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1424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涉及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该新型钢结构系统,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均为工字钢,所述第一立柱的端部与第二立柱的端部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相对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第一填充块、第二填充块、第三填充块、第四填充块、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第三加强杆,解决了现有的钢结构建筑的连接通常是通过螺栓装配后焊接或者直接焊接、连接部位采用斜撑加固的方式连接固定,导致受力点的压力大、支撑效果差、斜撑容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的问题。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的问题。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钢结构建筑
,具体为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建筑相对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属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建筑主体采用钢柱、钢板及其配件安装拼接完成,然后对连接部位进行焊接加固,从而形成与钢筋混凝土建筑具有相同效果的建筑物。钢结构建筑与混凝土建筑不同,钢筋混凝土建筑需要在现场调配建筑材料,造成工程进步十分缓慢,而且不方便管理,造成大量建筑材料浪费,此外,后期拆除还会产生大量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而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组成部件均可工厂批量生产,达到尺寸精确、生产效率高、废料率很低,在建筑现场直接装配即可,施工效率高、进度快,施工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小,后期拆除的钢结构建筑垃圾全部都能回收利用,从而实现节能环保,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0003]钢结构系统是钢结构建筑框架的一套连接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是钢结构建筑的精髓,也是钢结构建筑安全的保证。现有的钢结构建筑的连接通常是通过螺栓装配后焊接或者直接焊接,连接部位采用斜撑加固,这种连接方式主要通过焊接点和斜撑受力,受力点的压力比较大,而且斜撑的设置很容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从而存在缺陷,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对建筑内部设施布局没有影响的且受力点分散、支撑强度高的钢结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解决了现有的钢结构建筑的连接通常是通过螺栓装配后焊接或者直接焊接、连接部位采用斜撑加固的方式连接固定,导致受力点的压力大、支撑效果差、斜撑容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均为工字钢,所述第一立柱的端部与第二立柱的端部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相对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相对端的凹槽内设置有与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填充块,且第一填充块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加强板垂直的第一加强杆,且第一加强杆镶嵌在第一立柱和第一加强板的内部。
[0008]所述横梁的端部与第二立柱的侧面垂直并相连,所述第二立柱与横梁相对位置的凹槽内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立柱和横梁凹槽的形状分别相适配第二填充块和第三填充块,且第二立柱对应第二填充块和第三填充块的位置处镶嵌有于横梁平行的第二加强杆,且第二填充块和第三填充块均套接在第二加强杆的表面,所述横梁对应第二立柱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与第二立柱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强板。
[0009]所述纵梁的端部与第二立柱的正面或者背面垂直并相连,且第二立柱与纵梁相对位置的凹槽内部设置有与第二立柱和纵梁的凹槽形状相适配的第四填充块,且第二立柱对应第四填充块的位置处镶嵌有与第二立柱侧面垂直的第三加强杆,且第四填充块套接在第三加强杆的表面,所述纵梁对应第二立柱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与第二立柱正面或背面固定连接的第三加强板。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横梁和纵梁均包括位于自身轴线上的腹板以及设置在腹板两侧互相平行且与腹板垂直的翼缘板,所述纵梁的端部连接在第二立柱的凹槽内,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横梁的腹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所述纵梁的腹板也位于竖直面内,且纵梁的腹板与第二立柱的腹板垂直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块、第二填充块、第三填充块和第四填充块均为空心钢块,且第一填充块、第二填充块、第三填充块和第四填充块均采用焊接方式固定。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板为平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为L型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为拐角设置有角板的L型板。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第三加强杆分别为钢杆和螺栓其中的一种,且钢杆采用焊接固定、螺栓采用先用螺母装配后用焊接固定。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第一填充块、第二填充块、第三填充块、第四填充块、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第三加强杆,第一加强杆配合第一填充块和第一加强板作用,对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前后左右进行卡接、装配和焊接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第二加强杆配合第二填充块和第三填充块作用,对第二立柱和横梁的上下左右进行卡接、装配和焊接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第三加强杆配合第四填充块和第三加强板作用,对第二立柱和纵梁的上下左右方向进行卡接、装配和焊接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第一填充块、第三填充块和第四填充块均具有提高支撑效果和增加焊接面积的效果,所有连接部件均没有较大凸出,不会出现影响其他设施布局的情况,达到连接部位焊接面积大、支撑效果好、受力点压力降低和结构紧凑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钢结构建筑的连接通常是通过螺栓装配后焊接或者直接焊接、连接部位采用斜撑加固的方式连接固定,导致受力点的压力大、支撑效果差、斜撑容易影响建筑内部设施的布局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第一填充块位置处侧剖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第二填充块位置处俯视截面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第四填充块位置处俯视截面图。
[0021]图中: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横梁;4、纵梁;01、腹板;02、翼缘板;5、第一加强板;6、第一填充块;7、第一加强杆;8、第二填充块;9、第三填充块;10、第二加强杆;11、第二加强板;12、第四填充块;13、第三加强杆;14、第三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横梁3和纵梁4,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横梁3和纵梁4均为工字钢,第一立柱1的端部与第二立柱2的端部对应连接,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相对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5,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相对端的凹槽内设置有与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填充块6,且第一填充块6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加强板5垂直的第一加强杆7,且第一加强杆7镶嵌在第一立柱1和第一加强板5的内部;
[0024]横梁3的端部与第二立柱2的侧面垂直并相连,第二立柱2与横梁3相对位置的凹槽内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立柱2和横梁3凹槽的形状分别相适配第二填充块8和第三填充块9,且第二立柱2对应第二填充块8和第三填充块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钢结构系统,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横梁(3)和纵梁(4),所述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横梁(3)和纵梁(4)均为工字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的端部与第二立柱(2)的端部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相对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板(5),所述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相对端的凹槽内设置有与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填充块(6),且第一填充块(6)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加强板(5)垂直的第一加强杆(7),且第一加强杆(7)镶嵌在第一立柱(1)和第一加强板(5)的内部;所述横梁(3)的端部与第二立柱(2)的侧面垂直并相连,所述第二立柱(2)与横梁(3)相对位置的凹槽内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立柱(2)和横梁(3)凹槽的形状分别相适配第二填充块(8)和第三填充块(9),且第二立柱(2)对应第二填充块(8)和第三填充块(9)的位置处镶嵌有于横梁(3)平行的第二加强杆(10),且第二填充块(8)和第三填充块(9)均套接在第二加强杆(10)的表面,所述横梁(3)对应第二立柱(2)一端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与第二立柱(2)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加强板(11);所述纵梁(4)的端部与第二立柱(2)的正面或者背面垂直并相连,且第二立柱(2)与纵梁(4)相对位置的凹槽内部设置有与第二立柱(2)和纵梁(4)的凹槽形状相适配的第四填充块(12),且第二立柱(2)对应第四填充块(12)的位置处镶嵌有与第二立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嘉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嘉龙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