱1的端部安装有水平横放的的梁端H 型钢4;所述耗能连接组件包括:沿柱侧H型钢3、梁端H型钢4自由端靠近的方向上依次对称设置的型钢端板10、腹板端板11,连接两个腹板端板11的腹板8,在柱侧H型钢3、梁端H型钢4上下翼缘对称设置的核心板6;所述腹板8包括外侧的两个外连接板12和内部的内连接板13。
[0035]具体地,柱侧H型钢3、梁端H型钢4用于传递弯矩和剪力。型钢端板10、腹板端板11用于连接型钢腹板传递剪力。核心板6用于传递弯矩,在弯矩作用下屈服,耗散地震能量,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外连接板12为未削弱钢连接板,用于连接型钢腹板传递剪力;内连接板13用于连接型钢腹板传递剪力,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剪切屈服耗能。
[0036]在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柱侧H型钢3和预制柱1的预埋钢连接件连接,梁端H型钢4的翼缘和预制梁2的纵筋连接。
[0037]具体地,柱侧H型钢3和预制柱1的预埋钢连接件焊接连接,梁端H型钢4直接锚固于混凝土梁内的,预制梁2的纵筋的纵筋焊接于梁端H型钢4的翼缘处。这样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连接,使建筑物更牢固,是的钢筋和混凝土协同工作承受来自各种荷载产生压力、拉力以及弯矩、扭矩等。
[0038]在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耗能连接组件还包括约束板5,约束板5在核心板6上下对称设置,靠近腹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柱(1)、预制梁(2)、用于连接所述预制柱(1)与所述预制梁(2)的耗能连接组件;所述预制柱(1)靠近所述预制梁(2)的侧壁安装有水平横放的柱侧H型钢(3);所述预制梁(2)靠近所述预制柱(1)的端部安装有水平横放的的梁端H型钢(4);所述耗能连接组件包括:沿柱侧H型钢(3)、梁端H型钢(4)自由端靠近的方向上依次对称设置的型钢端板(10)、腹板端板(11),连接两个腹板端板(11)的腹板(8),在柱侧H型钢(3)、梁端H型钢(4)上下翼缘对称设置的核心板(6);所述腹板(8)包括外侧的两个外连接板(12)和内部的内连接板(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其特征在于,柱侧H型钢(3)和预制柱(1)的预埋件连接,梁端H型钢(4)的翼缘和预制梁(2)的纵筋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其特征在于,耗能连接组件还包括约束板(5),约束板(5)在核心板(6)上下对称设置,靠近腹板(8)一侧的为第一约束板(51),远离腹板(8)一侧的为第二约束板(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其特征在于,约束板(5)的长度小于腹板(8)的长度,腹板端板(11)的高度小于型钢端板(10)的高度。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柱耗能连接,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新戎贤贾凤锁李晨晨刘平王超李艳艳张标丁传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