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995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转盘及设于所述转盘上方的第一安装板,所述底座侧壁上设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所述转盘上设有四个第二通孔,所述套盖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底部的第四液压杆和设于所述第四液压杆活塞杆上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底部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设有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导管侧壁上设有第五连接块和第六连接块,所述第五连接块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六连接块上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一挡块下方。下方。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阻尼器是一个构件,使用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工作环境就有不同的阻尼作用,主要用于减振和防震,低速时允许移动,在速度或加速度超过相应的值时闭锁,形成刚性支撑。目前在汽车行业车内扶手位置就安装有阻尼器,据可靠消息公布我国2015年汽车总销量在2450万辆,按一台车安3个阻尼器计算就有7350万个阻尼器,数字巨大。但是目前我们的阻尼器灌装完都是手工来进行套圈和套盖,具有操作不便、加工效率低和合格率不高的缺陷,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化阻尼器套圈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转盘及设于所述转盘上方的第一安装板,所述底座侧壁上设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所述转盘上设有四个第二通孔,所述套盖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底部的第四液压杆和设于所述第四液压杆活塞杆上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底部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设有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导管侧壁上设有第五连接块和第六连接块,所述第五连接块上设有第一挡块,所述第六连接块上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一挡块下方。
[0005]所述第五连接块上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棘轮,所述棘轮上设有转轮,所述第一挡块设于所述转轮上,所述第一挡块为三组,呈圆周分布于所述转轮上,所述转轮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侧壁上设有导槽;所述第二活动腔内壁上设有第五活动槽,所述第五活动槽内设有第三连接弹簧,所述第三连接弹簧一端设有导块,所述导块顶部为圆弧形结构。
[0006]所述第六连接块上设有第三活动腔,所述第三活动腔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管相通的第三通腔和第四通腔,所述第二挡板穿设于所述第三通腔内,所述第四通腔内穿设有固定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固定板通过一传动板相连,所述传动板一端铰接于第二挡板上,另一端铰接于固定板上,所述传动板中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活动腔内壁上,所述第三活动腔内设有电推杆,所述电推杆活塞杆连接于所述传动板底端。
[0007]所述清理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底部的第二液压杆、设于所述第二液压杆活塞杆上的第一连接杆、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的套环及设于所述套环上的刷毛,所述第二液压杆活塞杆上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杆顶部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设备腔,所述设备腔内设有
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连接块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
[0008]所述第一连接杆底部设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环底部活动连接有多个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底部活动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底部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上包裹有集尘布,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有第一通腔,所述第一通腔内穿设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连的第五连接杆。
[0009]所述上圈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底部的第三液压杆、设于所述第三液压杆活塞杆上的第四连接块、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块上的第二推杆及设于所述第四连接块底部的第一导管,所述第四连接块上设有第二通腔,所述第二推杆穿设于所述第二通腔内,所述第二推杆侧壁上设有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弹簧,所述第二推杆固连于所述第三液压杆底部。
[0010]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将阻尼器放置在转盘上的形式,使阻尼器自动的从各个组件下方经过,以通过各个组件依次对阻尼器做处理,自动完成阻尼器的装配,工人仅需完成上下料操作,即可完成阻尼器壳体的装配,极大的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使阻尼器的加工更为方便;通过转盘的转动使各个工序依次进行,使不同的阻尼器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节省等待时间,使阻尼器的加工操作更加紧凑,提升阻尼器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右视图。
[0013]图3为图2中沿A

A处的剖视图。
[0014]图4为图3中的A处放大图。
[0015]图5为图3中的B处放大图。
[0016]图6为图4中的C处放大图。
[0017]图7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8]图8为图7中沿D

D处的剖视图。
[0019]图9为图8中的D处放大图。
[0020]图10为图7中沿I

I处的剖视图。
[0021]图11为图10中的E处放大图。
[0022]图12为图7中沿F

F处的剖视图。
[0023]图13为图12中的F处放大图。
[0024]图14为图12中的G处放大图。
[0025]图15为图7中沿G

G处的剖视图。
[0026]图16为图15中的H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

16所示,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包括底座1、设于所述底座1上的转盘2及设于所述转盘2上方的第一安装板3,所述第一安装板3底部设有支撑轴31,所述转盘2上设有与所述支撑轴31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支撑轴31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底座 1侧
壁上设有安装台11,所述安装台11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1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2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121,所述第一安装板3上设有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所述转盘2上设有四个第二通孔 21,所述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分别设于所述不同的第二通孔21上方,即四个第二通孔,一个第二通孔上方设有清理组件,一个第二通孔上方设有清理组件,一个第二通孔上方设有套盖组件,另一个第二通孔上方不设置组件;在对阻尼器做加工装配时,将阻尼器壳体放入到第二通槽内,第一驱动电机驱动转盘转动,转盘带动阻尼器壳体依次转动至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下方,利用清理组件对阻尼器壳体内壁上密封槽做清理,将密封槽内的灰尘杂质清出,随后在上圈组件作用下将密封圈推送至密封槽内,将密封圈压在密封槽内,再在套盖组件作用下将封盖套在阻尼器壳体上,完成阻尼器壳体的装配;装配完成后的阻尼器再次转动至初始位置上,将加工后的阻尼器从第二通孔内取出,再将待加工的阻尼器放入到第二通孔内,继续对阻尼器做加工;通过将阻尼器放置在转盘上的形式,使阻尼器自动的从各个组件下方经过,以通过各个组件依次对阻尼器做处理,自动完成阻尼器的装配,工人仅需完成上下料操作,即可完成阻尼器壳体的装配,极大的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使阻尼器的加工更为方便;通过转盘的转动使各个工序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包括底座(1)、设于所述底座(1)上的转盘(2)及设于所述转盘(2)上方的第一安装板(3),所述底座(1)侧壁上设有安装台(11),所述安装台(11)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机(1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2)输出轴上设有传动轮(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上设有清理组件、上圈组件及套盖组件,所述转盘(2)上设有四个第二通孔(21),所述套盖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3)底部的第四液压杆(6)和设于所述第四液压杆(6)活塞杆上的第二导管(61),所述第二导管(61)侧壁上设有开口(611),所述第一安装板(3)上设有第四连接板(33),所述第四连接板(33)底部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设有第二机械手(35),所述第二导管(61)侧壁上设有第五连接块(62)和第六连接块(63),所述第五连接块(62)上设有第一挡块(623),所述第六连接块(63)上设有第二挡板(632),所述第二挡板(632)设于所述第一挡块(623)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块(62)上设有第二活动腔(621),所述第二活动腔(621)内设有棘轮(624),所述棘轮(624)上设有转轮(622),所述第一挡块(623)设于所述转轮(622)上,所述第一挡块(623)为三组,呈圆周分布于所述转轮(622)上,所述转轮(622)上设有第二凹槽(625),所述第二凹槽(625)侧壁上设有导槽;所述第二活动腔(621)内壁上设有第五活动槽(626),所述第五活动槽(626)内设有第三连接弹簧(627),所述第三连接弹簧(627)一端设有导块(628),所述导块顶部为圆弧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尼器套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连接块(63)上设有第三活动腔(631),所述第三活动腔(631)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管(61)相通的第三通腔和第四通腔,所述第二挡板(632)穿设于所述第三通腔内,所述第四通腔内穿设有固定板(633),所述第二挡板(632)与所述固定板(633)通过一传动板(634)相连,所述传动板(634)一端铰接于第二挡板(632)上,另一端铰接于固定板(633)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江海茅金祥章炳法陈国平屠赛飞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上虞弘鑫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