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5301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包括NMOS管M1、电阻R1、第一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以及泄放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所述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所述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所述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三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
技术介绍
开关电源为交流-直流-交流-直流的一个转换电源,从而实现输出电压、功率可调且稳定的直流电,在开关电源从第一交流到直流过程中,一般为将市电等交流电通过整流后形成直流电,然后再进行转换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当整流电路上电输出时,其瞬间电流较大,往往容易造成开关电源中后续的开关控制部分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开关电源中存在变压器等感性元件,当开关电源断电瞬间,变压器的初级绕组感应出高压,并不能快速泄放,从而造成开关电源被冲击而发生损坏,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开关电源稳定性差。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线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能够在开关电源上电瞬间实现直流电缓慢加载于开关电源的开关元件和感性元件,从而避免对开关元件进行冲击,防止感性元件产生上电高压,而在断电时能够实现感性元件的感应电流快速泄放,防止高压烧损感性元件,确保开关电源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包括NMOS管M1、电阻R1、第一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以及泄放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所述NMOS管M1的源极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所述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所述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三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进一步,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电容C1;所述电阻R3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连接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电阻R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电阻R4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电容C1和电阻R5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进一步,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7的一端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9的一端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电容C1和电阻R5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三极管Q2的发射极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电阻R8的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于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作为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电容C1和电阻R5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三极管Q3的发射极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其中,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为P型三极管。进一步,所述第二缓冲电路包括电阻R2、三极管Q1以及电容C2;所述电阻R2的一端作为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容C2的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电容C2和NMOS管M1的公共连接点;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于电容C1和电阻R3之间的公共连接点;其中,三极管Q1为P型三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能够在开关电源上电瞬间实现直流电缓慢加载于开关电源的开关元件和感性元件,从而避免对开关元件进行冲击,防止感性元件产生上电高压,而在断电时能够实现感性元件的感应电流快速泄放,防止高压烧损感性元件,确保开关电源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包括NMOS管M1、电阻R1、第一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以及泄放电路;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所述NMOS管M1的源极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所述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所述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三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通过本技术,能够在开关电源上电瞬间实现直流电缓慢加载于开关电源的开关元件和感性元件,从而避免对开关元件进行冲击,防止感性元件产生上电高压,而在断电时能够实现感性元件的感应电流快速泄放,防止高压烧损感性元件,确保开关电源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电容C1;所述电阻R3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连接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4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电阻R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电阻R4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电容C1和电阻R5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NMOS管在上电过程中缓慢开通,从而起到缓冲作用,其原理如下:当上电初始,电流通过电阻R3、电容C1、电阻R5以及地之间的回路对电容C1充电,电容C1的电压缓慢上升,随着电容C1的电压上升,M1的缓慢开通,并且利用NMOS管栅极、源极之间的分布电容与电容C1配合,从而实现良好的缓启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8、电阻R10、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所述电阻R7的一端作为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MOS管M1、电阻R1、第一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以及泄放电路;/n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n所述NMOS管M1的源极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出端;/n所述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n所述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n所述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三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MOS管M1、电阻R1、第一缓冲电路、第二缓冲电路以及泄放电路;
所述电阻R1的一端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
所述NMOS管M1的源极作为缓冲启动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
所述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漏极,第二缓冲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
所述泄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三控制端,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栅极,泄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于NMOS管M1的源极,泄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接地,泄放电路的第四控制端连接于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关电源前级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以及电容C1;
所述电阻R3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输入端,电阻R3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连接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电阻R4的一端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一控制端,电阻R4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6接地,电阻R4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电阻R3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电容C1和电阻R5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第一缓冲电路的第二控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伟仕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